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外伤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2-27何晓龙
何晓龙
口腔颌面部外伤临床较为常见,打斗、坠落伤、交通意外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口腔颌面部外伤[1]。该病好发于青壮年,发病急骤,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面容形态造成较大的伤害,可以同时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理、心理负担。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外伤着重于伤口的修复。本研究选择本院2019 年1~12 月收治的50 例口腔颌面部外伤患者,所有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情况,探讨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外伤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9 年1~12 月收治的50 例口腔颌面部外伤患者。其中男29 例,女21 例;年龄16~39岁,平均年龄(24.5±4.7)岁;致伤原因:21例打斗,14 例坠落伤,10 例交通意外,5 例其他原因。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临床上确诊为口腔颌面部外伤,病历完整。②患者或家属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患者。②合并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③合并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根据现场急救条件采用合适的方式维持患者正常的呼吸功能,并及时处理活动性出血防止患者出现休克。对于出现颈椎、颅脑等严重损伤的患者需要采取紧急救助措施防止患者突发死亡。送达医院后请神经外科会诊急救处理,随后进行早期骨折处理和软组织伤口缝合。缝合过程中注意恢复患者面部正常面貌,准确对位耳、鼻、唇、眉等关键位置,缝合时采用小针线进行,尽量缩小瘢痕组织并恢复颌面部的正常形态。对于破损的伤口还需进行破伤风抗毒素血清的注射,并采用3%双氧水进行清洁。给予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对于进食存在困难的患者需要利用橡皮管让流质食物通过缺牙部缺损进行营养供给。
1.4 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前后开口度和VAS 评分;对比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开口度和VAS 评分比较 治疗后开口度(2.1±0.4)cm 和VAS 评分(2.1±0.7)分均低于治疗前的(3.9±0.5)cm、(4.5±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50 例患者治疗前后开口度和VAS 评分比较()
表1 50 例患者治疗前后开口度和VAS 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2.2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后患者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评分分别为(79.25±4.96)、(78.39±5.14)、(79.17±4.73)、(78.83±4.68)分优于治疗前的(62.47±3.16)、(62.38±3.47)、(63.16±3.59)、(63.29±3.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50 例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2 50 例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外伤是临床常见的外伤疾病,因受损累及的范围、组织情况不同该病严重程度轻重不一[2]。口腔颌面部外伤伤口的愈合情况关系到患者的形象,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大。随着临床手术医学的发展和整形美容技术的不断进步,口腔颌面部外伤的处理不再单纯满足于伤口的简单清创缝合,而是更加注重手术细节,注重术后总体效果的改进和组织功能的恢复。在清创缝合中,需要对皮肤和伤口进行清洗消毒,然后清创修复,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用过氧化氢溶液和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可有效去除污染物,清除坏死组织。如果伤口较深,需要进行更彻底的扩张和冲洗,有效修复血管、神经、肌腱、骨骼和关节,保证其完整性,有利于相关功能的恢复。口腔颌面部外伤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发病率持续上升,口腔颌面部外伤的创面清创缝合方法很多,各有优缺点。在口腔颌面部外伤的临床治疗中,应考虑患者的适应证、耐受性和主观意愿,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清创缝合方法。口腔颌面部外伤多位于颊部、唇舌等部位,可伴有骨折。口腔颌面部作为人体的暴露部位,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受到损伤。口腔颌面部位于人体呼吸道的上端,损伤后容易出现肿胀、错位并影响呼吸道的正常功能,使得呼吸道堵塞并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口腔颌面部同时也是消化道的上端,损伤之后患者容易出现消化功能不良,导致进食、言语等功能障碍。颌面部与颅脑相连,严重的损伤可以引发脑震荡、脑挫伤等颅脑损伤并发症。同时牙齿的损伤容易导致细菌向周围组织或深层组织扩散,引发感染性疾病。下颌骨是口腔颌面部损伤较常出现的部位,因腔隙较多使得下颌骨的结构较为薄弱。下颌骨骨折后对患者口腔颌面部伤口的愈合带来较大的影响,容易导致牙齿移位、咬合错乱等问题。男性发病率较女性更高[3,4]。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相关组织抗感染能力和再生能力较强,发病后及时进行妥善处理一般可以在短期内恢复。口腔颌面部外伤的处理首先需要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状态清醒的情况下进行,通过最大限度保留颌面部软组织并对位伤口缝合有利于维持患者颌面部正常形态。伤口的无菌处理尤其重要,采用3%双氧水或硼酸酒精溶液进行伤口清洁,有利于保持伤口的洁净程度。上、下颌骨骨折的复位固定需要在患者维持咬合关系正常的状态下进行,否则复位后容易出现面部畸形,影响患者的美观。对于瘢痕主要采取促进水肿消退的方法,结合局部理疗处理。本研究探讨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外伤的临床价值。结果表明,治疗后开口度和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评分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本研究具体情况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中对于口腔颌面部外伤的患者首先考虑生命体征的稳定,在此基础上通过清除呼吸道滞留的异物维持呼吸道的正常功能,保持患者呼吸顺畅。对于出现大量出血的患者予以及时止血处理,必要时经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所有手术操作均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进行[5]。局部浸润麻醉下清创操作对于口腔颌面部外伤患者的伤口愈合十分关键。清创过程中需要根据伤口情况反复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冲洗,并在清创结束后进行局部组织的修剪。随后对残余组织进行缝合。骨折患者还需要进行骨折复位,对于单一下颌骨线性骨折的患者可以采用手法复位,对于多处骨折或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可以采用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术或颌间牵引术。对于存在上颌骨、颧骨、鼻骨等骨折的患者可以采用头皮全冠状切口复位固定术。随着口腔颌面部外伤发病率的逐渐上升,临床医生应注意提高自身手术的技能技巧,把握手术全局观念,严格遵循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对污染创面完善清洁后需仔细消毒,并在术后强化抗感染治疗与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处理。对于存在脑部损伤的患者还需要防止脑血管意外的出现[6]。术后给予患者合理的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从而为组织修复提供充足的蛋白质、能量等营养成分。术后注意保持患者口腔的清洁,对于防止感染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患者需要加强双氧水或生理盐水的冲洗,清除口腔残留的食物残渣。对于条件允许的患者需要早期进行颌面部的功能锻炼。考虑到颌面部组织血液供应较为丰富,术后缝线拆除一般为:较小的伤口3~5 d 拆线,较大的伤口7 d 拆线,此时面部伤口往往生长愈合良好同时也不容易出现较大的瘢痕。通过及时、有效的手术处理,患者伤口异常组织得到有效的清除,伤口愈合良好,瘢痕缩小,同时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等生活质量评估指标改善,手术效果显著。手术治疗的总体效果值得肯定,是外伤后的重要治疗手段[7]。
综上所述,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外伤的临床价值显著,通过及时的手术处理患者疼痛程度得到有效改善,颌面部受损组织得到快速、有效的恢复,有利于降低患者疼痛并缩小术后瘢痕大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