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译本的可读性因素分析

2017-06-10彭爱民��

关键词:可读性译本

彭爱民��

摘要:

通过对比纽曼的《大学的理念》的三个不同译本,分析造成该译本可读性障碍的诸多因素,如语言拖沓累赘、语义含糊不清、关联随意承接、行文条理紊乱、引文牵强突兀、修辞意兴索然等。译者在翻译演说体名著时,需要排除这些障碍因素,注意译本的可读性,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考虑读者的感受。

关键词:大学的理念;译本;可读性

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7)03011605

约翰·亨利·纽曼的《大学的理念》代表经典自由教育哲学的大学理想,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出版一百多年来,一直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原作大部分为纽曼的演讲稿,合乎逻辑、论证严密、辞章瑰丽、激情四溢,抒写了时代的声音和丰富多彩的人生情感,历来被视为英语散文的典范之作,不但给人以智慧,还给人以美的享受,读起来轻松而不干瘪,恬淡而不琐碎。然而,从原作三个汉译本来看,读者的感受却不一样。目前市面上主要有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高斯宁译的全译本,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辉译的节译本,以及由汉语大辞典出版社出版、何远强译的选译本(书名为《英语散文经典》)。读者对何远强的译文和徐辉等翻译的节译本的看法是“一则对纽曼原著大刀阔斧的节录,让整书支离破碎,二则翻译晦涩难懂,文中时有前言不搭后语,莫名其妙之处,对照原文才能恍然大悟,生生糟蹋了纽曼雄辩华美的文笔……”;对高师宁翻译的全译本的评价是“……误译的硬伤要少一些”[1]。笔者拟从影响译本的可读性因素对比分析《大学的理念》全译本、节译本和选译本,为纽曼这一经典名著的重译和复译提供思路和借鉴。

一、纽曼原著的语言特点和可读性

原著作为演说体,其语言或清新自然、或幽默诙谐、或典雅庄重、或活泼灵秀、或洗炼畅达,给读者以美的感觉;句式灵活、语言新颖,富有极强的感染力;生动的比喻、强烈的节奏感、飞扬的文采,直抒胸襟,一吐为快;以精巧的谋篇布局和巧妙的措辞来渲染气氛,创造出美妙意境,体现了它独特的风格。

所谓“可读性”(readability),指书面语词语组合、章句及至语篇的可读程度,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要素:合乎语法(grammaticality)、合乎习惯(idiomatic-ness)、对语体的适应性(stylistic adaptability)、含义明晰(Clarity)、条理性(organization)。可读性问题属文体修辞学研究范畴。一般说来,我们可以根据以上诸要素确定某一书面语章句的可读性档次,如最佳可读性、一般可读性、基本可读性、无可读性[2]48。纽曼原著语言有时平实、有时藻丽、有时简洁、有时繁丰、有时幽默、有时反讽,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读后使人悦目悦心。

二、影响译本可读性因素分析

译本的可读性是一种面向译文读者(TL reader-oriented)的综合性翻译指标,它既是译品在译本读者一方产生的一种直觉交际效果,又是译者对译品质量的一种主观努力方向。译本可读性的基本表述是:原著的内容表达准确、完整,译本的语言形式严谨、顺畅。可读性强的译品对译文读者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译品的交际价值可以得到迅速、广泛、充分的实现。反之,如果译品的可读性差,译文读者的兴趣和动力受到影响,程度甚者还会导致放弃阅读,译品的交际价值受到抑制或者得不到实现[3]。《大学的理念》原著可读性极强,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原则,其译本也应具有同样的可读性。然而,我们读到的三个译本都很不尽人意,译文不是很引人入胜,而是难以揣测其意,使人厌倦,使人恹恹欲睡。笔者总结归类,认为影响该译本的主要因素有语言拖沓累赘、语义含糊不清、关联随意承接、行文条理紊乱、引文牵强突兀、修辞意兴索然等。

以下主要从原著的第一卷第六讲对其三个译本进行分析。

(一)语言拖沓累赘

语言表达是演说词最重要的一环,表达一定要清晰精炼,让人一听就懂,不可拖泥带水、冗余啰嗦。经过精心洗练的演说词让听众觉得演说者干练老道,辩说能力强,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原文:“And now, if I may take for granted that… I say then, if we would improve…”; “Nor indeed am I supposing that there is…”[4]220

译文:“现在,如果我可以想当然地认为……那样的话,我就可以说,如果……”[5]59“我其实也并不是想说,……”[5]62)

原著这些文字都出现在章节或段落的开头。读者开章就老是读到徐辉译文中这样的文字,会有什么感觉呢?就演说稿来说,如果整场演讲听众耳边都被“如果……可以……那样的话……其实……说……”这些拖沓的语言充斥的话,听众听起来会身心疲惫。

(二)语义含糊不清

语义含混不清是因为运用语言不当致使所提供的信息缺损,是演说翻译中应该尽量避免的消极因素。

原文:“It matters not whether our field of operation be wide or limited; in every case, to command it, is to mount above it. Who has not felt the irritation of mind and impatience created by a deep, rich country, visited for the first time …”[4]220

译文1:“我们的运行范围是宽是窄,这无关紧要。无论情况如何,要掌握它,就意味着要驾驭它。第一次来到一个隐蔽在深处却资源丰富的乡村,……”[5]59

译文2:“我们所操作的范围是广大还是有限,这并不重要;在每一种情况中,要控制事物,就得高于事物。在第一次探访一片寬广而丰富多彩的乡村的时候,……”[6]134

译文3:“我们涉足的领域是宽是窄并不重要;不管怎样,掌握知识就意味着驾驭知识。第一次去一个地处偏远,风光旖旎的乡村,……”[7]283

徐译的“运行范围”和高译的“操作的范围”实质是指前文中提到的学习领域可大可小,用“操作”一词造成语义模糊;高译的“控制事物”和“高于事物”是指掌握或驾驭在不同领域学得的知识,“高于事物”意思也不明了;“a deep, rich country”并非生僻词汇,三个译文语义各不相同,让读者扑朔迷离,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乡村”。

原文:“but they are not education. You may as well call drawing and fencing education, as a general knowledge of botany or conchology.” [4]231

译文1:“我只是说,它们算不上教育。你倒不如把绘画和击剑称为教育,把它们当做是植物学或贝类学的普通知识。”[5]64

译文2:“而只是说它们算不上教育。你倒不如把绘画和击剑称为教育,把它们当作是植物学或贝类学的一般知识。”[7]285

译文3:“但是,它们的确不是教育。你也可以把绘画和剑术称为教育,还可以把植物学或贝类学称为一般的知识。”[6]138

徐译和何译的“把它们当作”中的“它们”究竟是指代前文的娱乐消遣还是指代绘画和击剑,指代含糊,语义上承接不上。

(三)关联随意承接

关联随意承接是指关联词使用不当,或者关联词错误匹配,造成句意不通顺。译者必须理清句与句之间内部逻辑关系,恰当运用关联词。

原文:“And in thus speaking, I am not denying that a strong and ready memory is in itself a real treasure; I am not disparaging a well-stored mind, though it be nothing besides, provided it be sober, any more than I would despise a booksellers shop:——it is of great value to others, even when not so to the owner.” [4]226

译文1:“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否认好记性本身就是一笔真正的财富,也并不是在贬低头脑里有实货的人。在我眼里,这样的头脑即使清醒冷静,也无异于一片书店——对他人极具价值,即使对店主并无此种价值。”[5]61

译文2:“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否认好记性本身就是一笔真正的财富,我也不是在贬低头脑充实的人。在我看来,这样的头脑就算冷静的时候,也无异于一片书店——尽管它对别人极具价值,甚至对店主并不如此。”[7]283

译文3:“我这样说,绝不是要否认一种有力而快捷的记忆力本身就是一种真正的财富;我也不是要轻视一个记忆力极好的头脑,虽然除此之外它一无是处,只要它是清醒的,正如我不会轻视一间书店一样——即使不说它还对记性的拥有者自己有很大的价值,它对旁人也有很大的价值。”[6]136

短短几句话,用的关联词却很密集。徐译和何译的最后一个关联词“即使”和“甚至”跟前文承接不上,也没有后文承接。高译的“虽然……只要……”关联结构有很大的随意性,造成上下文语义不通,无法理解。

(四)行文条理紊乱

这是指句子结构出现深层语义关系错乱,导致严重可读性障碍的一种翻译现象[3]46。

原文:“It must not be supposed that, because I so speak, therefore I have some sort of fear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people: on the contrary, the more education they have, the better, so that it is really education.” [4]230

译文:“千万不要认为,我这么说就意味着我对人们接受教育有某种担心/忧虑。恰恰相反,他们接受的教育越多越好,只要它是真正的教育。”[5]63;[7]284

两位译者都没有调整原文的句式结构,造成很浓的翻译腔。“只要……”的条件应根据汉语表达习惯提前,阅读起来才合乎条理,不显得紊乱。

原文:“Recreations are not education; accomplishments are not education. Do not say, the people must be educated, when, after all, you only mean, amused, refreshed, soothed, put into good spirits and good humor, or kept from vicious excesses.” [4]232

译文:“消遣并不是教育,成就也不是教育。不要说什么要人民受到教育,如果你这样说的时候你的意思歸根究底只不过是应该让人民高兴、放松,得到安慰,有好的心情或好的精神状态,或者避开过分邪恶的事情的话。”[6]138

整段译文语序紊乱,不知所云。“不要说什么……如果你这样说的时候你的意思……或者避开过分邪恶的事情的话。”语言冗长拖沓,意思不明了。

原文:“Few indeed there are who can dispense with the stimulus and support of instructors, or will do any thing at all, if left to themselves. And fewer still, who will not, from such unassisted attempts, contract a self-reliance and a self-esteem, which are not only moral evils, but serious hindrances to the attainment of truth.” [4]237

译文:“如果放任自己,其实很少有人可以离得开教师的激励和支持,通过这种独立的尝试而不能学会自力更生和自我尊重的人就更少了。但这种自力更生和自我尊重不仅仅是道德缺陷,而且会严重地阻碍真理的获得。”[5]68

徐译逻辑紊乱,缺乏条理,中间的“其实很少有人可以离得开教师的激励和支持”应该提到前面去,使“如果……就……”的关联结构更加紧凑。

(五)引文牵强突兀

引文牵强突兀是指引文缺少过渡和呼应,层次之间显得突兀,文气蹇涩。

原文:“The learning of a Salmasius or a Burman, unless you are its master, will be your tyrant. “Imperat aut servit;” if you can wield it with a strong arm, it is a great weapon; otherwise, Vis consili expersMole ruit sua You will be overwhelmed, like Tarpeia, by the heavy wealth which you have exacted from tributary generation.” [4]226

译文1:“萨尔马修斯或是伯曼学派的学问,如果你不能成为它的主人,它就会成为你的暴君。‘战胜它,就不要屈从于它——如果你能用强劲的臂膀驾驭它,它便是威力无比的武器;如若不然,‘你妥协,以期保全自己,你就会被击垮,跟塔碧亚的下场一样——那些世代向她进贡财富的荷宾族人,同样用财富将她置于死地。”[5]60

译文2:“除非你做了学问的主人,否则,一个萨尔马修斯或者一个伯尔曼的学问就会成为你的暴君。‘Imperat aut servit;如果你能够用有力的胳膊去挥舞它,它就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否则,Vis consili expersMole ruit sua. 而且,你会像塔尔佩亚一样被从一代又一代人那里获得的巨大财富所压倒。”[6]135

两位译者把萨尔马修斯、伯曼、塔碧亚三个专有名词直接音译过来,给读者突兀的感觉,读者必须仔细阅读文尾注释才能了解这些专有名词的意思。不如直接在文中增译为“法国古典学者萨尔马修斯、荷兰古典学者伯曼、罗马总督之女投降荷宾族人的塔碧亚。”而高译把纽曼的拉丁诗引文全部保留不译,即便读者可以从注解中找到意思,也会影响他们的阅读兴趣。

原文:“Shut your College gates against the votary of knowledge, throw him back upon the searchings and the efforts of his own mind; he will gain by being spared an entrance into your Babel.” [4]237

译文1:“如果对求知者关上学院的大门,并让他回到对自己思想的探究和努力上,他就会有收获,因为他已获准进入巴别城。”[5]68

譯文2:“如果对求知者关上学院的大门以迫使他只得依靠自己的求索和努力,他就会有所收获,因为他已获准进入巴别城。”[7]288

译文3:“对于一个立志献身知识的人,关上你们的学院大门吧,让他回到他自己心智的那些求索和努力上去吧。不用进入你们的巴别之塔,他一定会有所收获。”[6]141

徐译和何译提供的注释指说明巴别塔在圣经中的含义,并没有给出比喻义。对于没有知识背景的读者来说,阅读时会有突兀之感,仍然无法理解上下文。

(六)修辞意兴索然

修辞是演说词中惯用的手法。英语中如果使用修辞,其形象鲜明的比喻、丰富多采的隐喻、活泼幽默的借代、意境新颖的拟人、讽刺诙谐的反语、感情强烈的夸张、幽默生动的双关、逐步增强的层进、气势连贯的排比,无不体现英语语言的美。使用修辞手段, 能使文章更生动、更有趣、更形象、更鲜明、更感人[8]。然而,如果修辞翻译不到位,会造成语句意思生硬,达不到原作的阅读效果。

原文:“And in thus speaking, I am not denying that a strong and ready memory is in itself a real treasure; I am not disparaging a well-stored mind, though it be nothing besides, provided it be sober, any more than I would despise a booksellers shop:——it is of great value to others, even when not so to the owner. Nor am I banishing, far from it, the professors of deep and multi-darious learning from my ideal University;…”[4]226

译文1:“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否认好记性本身就是一笔真正的财富,也并不是在贬低头脑里有实货的人,在我眼里,这样的头脑即使清醒冷静,也无异于一片书店——对他人极具价值,即使对店主并无此种价值。我也并非要把那些拥有深奥、广博学问的人从我的理想大学里驱逐出去,让他们远离它。”[5]61

译文2:“我也不是要轻视一个记忆力极好的头脑,虽然除此之外它一无是处,只要它是清醒的,正如我不会轻视一间书店一样——即使不说它对记性的拥有者有很大的价值,它对旁人也有很大的价值。我更不是要把深刻而又广博的知识的拥有者从我的理想中的大学排除出去。”[6]136

原文是三个层次否定形式的层进句(Cumulative sentence),由弱到强,层层深入,步步升级,逐渐形成高潮。这样结构整齐,气势贯通,语义上造成一种“突出”(foregrounding),能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使节奏匀称悦耳,语言表现力极强。徐译成“并不是要……也并不是在……也并非要……”这样重复的并列结构,不存在递进关系,读起来平淡无奇。高译成“也不是要……只要……更不是要……”有一定的递进关系,但只有两个层次,没有形成高潮。

原文:“A University is, according to the usual designation, an Alma Mater, knowing her children one by one, not a foundry, or a mint, or a treadmill.” [4]232

译文1:“按照常规的说法,大学是‘丰饶之母,对她的孩子们一个个了若指掌。大学不是铸造厂,不是制造厂,也不是一项单调的工作。”[5]64

译文2:“按照通常的说法,大学应该是‘丰饶之母,对她的孩子各个了若指掌,而不是锻造厂,或者铸币厂,抑或一辆役使犯人的踏车。”[7]285

译文3:“一所大学,按照通常的说法,是一所一个一个地了解她的孩子们的‘母校,而不是一家锻造厂、一间造币厂或一个踏车磨房。”[6]138

原文连续出现四个隐喻。隐喻是演说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隐喻的喻体和本體是一致的,即“甲物就是乙物”。翻译的时候,译者通常尽量采用直译方法,以保持原文的风格,但由于隐喻常和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社会有不同的文化信息和内涵,因而翻译时有时要改变喻体形象或格式,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9]。大学与“丰饶之母”、“锻造厂”、“铸币厂”有相似之处,可以不改变喻体,直译比较好。而“treadmill”一词,既有枯燥无味的工作(生活方式)的意思,也有 (尤指旧时由人或牲畜踩动踏板使之转动的)踏车的意思。根据上下文,何译比较贴近,也容易理解。

三、结语

译者在翻译演说体名著时,一定要注意译本的可读性,尽量达到与原著一样的阅读效果。翻译之前先通读原文,了解原著的语言特点,最大限度地体现原文在字、词、句方面的文体特征。在措辞、句法、修辞方面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考虑读者的感受。避免翻译过程中出现上文中影响读者阅读兴趣的各种障碍因素。

参考文献:

[1]当当网《大学的理想(节本)》商品评论[EB/OL].(2008-05-21)[2016-06-15].http://comm.dangdang.com/review/reviewlist.php?pid=629830

[2]刘实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陈忠华.译文的可读性障碍及其排除[J].中国翻译,2002,(3):47-49.

[4]Alfred J. Drake(Editor). John Henry Newman,1852, Discourse on the Scope and Nature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1.0, Date 12-20-01

[5]徐辉.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高师宁.大学的理念[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6.

[7]何远强.英国散文经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

[8]杨志国漫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修辞现象[EB/OL].(2004-07-20) [2016-06-15].http://www.xxedu.org/content/101320040720220741.html

[9]周文晶.英汉翻译中的修辞手段初探[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1,(2):82-85.

猜你喜欢

可读性译本
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通俗易懂”吗?
可读性
海峡两岸初中数学教材因式分解比较研究
英译汉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翻译研究
公益广告招贴的可读性设计分析
政务微信的内容提升策略
专题前言:理解译本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后来未必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