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复性下肢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研究

2021-02-27孔娜娜李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3期
关键词:重复性康复训练下肢

孔娜娜 李新

急性脑梗死是指由于患者脑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局部供血障碍和损伤。由于发病急,容易导致患者神经功能丧失,急性脑梗死常伴有后遗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担。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加使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干预的方法和有效性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如果脑梗死患者早期的机体功能不全,和患者个体能力低下得不到最低限度的控制,患者往往会出现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临床上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肌张力异常增高,临床预防肌肉痉挛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的随意运动功能以及增加肌肉群协调训练。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重复性下肢训练能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以及患者对肢体的控制能力,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残疾发生率,改善预后,重复性下肢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1 月~2020 年3 月在辽宁省大连市友谊医院接受治疗的8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对照组中,男20 例,女20 例;年龄50~82 岁,平均年龄(62.7±6.5)岁;体质量指数24.6~28.9 kg/m2;病程1.7 h~8.9 d,平均病程(3.9±2.7)d。试验组中,男19 例,女21 例;年龄51~72 岁,平均年龄(63.3±4.1)岁;体质量指数24.2~27.7 kg/m2;病程1.5 h~6.7 d,平均病程(2.8±2.4)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在发病后48 h 内首次发作且意识清醒,能够正常交流;经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1.2.2 排除标准 既往有脑出血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有溶栓治疗和并发出血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肝和肺等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合并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的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具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常规治疗,包括稳定血压、调节血糖、抗凝和脱水等有针对性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给予早期重复性下肢训练。重复性下肢训练:先调整患者体位来达到解痉的目的,之后进行健侧卧位的转身训练。再训练患者的关节功能,让患者能从被动到主动的初始坐姿,训练肌肉力量。在保持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康复护师对所有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包括解痉体位摆放和翻身训练,关节的主动和被动功能及活动性训练,早期坐立平衡和耐力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的改进,体位转移训练、步行训练或阶梯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均由患者独立完成,或半辅助完成,肌力训练改善。偏瘫早期患者出现患侧肢体主运动功能障碍时采用卧位被动运动。当患者恢复自主运动能力并能保持平衡后选择坐姿。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康复措施,如减速、转向、力量平衡等指令。从床上转移到轮椅上进行体位转移训练,从轮椅转移到卫生间等进行步行训练和爬楼梯训练:在楼梯训练中患者采用患侧到健侧方法。所有上述活动可在护理人员和家属的协助下完成。同时借助上下肢主被动训练系统,进行1 次/d 的45 min下肢重复训练。根据患者下肢功能科学选择训练模式。对于偏瘫症状功能异常的患者初期应采用卧位被动运动方式。在自主运动功能恢复并保持平衡后调整为坐姿辅助,结合下肢肌力恢复给予患者5~25 级阻力。在训练过程中的患者平衡双下肢力量。结合患者功能恢复情况来给予患者减速和平衡力等指令。患者均接受专业康复护师的训练,主要包括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来改善肌肉力量、平衡协调训练及步行训练等。根据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独立完全辅助的训练方法,增加智能训练系统进行重复训练:早期患者采取卧位做下肢的圆周运动,50 次/组;当坐位平衡达到动平衡时采取坐姿,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设置主动运动方式和速度;患者通过自身肌肉力量训练进行阻力训练,可以采用间歇训练法,通过患者疲劳缓解的感觉来测量时间,训练后的第3 天根据患者反应调整运动量,训练3 次/d,疗程为4 周,训练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者减少训练强度。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独立行走情况及Barthel 指数、认知功能评分。独立行走情况:于第5、8、10 周采用功能独性评定量表(FIM)中的步行功能检测标准评定患者的下肢独立步行功能。采用Barthel 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进行测量,总分100 分,分值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正比。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总分30 分,分值越高说明认知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独立行走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第5、8、10 周独立行走比例分别为25.0%、50.0%、75.0%,均高于对照组的7.5%、25.0%、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 指数及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Barthel 指数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51.58±11.28)、(18.89±4.55)分,均优于对照组的(46.21±9.21)、(15.48±4.5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独立行走情况比较 [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 指数及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 指数及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高发病,主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积极治疗后,很容易留下多种并发症,其中肢体功能障碍为最常见并发症[2]。随着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康复训练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重复性下肢训练为最常见的训练类型,可以充分利用神经的可塑性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改善患者的预后,但早期康复治疗在发病后进行的改善效果越明显。脑梗死后痉挛的主要病理机制是运动神经元活动功能丧失控制,机体之间相互协调能力丧失。研究表明,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特征[3]。重复性下肢训练能有效改善这种功能状态,并更有利于患肢的恢复。经重复性下肢训练后的患者肌肉痉挛得到缓解,运动功能和行走能力明显改善,各项评价指标的改善明显。建议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重复性下肢训练方法,可以改善偏瘫性腿痉挛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整体功能。研究指出重复性下肢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其具体实施方法尚缺乏明确的结论[4]。在本研究中,重复性下肢训练有助于提高早期康复训练活动的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通过多次训练重塑神经通路来促进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通过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再发育,增加新的神经突触形成,对肌肉的支配更加准确[5]。此外,重复性下肢训练可以避免肌肉萎缩。通过肢体协调的恢复来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来提高康复效果。从本试验可以看出,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第5、8、10 周独立行走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Barthel 指数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重复性下肢训练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状态,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重复性康复训练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化学分析方法重复性限和再现性限的确定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论重复性供述排除规则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海上时移地震中多道匹配的观测系统重复性研究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