APP下载

辽宁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建议

2021-02-28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联合课题组

辽宁经济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辽宁建议

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联合课题组

〔内容提要〕制造服务业是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一部分。当前,辽宁正全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辽宁制造业产品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拉动和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而维护好国家赋予的“产业安全”战略使命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辽宁 制造服务业 高质量发展 建议

制造服务业是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一部分。日前,国家发改委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方向、专项行动和保障措施,这是我国首次专门出台关于制造服务业的政策文件,也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要举措。

当前,辽宁正全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辽宁制造业产品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拉动和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而维护好国家赋予的“产业安全”战略使命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会同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科技厅三部门组成联合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课题讨论、函调等形式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报告。

一、国际制造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并在工业化中后期超过制造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同时,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也在不断提高,成为服务业的主要部门。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总量的70%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总量的70%左右,这充分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而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制造服务业发挥了更为关键的作用。欧美等国在本土制造业不断“萎缩”的情况下,仍能长期居于产业链、价值链的顶端,与其发达的制造服务业有着密切关系。

(一)产业融合加速推进

考虑到制造服务业在获取和保持一国制造业整体优势中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都将推动“两业融合”作为促进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的主要抓手。美国于2011年颁布了“先进制造伙伴(AMP)计划”,并在2014年明确提出要加速先进制造业创新与伙伴关系形成。日本也在其庞大经济复苏计划中强调要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

(二)数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动方式更加完善。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不断拓宽制造服务业服务的领域,也在加速其发展。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在线咨询、金融创新、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制造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不仅提高了制造服务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能力和效率,也反过来提升了自身的分工层次,优化了分工结构,实现了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制造外包和服务外包日趋活跃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发达国家在面对发展中国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竞争时,其制造业已无竞争优势,发展制造服务业成为制造业转型的主要方向。IBM、通用等跨国企业都是将产品制造过程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总部主要侧重研发和售后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将制造过程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同时,在制造工厂转移之后,也将科技含量相对低的服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四)产业集群是制造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发达国家在制造服务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发的区域集聚。美国的硅谷集聚了以研发、设计和高技术服务为主的众多高科技服务企业,成为世界高科技的代名词。英国的生物产业集群利用金融业发达、研发力量强、商务服务专业的优势,其生物领域市场份额占到全世界的10%以上。产业集群式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制造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五)制造服务业产业安全保障作用凸显

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产能的同时,也伴随着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商业咨询、品牌管理等制造服务业的输出。这些制造服务业不仅为发达国家赚取了高额利润,也成为其控制发展中国家产业的重要工具。一旦输入国产业发展与他们的利益相冲突,他们就可以通过限制技术、提高行业标准、知识产权诉讼等手段进行干预和破坏。哈工大等高校被禁用MATLAB(工程设计)软件就是例证。

二、辽宁制造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比较优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的通知》对生产性服务业分类范围的规定,可以界定,制造服务业主要包括为制造业服务的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6个细分行业。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发展,辽宁制造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并且部分行业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一)现状:传统行业仍占主导,核心产业发展较慢

根据辽宁省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18年辽宁制造服务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总额为25704.5亿元,比2013年营业收入总额(19384.71亿元)增长32.60%,总体营业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并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见表1),表明辽宁制造服务业整体发展趋势向好。

從就业人数看,辽宁制造服务业从业人数由2013年的200.91万人增至2018年的226.65万人,增长12.81%(见表2),具备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一是传统行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2013年和2018年制造服务业中,批发业(制造业相关)营业收入占制造服务业近七成。二是制造服务业核心产业发展较慢。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是制造服务业两个核心产业,但将辽宁发展水平同全国相比较,这两个核心行业发展水平均远低于全国水平。2013-2018年辽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仅增长22.35%,而全国增长118.93%;辽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51.88%,而全国增长96.14%。这可能将影响辽宁的数字化转型进程,甚至不足以支撑辽宁“十四五”规划中建成“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的发展目标。

(二)比较:辽宁制造服务业增长幅度和吸纳就业能力均低于全国水平,且行业结构不均衡

根据全国第三次和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得到全国制造服务业相关數据。2018年全国制造服务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总额为 960022.75亿元,比2013年(608726.7亿元)增长57.71%(见表3)。

对比全国和辽宁制造服务业发展情况,发现:一是辽宁制造服务业整体增长幅度低于全国(见表4)。2013-2018年,辽宁制造服务业整体增长32.60%,远低于全国增幅(57.71%)。这会从整体上制约辽宁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二是辽宁制造服务业结构不如全国均衡(见表 5)。从2013年制造服务业结构看,辽宁和全国相差不大,但到2018年,辽宁制造服务业基本维持原有结构,而全国制造服务业结构明显优化,传统的批发业占比明显降低,而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明显上升。

同时,根据全国2013年和2018年制造服务业法人单位就业情况(见表6),2018年制造服务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为8659.14万人,比2013年(5171.25万人)增长67.45%。而同期,辽宁制造服务业的就业增幅仅为12.81%,而且还有3个细分行业就业人数下降,可见辽宁制造服务业整体行业就业吸纳能力不如全国水平。

(三)基础和优势:制造业基础好,制造服务业部分领域优势突出

虽然从总体看,近年来辽宁制造服务业发展不如全国水平,但仍然拥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辽宁制造业门类齐全、底蕴深厚,科研机构数量较多、人才培养能力较强,具备制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土壤”。分行业看,辽宁制造业在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机器人、智能医疗诊断设备、集成电路装备、输变电设备、鼓风机、数控机床、盾构机、基础化工品制造等领域,具备显著优势,具备有效带动制造服务业发展的基础。

从制造服务业内部行业看,辽宁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发展优势。例如,在服务型制造领域,根据《服务型制造区域发展指数(2020)》报告,辽宁列全国第8位,服务型制造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辽宁华冶、沈阳鼓风、东软医疗、森远路桥等企业在发展服务型制造上取得成功经验。营口鲅鱼圈、东软集团成为首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区域和企业。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成功举办两届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拥有鞍钢、辽宁电力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6个、沈鼓等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16个,拥有沈自所机器人、紫光中德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5个;拥有禾丰、联通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6个,全国首个“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在营口落地。

在工业设计领域,拥有省级工业设计中心47个,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翼型风帆助推”超大型原油船获得2020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全国十个金奖),取得历年来最佳成绩。

在服务外包领域,面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离岸服务外包主要市场,顺利开展ITO中的软件研发服务和其他信息技术研发服务、BPO中的呼叫中心服务、KPO中的知识密集的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服务等业务。

三、行业发展典型调研:以辽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例

从宏观的视角,重点对辽宁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进行典型调研,以深入剖析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调研行业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辽宁软件业不断壮大,成为新兴产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优化。2018年,全省软件产品收入达到699亿元,占全省软件业务收入的46.4%,占比在全国居第10位,比2015年提高11.2个百分点;信息安全产品收入达到149.7亿元,在全国各地中居第2位,占全省软件业务收入的9.9%,占全国信息安全产品收入的12.9%,形成新的优势行业。

第二,产业布局趋于集中。2018年,沈阳、大连两市软件业务收入占全省收入比重达到97%以上。集群及园区成为产业、技术和人才集聚的主要形式。目前,辽宁形成了沈阳浑南软件及电子信息、大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2个重点产业集群,建成沈阳国际软件园、大连软件园、华信软件园等一批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

第三,外包产业保持领先。以东软集团、大连华信、文思海辉为代表的服务外包企业在全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2018年,辽宁软件业务出口实现26.0亿美元,占全国软件业务出口的5.1%,位列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之后,居全国第6位。辽宁软件业务出口占软件业务收入的11.4%,占比居全国第2位,仅低于广东。

第四,拥有一批龙头企业。在工信部发布的2018年中国软件业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中,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居第19位、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居第90位;目前,全省软件行业10亿元以上企业数量达到18家;涌现了美行科技、瀚闻资讯、畅通数据、现代高技术、心医国际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独立自主技术和细分领域优势突出的软件企业,在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存储、数据库研发应用等领域处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

(二)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产业发展的外部需求较弱,数字经济发展滞后。近几年,辽宁各级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减少,软件业发展的外部需求较弱。2018年,全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仅有42.5亿元,在全国各地中居第28位。同时,辽宁数字经济发展滞后,特别是产业数字化进程缓慢。在腾讯研究院发布的《数字中国指数2019》报告中评测,辽宁数字中国省级指数排名居第14位,其中数字产业和数字政务指数均居第15位。

第二,产业发展减缓,与领先地区的差距拉大。近十年来,辽宁软件业呈现增速减缓的发展态势。2011-2018年,辽宁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增长5.0%,低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长速度15.8个百分点。到2018年,辽宁软件业务收入在全国各地中的位次由2011年的第4位降到第12位。产业规模与位居全国同业前列的广东、北京、江苏等省市的差距越来越大。

第三,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产业发展缺少新动能。近几年,国内各地软件业加快转型升级,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服务成为软件业发展的新动能和强力引擎。2018年,全国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软件业务收入的60.7%,而辽宁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软件业务收入的仅为42.7%,并且2017年和2018年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年均增长-15.4%,在全国各地中增速居倒数第2。

第四,大企业数量少,新业态、新模式的企业更少。在全国软件百强中,辽宁仅东软集团、大连华信两家入围。严格讲,辽宁至今没有一家真正的产业互联网、物联网骨干企业。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领域,辽宁鲜有在国内具有竞争力和实力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省内提供“上云”服务的企业多是域外企业或央企。

第五,产业能力不被本地市场认可,政策性壁垒阻碍新兴业务发展。辽宁很多软件企业都是“墙里开花墙外香”,东软的“健康医疗”在宁波做的风生水起,省内却少有问津;丹东思凯的智能煤气表、智能水表在京津沪等发达地区应用很好,普及率及占有率非常高,在省内却是举步维艰。在政府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强调“最低价”中标,外埠企业和央企低价竞争,而使竞争力弱的本地企业处于劣势。

四、推动辽宁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辽宁应结合《意见》所提出的具体行动方案,因地制宜,制定出台适合辽宁的政策措施,努力打造制造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工程为目标方向、“政府支持”+“金融支持”为扶持手段、“政府采购”为需求支撑、“提升研发设计能力”+“品牌战略”+“行业标准化”+“知识产权保护”为发展基石的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辽宁模式”。

第一,高度重视制造服务业发展。辽宁是制造业大省,但不是制造业强省。在从大省向强省迈进的过程中,转型升级是辽宁制造业的必由之路。我们应摒弃那些认为制造业发展好,制造服务业就会自然發展好的错误想法。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制造服务业事关辽宁制造业转型升级、事关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事关“产业安全”。国际经验也表明,“两业融合”是促进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缺乏制造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制造业可能难以行以致远。因此,辽宁应高度重视制造服务业发展,把握发展机遇,以尽力缩小同南方发达省份之间的制造业差距,争取如期实现“十四五”规划的建成“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发展目标。

第二,实施制造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工程。推动制造服务业发展主要有两个抓手,制造服务业集聚区和制造服务业领军企业。建议辽宁实施制造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工程,即“制造服务业集聚区+制造服务业领军企业”驱动战略工程,通过3-5年的滚动培育,基本形成100个具有集聚发展效应的制造服务业集聚区,基本培育100家具有行业示范引领作用的制造服务业领军企业。一是出台“双轮”驱动战略工程实施方案。建议制定出台制造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工程实施方案,目标定为培育百家左右集聚区和百家左右领军企业。二是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建议通过地方培育、自主申报、省级命名、政策支持、联动推进的方式,制定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推动制造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工程落地实施。三是建立制造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工程培育库。将一批资源整合优势明显的制造服务业集聚区,和一批创新意识较强、有一定经济规模或较好成长性、较强知名度的优秀骨干企业纳入“双轮”驱动战略工程培育库,实施滚动培育。

第三,设立制造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建议通过设立制造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动制造服务业发展。一是建立省级制造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建议省级财政通过一定方式筹措一定规模资金,建立省级制造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制造服务业发展。二是建议采取直接补助、贷款贴息、事后奖补的支持方式。建议学习江苏经验,在专项资金使用中,主要采取直接补助、贷款贴息、事后奖补的支持方式。三是严格管理和监督资金使用。应当确保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制造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工程,支持集聚区和领军企业发展。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资金补贴流程和结果阳光、透明,同时完善资金的监督措施。

第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制造服务业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可抵押资产较少,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较大,应通过一定的措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一是政府组织增信。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制造服务业企业的融资担保,并在一定程度降低费率水平。建议放宽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担保业务规模、放大倍数等指标,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主动作为、扩大业务规模。二是实施贴息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支持。借鉴江苏经验,在一定期限内,对于金融机构为制造服务业提供的金融贷款,提供一定的贴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支持。三是引导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制造服务业支持力度。建议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分设制造服务业投资引导基金、省市合作共建区域性基金等模式,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大力度支持制造服务业企业发展,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

第五,政府采购向本地企业倾斜。外埠企业和央企低价竞争使本地企业处于劣势,地方政府在采购相关的服务或者产品时,应向本地企业倾斜,扶持本地企业发展。一是完善招投标制度。改革“最低价”中标机制,建议采取综合评分制度,对于本地企业参与中标给予一定分值的加分,优先扶持本地企业发展。二是对使用本地企业的服务或者产品提供奖励。建议在制造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拿出部分资金,对使用本地企业的服务或者产品的政府采购进行专门奖励,引导各级政府采购向本地企业倾斜。

第六,提升制造服务业研发设计能力。研发设计能力是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只有不断提高研发设计能力,才能培育真正面向市场、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一是多渠道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议通过政府建设、联合建设、资源整合、企业自建等多种方式,建立制造服务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探索创新型管理模式,积极推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向制造服务业企业中小型市场主体,提供研发设计、工艺开发、中试孵化、检测测试、政策咨询、公益培训等科技创新服务。二是整合资源组建创新联盟。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盟,采取项目制等创新型管理模式,提升制造服务业创新效率。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新型研发机构,盘活并整合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三是引导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建议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等机构,对全省现有的科技成果进行摸底,并列出成果清单,优先向辽宁的制造服务业企业提供,引导和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四是联合培养人才。依托辽宁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多的优势,引导制造服务业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通过各种方式,联合培养人才,不断提高行业人才的水平和素质。

第七,打造辽宁服务品牌。应打造辽宁服务品牌,着眼于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形成具有辽宁特色的品牌价值评价和服务品牌评定机制。一是建立服务品牌创建工作机制。建议制定出台辽宁服务品牌建设相关政策文件,确定品牌创建的工作目标、工作机制、主要任务和支持政策。二是创建服务“百强企业”品牌。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企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服务业企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每年组织相关评选工作,并建议以省政府名义进行发布和授牌。三是建立品牌创建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服务业企业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等,并制定一定的奖励政策。四是依托行业协会探索建立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评价机制和黑名单制度。

第八,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制造服务业行业细分行业众多,各行业所提供服务的标准不一,这也是困扰行业发展的难点、堵点之一。一是建立健全制造服务业标准体系。收集、梳理与辽宁制造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有关的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并围绕行业发展特点,提出辽宁地方标准的研制计划,逐步建立和完善制造服务业标准体系。二是努力抢占标准制订权。积极鼓励辽宁制造服务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承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落户辽宁。三是加快地方标准制定。组织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制定地方标准,并不断修订完善,提升标准质量,争取有一批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填补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空白。四是加大重点领域服务标准的实施。率先在制造服务业领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試点,并逐步推广到其他服务业领域。开展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大力支持服务业标准化模式复制和推广,充分发挥标准化试点示范的带动和辐射效应。

第九,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应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来推动制造服务业创新发展。一是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严格落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增强系统保护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二是提高侵权成本。灵活运用法定赔偿制度,针对恶意侵权、重复侵权的情况,确定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附加惩罚性赔偿因素、适用举证妨碍制度,切实降低知识产权权利人维权成本,显著提高侵权成本和代价。

(课题负责人:任长海 执笔人:陈春林 马喆 朱达)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辽宁建议
辽宁风采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三代人的建议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