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2021-02-27赵晶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3期
关键词:丁苯达拉自由基

赵晶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临床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疾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如果发病后不及时治疗,将严重损害神经功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早期药物干预改善微循环状态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可以保护神经细胞。丁苯酞是三萜皂苷的钠盐,能促进新生血管的生长。本研究选择本院2017 年2 月~2018 年11 月收治的8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丁苯酞治疗组。常规治疗组采取常规稳定斑块、调脂、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降糖降压等药物治疗,联合治疗组采取常规稳定斑块、调脂、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降糖降压等药物联合依达拉奉、丁苯酞治疗,分析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2 月~2018 年11 月收治的8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各40 例。其中,常规治疗组年龄60~82 岁,平均年龄(65.21±6.01)岁;男27 例,女13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程7~16 h,平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程(9.71±2.21)h。联合治疗组年龄60~83 岁,平均年龄(65.26±6.28)岁;男25 例,女15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程7~15 h,平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程(9.67±1.92)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组 给予患者常规稳定斑块、调脂、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降糖降压等药物治疗。

1.2.2 联合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丁苯酞治疗。给予依达拉奉30 mg 混合100 ml的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治疗,2 次/d,治疗2 周;丁苯酞胶囊口服200 mg/次,3 次/d,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神经功能恢复>90%,生活自理;有效:神经功能恢复45%~90%,生活部分自理;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1]。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采用NIHSS 量表判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越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采用ADL 量表判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采用QOL 量表判定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③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④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常规治疗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ADL、QOL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ADL、QOL 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ADL、QOL 评分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9.27±1.61)d,短于常规治疗组的(10.68±1.7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97,P=000<0.05)。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联合治疗组发生皮下瘀斑1 例,牙龈出血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常规治疗组发生皮下瘀斑1 例,牙龈出血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1>0.05)。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主要原因是患者大脑血管中的血栓形成,导致患者脑组织血流减少和缺血性坏死,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开始丧失并引发神经系统功能障碍[2]。如果血液供应功能在有效时间内可以达到正常状态,则神经细胞功能可以恢复并存活。因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目的是挽救缺血半暗带中的神经细胞。

依达拉奉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它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能有效抑制自由基的形成,避免脂质过氧化,改善神经功能,减少缺血半暗带,保护大脑,促进神经功能恢复[3]。依达拉奉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可抑制梗死周围局部脑血流的减少,使脑内N-乙酰天冬氨酸在发病后第28 天的含量高于甘油。动物研究表明[4],大鼠在缺血再灌注后静脉注射依达拉奉,可以预防脑水肿和脑梗死的进展,减轻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丁苯酞与从芹菜种子中提取的L-芹菜A 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是合成的外消旋体。研究表明[5],丁苯酞和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应用可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并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ADL、QOL 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ADL、QOL 评分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两种药物联合的疗效更好。

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口,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仍然是药物保守治疗。其中,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丁苯酞是一种抗炎和新生血管药物。临床上,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患者的遗传背景和生活习惯有关,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是该病的主要病因[6]。由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尚无特效药,为了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是治疗的主要途径。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和次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刺激前列环素的产生,减少白三烯的产生,具有抗炎、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减少缺血半暗带的作用。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保护神经功能。根据相关研究,脑缺血缺氧时自由基的增加会造成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缺血性损伤,自由基与细胞大分子反应后,会引起脂质体、蛋白质和DNA 的过氧化,从而损害神经功能。作为一种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具有很强的亲脂性,可以快速穿越血脑屏障,到达损伤部位,抑制脂质体、DNA 和蛋白质的过氧化速率,清除自由基,保护血管,减轻脑损伤程度[7]。

综上所述,常规稳定斑块、调脂、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降糖降压等药物联合依达拉奉、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好。

猜你喜欢

丁苯达拉自由基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自由基损伤与鱼类普发性肝病
自由基损伤与巴沙鱼黄肉症
陆克定:掌控污染物寿命的自由基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PCI 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给予依达拉奉的效果评价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檞皮苷及其苷元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
达沙替尼联合氟达拉滨对慢粒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