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让恩凭一剑酬

2021-02-27刘金祥

书屋 2021年2期
关键词:侠客历史

刘金祥

当那把锋利尖锐的短剑抹向脖颈的时候,他看了这个世界最后一眼——那是一个芦花飞扬、秋意正浓的季节,这是他出生三十多年来第一次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他心里蓦然升起了一丝留恋和牵挂。他,豫让,不同人对他做出不同的结论,心胸局促的范氏和中山氏认为他不过是一个普通客卿,而慧眼识才的智伯却把他奉为国士敬重有加,视为人生难得知己,正是“人生知己”的加持,让豫让肝脑涂地、以死相许,“诸侯以礼遇士,宾客以身相报”。悠悠两千余载猝然而逝,那位身为晋国正卿的智伯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而豫让这个振聋发聩的名字,却穿彻浩瀚历史长空镌刻在人们记忆深处,时刻提醒人们莫忘“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执念,始终告诫人们仁义与忠诚才是做人的王道。

走进晋阳这座古城,两千多年前社会动荡的撕裂和金戈铁马的嘶鸣,仿佛依然在耳边隐隐作响,人们好像感觉到历史的征尘并未散去。既然人们无缘瞻仰当年豫让的威仪和风貌,只能翻阅史籍典册检索和叩问,一代英灵究竟魂归何处?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一共记述了先秦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但以當下价值观念衡量和揣度,彼时司马迁心中并没有一个统一模式和固化标准。曹沫作为鲁庄公手下的一名职业军人,前有管仲缘情理而举荐,后有齐桓公权利害而宽宥,遂使曹沫既保全了性命又赢得了声名,以至于后世将曹沫褒扬为侠客之祖,并赋诗咏赞“森森戈甲拥如潮,仗剑登坛意气豪。三败羞颜一日洗,千秋侠客首称曹”。“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的“厨师之祖”专诸,受雇于公子光伺机行刺吴王僚,这其中既有阖闾自立为国君的深层考虑,又有阖闾对专诸封妻荫子的郑重许诺,于是上演了一出以“鱼肠剑”刺杀吴王僚的宫廷喋血案,后人写诗对专诸此举不以为然:“一剑酬恩拓霸图,可怜花草故宫芜。瓣香侠骨留残塔,片土居然尚属吴”。年轻好斗的聂政念及严仲子的知遇之恩,以白虹贯日之势斩杀韩国宰相侠累,却没有摆脱酒肉朋友“献百金”的世俗与庸常,所逞的无非是一介屠夫的愚钝与鲁莽,南宋诗人徐钧在诗中不无揶揄地写道:“为母辞金义且仁,却甘为盗忍轻生。若非有姊扬风烈,千古谁知壮士名”。读书击剑、为人慷慨的荆轲倒不失为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刺客之一,这位临别前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侠客向来被后人所敬仰所膜拜,唐代诗人贾岛曾在诗中作如下推崇:“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而无论上述义士如何神勇、卓异和悲怆,“豫让刺赵”均是这五位刺客中最为古道热肠的士人行为,豫让大义凛然的千古故事和以死报主的传世美谈,使其成为“赵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性人物,清代诗人陈维崧在《南乡子》一诗中称许豫让“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忠肝义胆的豫让伏剑自刎、血染石桥,这是中国历史变革中的又一忠勇壮举。自此,山西晋阳由于豫让鲜血的溅染而成为中华侠义史上的一方圣域,长久地存活在中国历史的绵延里。“以漆涂身、吞炭使哑”的豫让心甘情愿为知己而死,其义举来自对舍身成仁价值观的恭奉坚守,源于对仁厚主人的知恩图报,这一义举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厚土沃壤。豫让既不是扶危济困的侠客,也不是意气用事的刺客,其行为自始至终都闪烁着忠良诚笃的侠义光辉,彰显着情义无价的人格追求、完善着高迈纯粹的品性塑造。无论豫让的荣与辱、爱与恨、生与死,其灵魂都是弘毅而澄澈的,因为他完成了人生一个天地可鉴、日月可昭的完美轮回。自古三晋多义士。在豫让刺赵之前三晋大地已锻塑了一个忠贞不贰的千古义士,那就是“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黄庭坚语)的介子推。介子推鄙弃功名利禄,愤懑奸伪欺罔,割股奉君、忠君赴义,最后远离朝臣义死绵山,名垂青史,万古流芳,后人不仅创造了“寒食节”纪念他,而且修建了大量祠堂庙宇祭奠他。无独有偶,还是在春秋时期,晋国大臣屠岸贾挟国王对相国赵盾满门抄斩,家臣程婴以自己儿子作为替代,保护了忠烈的后代,著名京剧《赵氏孤儿》表现的就是这一历史故事。秦汉以降,出生于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的一代“武圣”关羽盛大出场,如日中天、彪炳千秋,成为“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曹操语)的典范。历朝历代对关羽顶礼膜拜,关羽近乎一个古代义士的完美化身。但一种精神的流布与传承总有它的历史源头,仔细梳理和反复推演三晋义士群像的精神脉络,“义”字当先的豫让堪称一个原点和基脉。豫让至死秉持“士为知己者死”、“义不贰心”的信念,无疑是中国古代义士的先驱和楷模,他“三跃刺衣”的执着和血染晋阳的悲壮,日趋衍化为中国义士尊奉的信条与法度,在某种意义可以说,“士为知己者死”是儒家文化的一种重要表征,也是每个士人心灵深处扬厉的一面旌旗。自此以后,知恩图报逐渐递嬗为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操守,且深深熔铸为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品质,每一个不辱其志、不变其节的国人身上都流淌着“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血脉,它与主流的儒家思想共同构建了中国“士”人的精神家园。正是这种追求心灵完美和精神洁净的内驱力,使“士为知己者死”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尊崇的一种人生境界。不可否认,豫让的舍生取义是一种狭义的爱国举动,但其忠贞不渝、不改初心的高贵品质值得当代人弘扬和传承。如果每个国人都像豫让一样抱有忠义气节和献身精神,我们国家定会坚不可摧,中华民族就会屹立不倒。当下中国处于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强军强国的关键历史时期,迫切需要广大国人传承豫让的忠义之志和弘扬豫让的担当精神,怀一腔忠诚献身国家,凭一身正气报效民族。

流连晋阳街头,仰视豫让雕像,忽然想起唐代诗人胡曾所写的题为《豫让桥》一诗:“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细雨霏霏,青山如黛。薄雾缭绕的赤桥村仿佛是历史时空中迟暮的老人。满村苍翠如黛的古槐,庇荫和佑护着代代子孙;一街高低错落的古房,记载和见证着时代的嬗变。而那绕城而过的潺潺晋水,依稀可辨的漫漫驿道,升腾着浓郁的历史气息,滋润着焦渴的后人心田。

猜你喜欢

侠客历史
挂羊头卖狗肉
侠客
护鹿小侠客
侠客
侠客李白
新历史
20年的侠客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