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平衡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分析

2021-02-27邸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3期
关键词:躯干肌群步行

邸妍

肢体运动障碍和平衡能力丧失是脑卒中患者救治后常见后遗症,数据显示其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为50%~80%,对患者自主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当前临床对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可一定程度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但康复训练内容及训练强度一直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常规康复训练方法通过肢体被动训练和功能恢复性训练方法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情况,训练方式单一且肢体自主运动不充分,患者主动参与性不高。核心肌群训练是临床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辅助方法,在训练内容上更具全面性,本文基于此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平衡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8 年4 月~2019 年7 月收治的64 例脑卒中患者,依据随机投掷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2 例。参照组中,男19 例,女13 例;年龄45~72 岁,平均年龄(56.82±5.26)岁;脑出血18 例,脑梗死14 例;左侧偏瘫20 例,右侧偏瘫12 例。研究组中,男17 例,女15 例;年龄43~71 岁,平均年龄(56.75±5.31)岁;脑出血20 例,脑梗死12 例;左侧偏瘫21 例,右侧偏瘫11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并经由颅脑CT 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均伴有不同程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自愿加入此次研究。排除标准:合并精神障碍患者;有骨关节手术史患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失语症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包含肢体被动活动、坐卧位训练转换、站立训练、平衡训练、平板步行训练等,保持30 min/次,1 次/d 的训练时间。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核心肌群训练:①躯干旋转训练:指导患者双脚平放,后协助患者平坐于平衡球上,固定训练带一端后叮嘱其挺直背部,双手抓握训练带另一端并向胸部位置靠拢,沿背离固定点方向进行躯干旋转,旋转的同时拉紧训练带,后匀速返回。②平衡球半桥训练:双脚平放于平衡球后完成半球动作,患肢可放置于床面,视患者情况逐步开展双足的平衡球训练。③腹部训练:取患者仰卧位,于脚踝部生理弯曲处放置训练球,保持膝部弯曲90°,指导其交叉双臂于胸前后缓慢抬起躯干至肩胛骨离开地面即可,后缓慢返回。④抗阻训练:坐位状态下进行平衡球前后推向训练,将平衡球放置于患者正前方并给予适当抗阻。训练时间控制30 min/次,1 次/d,逐量增加训练强度至2~3 次/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TCT 及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跟踪随访3 个月后进行训练效果评定,躯干控制水平参照TCT 评分标准,包含对仰卧位至健侧位转换、患侧位转换,仰卧至坐起转换,床边姿势维持等方面的躯干控制能力评测,分值0~100 分,评分越高表明躯干控制能力越强。平衡能力评测参照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对支撑坐位、健侧伸展防护反应、患侧伸展防护反应、支撑站位、无支撑站立、健侧站立、患侧站立等方面的评定,各项分值0~2 分,分值0~14 分,分值同平衡功能呈正相关。对比两组患者训练3 个月后步行功能分级情况,依据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将患者步行能力分为6 个等级,0 级为无功能;Ⅰ级为需要持续性帮助;Ⅱ级为需要少量协助;Ⅲ级为需要陪护或或言语指导;Ⅳ级为平地上独立;Ⅴ级为完全独立。对比两组患者训练前后ADL 评分及跌倒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参照ADL量表,包含对大小便、修饰、用厕、饮食、活动、转移、穿衣、上下楼等方面的能力评定,分值范围0~100 分,总评分同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随访3 个月,统计两组患者发生跌倒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Z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TCT 及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对比 训练前,两组患者TCT 及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TCT 及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均高于本组训练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训练3 个月后步行功能分级情况对比 训练3 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步行功能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TCT 及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TCT 及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对比(,分)

注:与本组训练前对比,aP<0.05;与参照组训练后对比,bP<0.05

表2 两组患者训练3 个月后步行功能分级情况对比 [n(%)]

2.3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ADL 评分及跌倒情况对比 训练前,参照组ADL 评分为(43.65±5.82)分,研究组ADL 评分为(43.52±5.76)分,两组ADL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0,P=0.929>0.05);训练后,参照组ADL 评分为(64.73±4.78)分,研究组患者ADL评分为(72.61±4.88)分,研究组ADL 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526,P=0.000<0.05)。参照组发生跌倒6 例(18.75%),研究组发生跌倒1 例(3.13%),研究组跌倒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10,P=0.045<0.05)。

3 讨论

脑卒中亦名“中风”,临床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多原因导致的脑血管受损及局灶性脑组织损害,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临床数据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在脑血管疾病中占首位,3 个月内死亡率达9.0%~9.6%,平均发病年龄为63 岁且呈逐渐降低趋势[2]。另有报道称,急性脑卒中患者1 年期复发率达17.7%,5 年期复发率高于30%,是危害国民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重大脑血管类疾病[3]。肢体功能障碍和平衡能力失调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后遗症,而该项功能的恢复水平对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的恢复起到决定性作用。有研究[4]显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技术动作完成度、力量传递控制同躯干平衡和稳定性成正比关系,而在该项过程中,躯干核心肌群训练效果决定平衡功能恢复水平。

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首要目标是恢复躯干控制能力和步行能力,以促进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及社会日常生活。平衡步行能力同时也是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评定项目,通过对核心肌群的早期功能训练可促进核心区深层肌肉激活,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的同时,帮助患者提升步行能力。核心肌群主要包含腹直肌、腹斜肌、腰背肌、竖脊肌等,是腹部躯干前后环绕和保护脊柱稳定性的重要肌群,具有机体平衡协调和上下肢力量传递的作用。从人体运动学角度来看,运动姿势的稳定性具有特定顺序,遵循头部至尾部、近端及尾端原则,因此良好的躯体控制稳定性首先体现在颈部、肩胛带处,后至躯干、骨盆带、四肢,故下肢平衡步行能力恢复的前提即是核心肌群的功能恢复。基于核心肌群的稳定性特点,可为四肢肌肉发力提供支点,确保躯体运动过程中的稳定力量传导。此次针对于核心肌群的训练从躯干旋转训练、平衡球半桥训练、腹部训练、抗阻训练四方面入手,针对性的进行了腹直肌、腹斜肌、腰背肌、竖脊肌的功能恢复锻炼,促进了患者躯体控制和平衡协调能力的改善。有研究显示,平衡能力同核心肌群能力关系密切,较好的机体平衡能力可减少摔倒、骨折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另有研究显示脑部功能具有可塑性,脑卒中后的组织功能重建和受损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恢复是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基础,需通过各项功能恢复训练诱导大脑功能重组。故在建立起良好的康复训练基础上,保持运动模式的维持和训练强度的增加,可进一步提升代偿功能,稳定诱导训练效果。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中,适当增强核心肌群训练强度可提升患者躯干控制、平衡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躯干肌群步行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树与人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核心肌群
——稳定身体的“磐石”
更正
从步行到奔跑
角度法评价躯干冠状面失平衡
正常成人躯干皮肤温度觉阈值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