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都市报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采编流程的再造
2021-02-27洪锋
洪锋
【摘 要】移动互联网的异军突起和媒介技术的迅速迭代给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带来了深刻而严峻的考验,传统媒体融合转型已是无法回避的话题。很多纸媒也采取了创建新闻客户端、打造综合类或垂直领域微信公众号等各种新的传播手段,但其采编流程再造往往因体制机制运行不畅、思维逻辑转变缓慢而“搁浅”。本文主要以新安晚报为例,从三个层面阐述媒体融合背景下采编流程该如何再造。
【关键词】全媒体;移动互联网;纸媒转型;采编流程
现如今说起纸媒融合转型,不可避免地都会提起“三微一端”:微信公众号、微博、微视频和客户端。新安晚报是安徽传统媒体中较早建设并运营这些平台的。但搭建好全媒体传播平台,仅仅是融合转型路上走出的第一步。如何在这些全媒体平台引领下,打造全新的采编流程,建立多元、统一、高效的新媒体生态,最终实现人员融合、思路融合、运营融合才是关键所在。
一、重视内容,深度报道也需要即采即发
传统纸媒的采编流程都是以报纸为内核建立的,稿件到达读者要经历采写、编校、印刷、投递等一系列繁杂流程。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报纸的信息传达时效性严重滞后。由此,报纸应该果断舍弃非重大、必要的碎片新闻。这项“信息传达”工作,应该交给移动客户端去完成,这就要求记者编辑做到即采即审、即审即发。目前,新安晚报记者即时信息类稿件已经做到通过移动端“快报”随时发出,但深度报道、舆论监督报道、事件扩展延伸性报道多数还是经由报纸首发,再由移动端转发。但这样的操作存在一个弊端:受众群体最多、传播最快的媒介缺少即时性的深度报道加持,其结果是影响了移动端的阅读量提高和影响力提升。
从采编流程再造角度看,移动传播时代,骨干编辑力量和制作人员、重点深度报道要全面“前移”,让报纸编辑参与移动端新闻选题的布置、策划与发布。这方面,新安晚报曾有过尝试并获得了成功。
2019年11月29日,身负7条人命的逃犯劳荣枝落网,其与情人法子英20年前曾在合肥作案,轰动一时。移动端编辑抢发劳荣枝落网的消息后,新安晚报立即派出记者前往抓获地厦门及其老家九江,后方记者则负责做好当年合肥案发地人和事的采访,编辑负责相关信息整合和发布。为此,还专门建立了一个采编微信群,及时沟通信息有无、布置选题采访。
几天内,新安晚报大皖新闻客户端相继推出30余条关于劳荣枝落网的独家深度新闻报道,且均首发于移动端。其中,劳荣枝九江老家亲人采访、学校老师采访等深度报道全网独家,阅读量均超300万。
如果说客户端对重大新闻的呈现是线性的,那么每一篇深度报道也即这条线上的每一个点都会给用户带来全新、独特的体验。报纸对这些点状深度新闻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有层次的“面”的呈现,带给读者一种对新闻事件全方位的感知。
编辑力量前移、移动优先发布,这在国内传统纸媒融合转型中已不鲜见。
《新京报》通过改革,最后只保留了11名报纸编辑,而负责客户端、双微、数据、舆情等部门人员扩充到了40多人。他们按照APP第一、PC端第二、报纸第三的原则对内容生产进行全流程再造,构建起符合新媒体技术性要求的内容采编、审核把关、分发推广、互动管理体系。对新京报来说,完成了以报纸为中心向以APP为中心的改革。但报纸已不再是生产流程的最核心和最末端,它将作为一个独立产品存在,与APP形成错位运营。[1]
二、互为补充,让编辑参与原创新闻写作
在传统新闻采编流程中,编辑一直是“后方”。除了策划选题、布置采访和正常编校外,很少参与到新闻采访和写作中。新媒体对新闻信息的第一要求是快,这对新媒体移动端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信息需要第一时间“原创”发布。编辑力量向移动端“前移”之后,就需要统筹好这支队伍去解决信息发布滞后的问题。
(一)突发新闻权威信源的信息编发
澎湃新闻在新闻客户端的发稿速度上一直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实行24小时工作制,稿件即时在澎湃客户端发布,后续消息随时更新补充滚动播报。纸媒融合转型过程中,流程再造也宜学习这种方式,这不仅需要记者克服向报纸供稿时的拖延和惰性,更需要新媒体编辑时刻对新闻进展保持高度敏感,以保证新闻稿的时效性。
当重大突发新闻发生时,记者即要赶赴现场采集信息,从赶往现场到完成采集回传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这段时间移动端新闻更新又不能处于“真空期”,怎么办?
这就需要移动端编辑及时补位。现今各级政府、机关对突发事件舆情都很重视,权威信息及时发布已成为“常规操作”,一般一个突发事件发生,当地政府或者主管部门就会在相关微博、微信公众号或者官方网站公布官方消息。这些“权威发布”内容只要稍加整合即可成为“原创新闻”。这一工作,让在电脑前的移动端编辑来整合完成,不仅更快还能做得更全面。如:2020年7月17日,合肥经历了整夜暴雨袭击。18日早间,大皖新闻客户端编辑已通过气象、交警、高速管理等部门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整合出“红色预警,合肥大暴雨将持续”“合肥这些路已不能通行”“合肥绕城高速入口封闭”等即时民生新闻,阅读量均突破10万。
(二)公共事件中合理利用政务媒体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彼时,报纸尚处于休刊状态,因人员无法返程,新安晚报采编人员全员转入新媒体。这一非常规的“战疫报道”,恰好为纸媒融合发展过程中采编流程再造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思路:当公共事件发生时,移动新媒体编辑要密切关注政务新媒体的动态,及时整合更新,使新闻传播更快、更准确。
数据显示,政务微博作为政务新媒体的主要阵地之一,在此次疫情中表现突出。1月20日至31日是疫情暴发高峰期,参与发布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微博的政务官微数量超过2.6万,发布微博数量超过55万,共获得超过114亿的閱读量。武汉市在2月发博数为2271条,发布内容以疫情通报、政策发布、健康科普等为主,及时、权威,得到了网民的广泛认可,原创被转发达89654次,阅读量总计达6.38亿。[2]
安徽自1月22日发现两例疑似病例后,省暨各市卫健委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就一直持续提供权威信息。新安晚报移动端编辑根据这些权威信息制作了疫情数据表等多种新媒体产品,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尤其编辑整合发布的各地市疫情涉及小区和人员轨迹报道,单篇阅读量最高超百万。
疫情期间的非常规操作只是一面镜子,它映射出的其实是纸媒融合发展中采编流程变革的一条常规路径。
三、完善考核,让奖励成为流程革新的动力
全媒体记者应具备音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新闻采集能力,能在第一时间完成素材采集并回传。移动端编辑的工作,也不再是简单的文字加工,而是涉及新媒体产品设计、素材利用和主题提炼、视频图片编辑与呈现等。
因此,传统纸媒在全媒体环境下的采编流程再造,首先要从变革考核机制入手,改变以报纸为中心按文字稿论奖励的传统思路。如果考核指挥棒不改变就无法激励记者、编辑转型。要通过建立与融合发展一体化相适应的绩效考核体系,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建、共享、共赢、共荣,以融媒体传播效果考评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3]考核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原创力、精品力、传播力和融合力四个层面。
随着移动端传播渠道的逐渐定型、版权保护获得极大提升,为传统纸媒内容生产带来了契机。因此,传统媒体融合转型再造采编流程,考核首要考虑的还应该是内容的原创性,这种独家原创可以是新闻、可以是原创内容也可以是独家视频。
信息泛滥的时代尤其需要精品意识,考核还要聚焦精品。新安晚报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打造了诸如大皖徽派、皖视频、闫红说等精品栏目,这些新媒体产品后续发力以及新栏目打造都需要考核的倾斜和激励。
考核要关注转发和阅读量,也即产品传播力。当下的媒体产品最终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就要求增强采编人员的用户观,而转发和阅读是用户体验最直观的体现。
以钱江晚报为例,其早在2016年就制定了全新的考核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增加了新媒体奖金在每月奖金总量中的比重,并重奖在新媒体上得到广泛传播的好稿。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上每一条10万+,奖励1000元。阅读量超过100万的优质稿,记者可以拿到5000元的特别奖励。目前钱江晚报新媒体奖金约占总量的20%,以后这一比例还会进一步加大,以激发一线记者的积极性,加快发稿速度,提高发稿质量,抢占新媒体第一落点。[4]
全媒体时代,对记者的考核不再只是文字,更需要考核其在采集素材过程中的媒体融合意识。记者一次出现场,要带回文、图、音视频等诸多新闻素材;而对编辑的考核,更要注重其对记者提供的素材的消化能力,如何制作宜于传播的标题、如何从众多素材中提炼主题、如何打造精品新媒体产品等都应该纳入综合考核评判的范畴。
结语
媒体融合,采编流程求变,不变的是对生产精品内容的追求;渠道融合,内容产品呈现形式在变,不变的是对用户的服务。万物皆媒时代,重视用户思维是推动媒体跨界融合的关键。传统报业在融合转型过程中,亦必须勇于面对“用户”,做到以用户为中心、以考核评价为指针来调整新闻采编流程,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融合转型方向。
注释:
[1]胡杰.新京报11人办报纸背后:编辑部到底变在了哪?https://new.qq.com/omn/20200302/20200302A0
TEFZ00.html.
[2]杜一娜.政务新媒体:是“发布墙”更是服务者[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3-09.
[3]郭佳.流程再造要真正体现“互联网+”——访中国网络电视台总经理、总编辑汪文斌[N].光明日报,2015-07-10.
[4]沈芸,蒋梦桦.“AB班”流程再造:钱江晚报全媒体采编改革探索[J].傳媒评论,2016(02).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