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修正,让“实践性作业”变得有意义
2021-02-28张艳
张艳
【摘要】学生课外学习可以大大突破校园教学时间、场地、器材、人际交往等的局限,数学课外作业具有一定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优势。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宽松、空间广阔的特点,通过教师或家长的精心设计、组织和安排,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中,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在自觉自主的探究学习中,在自发自愿的合作交流中,享受“快乐数学”,感知“现实数学”,掌握“知识技能”,感悟“数学思想”。文章以综合与实践课“1亿有多大”课下作业为例,帮助学生建立起1亿粒大米的表象,发展学生的数感;能用倍比法或归一法帮助解答有关1亿的问题,能借助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问题;设计;综合与实践课;1亿有多大
前一段时间,一位小学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火了,那就是让学生利用晚上的时间数1亿粒大米,并请家长们督促完成。此题一出,在各大网页上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跟帖和回复的数量不断飙升,甚至一度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可谓全国哗然。
一、网络上的主流声音
有位网友提供了这样一种算法,我们姑且称为“硬数”法:按照小学生每秒可以数两粒米计算,1小时数7200粒,1年365天,能数6307.2万粒左右,整整一年单七个月不吃不喝不睡,才能数完。这组数据的获得,除了确保各种时间因素外,首先还要保证自己有一亿粒大米,那么一亿粒大米又是怎样的概念呢?又有网友提供了这样一种估算法,我们姑且称为“斤数”法:按照目前大米的普遍重量,100粒米大约重2克,1万粒就是200克,1亿粒米就是2000000克,合2000千克,也就是2吨。若以10千克一袋米计算,要200袋大米。
对此,这位老师回应称,其初衷是让学生通过估算想象出1亿粒米,感受1亿是多大的数字,而不是真的去数1亿粒米。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份作业并非不可能,学生可以开动脑筋,灵活解决问题。比如先数100粒米或1000米,统计一下数的时间并利用托盘天平称一下质量,结合计算,从时间和质量两个维度建立起1亿的表象。但正是由于命题设计得不够准确、过于笼统,才引起了一些家长的误解。
二、反思修正,改进设计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修正这项作业:不一定非要数大米,改为数一种容易获得的东西,因为“自主”总是和“有选择权”联系在一起,有选择,孩子数数的主动性可能会高一些。也不能要求一晚上数好,这只会让孩子全家出动,把孩子的作业变成全家怀着质疑甚至怒气去完成的苦役。而且,学生的数感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建立起来的,1亿表象的建立,对成人来说尚且困难,所以面对四年级的小学生,在布置“亲子共数”这个实践性作业之前,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提前做一些铺垫,让学生猜一猜:要数出一亿个你感兴趣的物品,估计要数多长时间,它们的质量是多少,会占据多大的空间?孩子很可能对这些事情没有概念,但这种从“没概念”到觉察到问题,再到调整认知,获得经验,正是学习的过程。 然后再拿出一些时间交流数东西的一些巧法、妙法,几乎可以肯定,孩子会发展出“一个一个数”之外的方法或一些减少繁琐度的技巧。当孩子们带着这些理论知识,回到家中和父母一起实践操作时,他是胸有成竹的,甚至可以从容地“指挥”全局,安排妈妈准备要数的物品,爸爸负责计时、称重、记录。然后全家人齐心协力,通过实验操作得到第一手数据,进而计算出数一亿个物品需要的时间及它们的质量,相信这份实践作业对家长们来说也是首次经历,他们跟孩子们一样对最终的结果充满期待,甚至会带领孩子去实地参观、如实感受,比如说要建立起一亿粒大米的体积表象(以10千克为一袋,要200袋)等。如果把所有的环节录下来并加以剪辑制作,将是一份非常有意义的视频资料,价值已经远远超越完成了一项作业本身。这份实践性作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反馈、交流数东西的感受、收获,建议教师要求学生把这一过程写下来,作为作品,在教室里张贴。
像这样,如果教师能改进教学任务设计,围绕学生活动展开互动性的反馈,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猜想----验证----推算----建立表象这样的认知过程,让孩子们发现“数东西”未必枯燥,未必无意义,而且它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体验、推进学习、锻炼品质。
三、德育渗透,完善认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可数”,相信孩子们在数的过程中会获得丰富而深刻的感受!从中修正了自己对“亿”的感觉,完善了自己对“亿”的认识。
诸如,关于时间:原来数一亿需要那么多时间!
关于多少:我们来讨论一下,一亿粒黄豆、绿豆、黑豆、大米,什么是一样的?什么是不一样的?
关于怎么数:我原来觉得我都会数的,数了才知道不是这样的。原来我数到一千零九十九,接着就数两千,现在知道了应该一千一百。
关于成就感:我做了一件父母都没做到的事情,我感觉我很厉害。
关于学科德育:一亿粒米大约2吨重,我国有14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1天就可以节约14亿粒米,约28吨!因此,我们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爱惜粮食,节约粮食。
其实,教学的改进、教师的成长,都是不断反思和修正的过程。我们的“实践性作业”,只要把关注点放在学生能否动脑、动手学数学、用数学;能否在这个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否在表述操作过程和思维过程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并辅以合理的任务设计和评价反馈,也一样会变得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沈科.有效开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途径[J].小學教学参考,2016(2).
[2]马晓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综合与实践”[J].课程教学研究,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