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党报新闻语言的大众化与生活化
2021-02-27储著坤
储著坤
【摘 要】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也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间的沟通桥梁,它承担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愿望等社会职责。落实党报的社会责任,就要求党报多运用群众语言,改进语言风格,利用权威性增强可读性,利用贴近性增强吸引力。总之,多用大众化、生活化、体现贴近性和接地气的语言,通过深入解读新闻,更好地向受众传达信息,实现社会舆论引导。
【关键词】党报;新闻语言;可读性
随着面向广大受众的新闻平台的多样化和受众阅读方式偏向简洁、快捷,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要传播形式的传统纸媒需要实现融合转型。
“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成立30周年之际,给该报作出的重要指示,怎样去理解“易于理解的语言”这句话?对于报纸编辑来说,就是要改变陈旧的语言风格,让报纸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新闻故事。而这一要求不仅仅是针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同样适用于各级党报。
一、改进党报语言风格势在必行
党报与生俱来的职责及使命就是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这就要求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紧跟时代步伐,摒弃僵化守旧的语言使用习惯,运用读者容易接受的语言,通俗、全面、准确、形象地传播好党的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 ,树立党报权威、严肃、真诚、亲民的良好形象。
人类社会在发展进步,新闻媒体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从纸质媒体到广播、电视再到各种网络新媒体,众多媒体形态百花齐放,传媒市场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纸质媒体如何拥有一席之地? 关键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像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依旧能赢得市场,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与它们在语言风格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受众群体的特性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受众中的大部分人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受互联网的影响巨大,也已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这也导致他们习惯阅读那些有趣味、篇幅简短、语言精练的文字,若依然坚持过去的叙事方式,对传统纸媒来说必然会流失大量读者。这对报纸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把事实说清楚,还要把握新闻事件中最有价值、最有趣的元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进一步增强可读性。
二、增强党报可读性的措施
(一)利用党报的权威性
当今社会化媒体形态多样,但它们在权威性、可信度方面并不相同,并且受众的信息辨别能力也有差异,所以一些恶意散布的谣言或是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容易扩散开来。因此,人们需要权威媒体与权威信息来了解真相,或是对事件给予深入浅出的解读,而在这方面党报具有天然的优势。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党报具有权威性的特点,树立起党报的威望和公信力,使党报成为权威信息的来源,以此来增强可读性。同时,党报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用可读性来增强受众的依赖感,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重要事实看党报的意识。
(二)进一步贴近生活
什么样的新闻“好看”?首先是新闻取材要尽可能贴近读者生活,与社会背景相符,容易让读者产生认同感。研究表明,当信息接受者感到自己同信息的联系越大时,他们对这一信息所表现出来的关心程度、注意力和兴趣就越大。雷蒙德鲍尔在《顽固的受传者》一文中指出:在可以获得的大量的(传播)内容中,受传者中的每个成员特别注意选择那些同他的兴趣有关,同他的立场一致,同他的信仰吻合,并且支持他的价值观念的信息。简单来说,这里的接近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接近、兴趣的接近以及心理和情感上的接近。
因此,那些贴近百姓生活、思想和情感的新闻才有可能吸引众多的读者。党报新闻报道应该找到新闻与读者兴趣和需求的交集,新闻与读者认知的交集,新闻与读者情感的交集,从而增强党报的可读性。
(三)改进党报的语言风格
党报应改变刻板的文风,增强新闻的亲和力。这就要求党报工作者在语言上下功夫,多用通俗、富有人情味及接地气的群众语言,拉近与读者间的情感距离,从而增加党报的可读性。此外,新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人们已习惯了“信息快餐”式消费,多数情况下的阅读已成为“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因此,党报的新闻报道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应尽可能精炼、通俗,增强可读性,以满足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阅读需求。
(四)深入解读新闻
党报的新闻报道在形式上要多采用图片、漫画、图表等,遇到突发新闻时,可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深入分析解读,以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可以让他们得到情感上的慰藉。
对新闻进行深入解读,也能激发党报对受众的吸引力,进一步彰显党报的独特优势,既有可读性又有深度的党报才会在众多媒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喉舌作用。
三、党报新闻语言方式的转变
(一)更加亲民化
现实中,一些党报报道中的 “客套话”“含糊话”不少,从而使党报的可读性打了折扣 。事实上,党和政府的决策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信息满天飞的时代,多数人希望从权威媒体上获得更准确的信息,党报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责任,这就要求党报要善于运用亲民化视角,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用他们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报道和呈现出来,真正起到帮助他们改善生产生活的作用,树立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坚持亲民化的语言风格,就要学习百姓语言,学会说老百姓的话。亲民化的语言既能体现抽象的事物,又能把具体事物形象化;它不仅能取代“官腔”“八股文”等令人难以接受的语言,还能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党报、关注党报。
(二)具有生活气息
不少党报的新闻报道习惯于干巴巴地说教,读来枯燥乏味、毫无新意,影响了党报的可读性,难以产生吸引力。党报要书写群众熟悉的人与事,说群众爱听的理。党报要善于运用有生活气息的语言, 让新闻报道生活化,从而让新闻更贴近百姓生活,拉近新闻与读者在心理上和时空上的距离。党报更要抛弃“陈词滥调”,用生活化的语言去替代公文化的语言,只有用接地气的语言与读者沟通交流,回归生活的本原,才能让读者在认知和情感上与党报产生共鸣。
(三)更加通俗化
党报新闻语言要改变晦涩生硬甚至教条的語言风格,就要多用通俗化的语言或是地方语言,以此来赢得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地方语言体现的是地方文化,它是在特定的地域内流传的百姓语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反映了乡土风情及人文特点。作为新时代的地方党报,应该让新闻语言生活化、大众化、接地气,坚持扎根本土,发挥本土特色优势,围绕当地百姓的实际生活来服务百姓,做好百姓与党和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
党报的文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对社会的影响是具有导向性的。因此,党报新闻报道的语言,既要遵循汉语的规范用法,也要跟上社会发展潮流,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新媒体时代,党报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就要通过不断改善语言风格来赢得读者,赢得市场,让党报的新闻语言更加大众化与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曹丽.浅议地方党报应在语言风格上与时俱进[J].新闻传播,2015(03):92+94.
[2]樊丽芳.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1(01):67-69.
[3]李田清.让地市党报的新闻语言更鲜“活”——以贵州《黔东南日报》获奖作品为例[J].中国地市报人,2016(05):41-42.
[4]王迪.党报网络语言运用之我见[J].军事记者,2013(03):49-50.
[5]高明.都市报新闻报道故事化现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6]曾彦婷.新京报直播中民生议题报道框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
[7]林晗.党报深度报道研究——以福建日报“视点”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14.
[8]陈力新.习近平新闻宣传思想研究[D].渤海大学,2018 .
(作者单位:皖西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