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2.2mm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02-27方石峰
方石峰
白内障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致盲性眼病,老年群体发病率较高,其发病率及严重度与年龄存有正相关性。白内障因不同因素致晶状体代谢紊乱并进一步促进晶状体蛋白变性,发生混浊性变化[1]。白内障临床主要表现为单眼或双眼视力渐进性减退,畏光眩光、视物模糊、单眼复视、视物颜色变暗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白内障若得不到及时治疗,病变进展可诱发多种眼部并发症,严重时可直接致盲。随我国老龄化人数大大提高,白内障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2,3]。常见白内障种类包括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老年白内障及并发性白内障等,以老年性白内障最为常见。目前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手术方式包括:白内障囊内摘除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摘除术等。随着国家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设备的进步,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临床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手术对比,手术切口缩小到3 mm以下,具有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术源性散光小,并发症少等特点[4]。因此,本研究选取2019 年11 月~2020 年1 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接诊的120 例白内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采用2.2 mm 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对两种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1 月~2020 年1 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接诊的120 例单眼白内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 例。对照组中男31 例,女29 例;年龄48~70 岁,平均年龄(56.5±5.6)岁;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1 例,其他类型白内障患者9 例。治疗组中男27 例,女33 例;年龄46~72 岁,平均年龄(63.5±6.0)岁;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5 例,其他类型白内障患者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排除手术禁忌证,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检查。治疗组白内障患者接受2.2 mm 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常规散瞳、表面麻醉后,于患眼10~11 点位角膜缘作2.2 mm 透明角膜切口,适当位置作角膜辅助切口,前房注入粘弹剂,撕囊针做连续环形撕囊,直径5 mm,水分离与水分层,选择脉冲式超声乳化模式,行囊袋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清除残余晶状体皮质,囊袋内注入粘弹剂,囊袋内植入一片式人工晶体(Akreos AO),吸除残留粘弹剂,水密手术切口。
对照组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治疗:常规散瞳、球周麻醉,于患眼剪开上方球结膜,角膜缘后1~1.5 mm 处做巩膜隧道切口,切口宽度为3.2 mm,穿刺入前房,于患眼9 点位角膜缘作辅助切口,前房内注入粘弹剂,撕囊针连续环形撕囊,直径6.5~7 mm,水分核之后旋转晶状体核至前房;劈核刀三等分晶状核,分别自主切口将其娩出,抽吸晶状体残留皮质,前房注入粘弹剂,植入与治疗组相同类型的人工晶体,吸除残留粘弹剂,水密切口,电凝封闭结膜切口。术后结膜囊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5-7]。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术源性散光结果;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视力采用标准化logMAR 视力表进行测量,视力范围1.0~-0.3,数值越大近视程度越严重。散光判定标准:0.75 D 以下为低度散光,0.75 D 以上为高度散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个月,治疗组最佳矫正视力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术源性散光结果比较 治疗组术源性散光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源性散光结果比较(,D)
表2 两组患者术源性散光结果比较(,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白内障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眼科疾病,是导致老年人视力残疾和失明的首要因素。我国近年来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老年白内障患者数量不断增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8]。目前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手术。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设备的进步,白内障手术技术也日趋成熟,从以往12 mm大切口的白内障囊内摘除手术,到5~6 mm 切口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逐渐发展到现在3 mm 以下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近年来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摘除术也逐渐应用于临床。目前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技术日趋成熟,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9-11]。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可见,术后1 个月,治疗组最佳矫正视力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源性散光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对比,2.2 mm 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优势明显,切口小、组织损伤小、手术源性散光小,并发症少。
综上所述,临床中应用2.2 mm 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疗效确切,可以显著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降低手术源性散光,同时手术切口小,微创,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手术安全性高,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