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咪替丁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研究
2021-02-27金哲男
金哲男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于患者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该病毒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宿主动物的血液、尿液、粪便排出,在人群中具有易感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群体,目前常用治疗方式为抗病毒以及免疫调节[1]。本次研究比较本院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82 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中,41 例未应用西咪替丁治疗,另41 例应用西咪替丁治疗,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案患者治疗前后相关凝血指标、免疫指标、炎症因子以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82 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通过双盲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1 例。实验组中男21 例,女20 例;年龄21~72 岁,平均年龄(45.82±8.73)岁;病程2~5 d,平均病程(4.32±0.78)d。对照组中男22 例,女19 例;年龄21~71 岁,平均年龄(45.79±8.41)岁;病程2~6 d,平均病程(4.51±0.84)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2 版)[2]相关内容,患者均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等三痛症状,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面红、眼结膜充血等症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相关检查结果,均判定患者处于发热期;②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前均未服用其他治疗性药物,且神志正常、意识清晰,在获悉本次研究目的后均表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本次研究正式开始前获得医院伦理会同意。排除标准:①本次研究用药前私自服用其他治疗性药物患者;②合并其他免疫系统、代谢系统以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③临床诊疗资料缺失患者;④主观拒绝本次研究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患者入院后进行隔离并持续性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征,通过冰袋实施物理降温,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低分子右旋糖酐、补液等常规治疗,以纠正水-电解质紊,对于少尿患者早期用利尿剂,对于多尿的患者在补液的同时补钾,待患者病情恢复后根据患者机体功能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行康复锻炼。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西咪替丁(大同市利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4020494)治疗,西咪替丁静脉给药0.4 g/次,2 次/d。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5 d 后凝血指标、免疫指标、炎症因子及治疗效果。其中NK 细胞活性、CD3+、CD4+/CD8+等免疫指标均采取流式细胞仪测定,CRP、INF-α、IL-2 均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疗效判定标准:患者治疗8 d 后不适症状均消失且凝血因子、免疫因子、炎症因子等相关数值均恢复正常,则表示治疗显效;若患者治疗8 d后不适症状均明显改善且凝血因子、免疫因子、炎症因子等相关数值均接近正常,则表示治疗有效;若患者治疗8 d 后不适症状以及凝血因子、免疫因子、炎症因子等相关数值未明显改善,则表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实验组患者入院时血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35.63±2.43)s、(17.69±2.42)s、(7.51±0.24)g/L,对照组患者入院时血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35.64±2.44)s、(17.72±2.43)s、(7.54±0.25)g/L,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5 d 后血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24.28±2.34)s、(10.74±1.43)s、(4.37±0.22)g/L,对照组患者治疗5 d 后血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30.62±2.43)s、(13.71±2.43)s、(6.55±0.22)g/L,实验组患者治疗5 d 后血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免疫指标水平比较 实验组患者入院时NK 细胞活性、CD3+、CD4+/CD8+水平分别为(45.44±15.34)%、(832.34±103.21)个/μl、(0.43±0.13),对照组患者入院时NK 细胞活性、CD3+、CD4+/CD8+水平分别为(45.41±15.31)%、(832.31±103.254)个/μl、(0.41±0.11),两组患者入院时NK 细胞活性、CD3+、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5 d后NK 细胞活性、CD3+、CD4+/CD8+水平分别为(62.41±12.33)%、(1131.36±102.24) 个/μl、(1.31±0.21),对 照组患者治疗5 d 后NK 细胞活性、CD3+、CD4+/CD8+水平 分 别 为(53.41±15.32)%、(1032.32±103.25) 个/μl、(1.03±0.18);实验组患者治疗5 d 后NK 细胞活性、CD3+、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实验组患者入院时CRP、INF-α、IL-2 水平分别为(54.34±5.43)mg/L、(3343.42±34.54)ng/ml、(3534.54±53.44)ng/ml,对 照 组患者入院时CRP、INF-α、IL-2 水平分别为(54.32±5.39)mg/L、(3343.38±34.51)ng/ml、(3534.56±53.45)ng/ml,两组患者入院时CRP、INF-α、IL-2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5 d 后CRP、INF-α、IL-2 水平分别为(24.65±2.41)mg/L、(1543.42±24.34)ng/ml、(1034.52±33.45)ng/ml,对照组患者治疗5 d后CRP、INF-α、IL-2 水平分别为(34.36±3.45)mg/L、(2341.47±34.51)ng/ml、(3534.54±53.44)ng/ml,实 验 组患者治疗5 d 后CRP、INF-α、IL-2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8 d 后,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n(%),%]
3 讨论
以往普遍医学研究者认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所致,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可致使机体免疫平衡被打破,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进入人体早期,机体免疫系统发挥抗病毒调节作用。西咪替丁给药后可作用于组织胺H2受体,从而阻断组胺免疫抑制作用,诱使T 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免疫细胞以及相关免疫因子,如NK 细胞活性、CD4+,从而提升机体免疫调节作用[3-5]。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颗粒可破坏机体纤溶平衡,导致凝血因子大量丢失,凝血酶原以及部分凝血酶原凝固时间延长,凝血功能的降低可致使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出现明显出血倾向,对于该症状的患者通过输注新鲜血液、肝素抗凝等方法治疗[6-9]。隋玉辉等[10]临床研究显示,应用西咪替丁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K 细胞活性、CD3+、INF-α、IL-2 水平 分 别 为(59.15±19.84)%、(1037.67±242.80) 个/μl、(196.80±45.70)ng/ml、(296.50±48.34)ng/ml,均 优 于未应用西咪替丁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中,实验组患者治疗5 d 后NK细胞活性、CD3+、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5 d后CRP、INF-α、IL-2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结果与隋玉辉等临床研究结果一致均显示,对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西咪替丁治疗可显著增加NK 细胞活性以及T 淋巴细胞活性,从而提升患者机体免疫能力。本次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观察患者凝血因子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5 d 后血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 d 后,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西咪替丁治疗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