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母性的光辉照亮人间
2021-02-27陈振昌
陈振昌
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写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时读了,读得满眼是泪。
发现是作家的本事。过人的作品,首先来源于过人的发现。于普遍中发现特殊,发现个性,发现典型,发现诗性。有了兴奋,有了创作的欲望与冲动,这恐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灵感。父母外出打工,儿童留守家园,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的位置对调,肩负哺育孩子无奈而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今天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我们的作家关注了这种现状,写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作家毕飞宇与众不同,他发现了渴望,发现了哺乳期女人母性的慈悲、爱怜,发现了那双渴望的眼睛与她的眼睛相遇、相通。他激情澎湃,非得把这种至善至美的情怀付之笔端不可。
恩格斯说,小说艺术“是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環境的典型必须具象,忌讳笼统。越是具象,就越能表现烘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象的环境其实又是铺垫,是文章不可或缺的脉络,是一种内在的行文的逻辑关联。
断桥镇是打工大军大潮中的一个镇,但它与他乡不同,是“这一个”,只有这个镇,才能发生惠嫂和旺旺的故事,产生惠嫂和旺旺这样的人物,是其他环境不可替代的。“断桥镇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三米多宽的石巷,一条是四米多宽的夹河。三排民居就是沿着石巷和夹河次第铺排开来的”,“这样的关系使断桥镇的邻居只有对门和隔壁这两种局面”,“断桥镇的最东头就不是夹河了,它汇进了一条相当阔大的水面……这条水面对断桥镇的年轻人来说意义重大……一到岁数便向着远方世界蜂拥而去……消逝得无影无踪”。旺旺的爸爸和妈妈,在一条拖挂船上跑运输,挣了不少钱。一年到头,只有年三十到初五几天在家,其余时间,同镇上的年轻人一样,也是“消逝得无影无踪”。“旺旺家和惠嫂家对门,中间隔了一道石巷”。
这便是旺旺家和惠嫂家的典型环境,非常具象,可以用工笔细细把它描绘出来。好的阅读,好的鉴赏,是感性与理性并存,互相交错。不仅收获了文本所传达的盛情和美意,也能收获到文本以外的作家的心动和智慧。
惠嫂是最懂旺旺的。整个断桥镇就是她了。这不仅因为她是当事人,更重要的是因为她的母性。在断桥镇,旺旺的举动是被看作干坏事的,流氓的。可惠嫂不这样看,这有什么啊,他只是个孩子,七岁的孩子能坏到哪里去?当旺旺的爷爷用行动和脸色惩罚了孩子,孩子因此发高烧住院打吊针。惠嫂两天看不到孩子了,心里就惦记着。“原来天天在眼皮底下,不太留意。现在看不见了,反倒格外惹眼了”。
惠嫂蹲下身子,撩起上衣,“旺旺流出泪,他的泪在阳光底下发出六角形的光芒,有一种烁人的模样。旺旺盯住惠嫂的乳房拖着哭腔说:‘我不,不是我妈妈!旺旺丢下这句没头没脑的话回头就跑掉了。惠嫂拽下上衣,跟出去,大声喊道:‘旺旺,旺旺……旺旺逃回家,反闩上门。整个过程在幽静的正午显得惊天动地。惠嫂的声音几乎也成了哭腔。她的手拍在门上,失声喊道:‘旺旺!”
《哺乳期的女人》还有许多的匠心独运。例如,旺旺这名字的来由,不是信手就写下的,名字体现了生活气息与时代脉搏。例如写旺旺大年三十到初五短短几天与父母的短暂相处,旺旺的悲欢离合是补叙的。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补叙?又例如,惠嫂对于断桥镇人“坏笑”的分寸感把握的恰到好处,符合她就一普通女人的身份等,都是值得我们好好琢磨和体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