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切除胆囊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2-27王桂彬
王桂彬
胆结石又称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胆道感染属于常见的疾病,按发病部位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胆囊结石主要见于成人,女性多于男性,40 岁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结石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和黑色胆色素结石[1]。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我国都市男女的饮食结构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而饮食习惯的巨大波动,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消化系统,导致我国人口患有胆结石的几率越来越多,并且,胆结石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进一步恶化。因此,如果患者一旦查出患有胆结石,应立即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从而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我国医疗技术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创新,技术水平已经远远超越从前的水平,尤其是腹腔镜的应用技术。临床上,用于治疗胆结石的常用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但不同手术方式为患者带来的手术效果也不同[2,3]。近些年来,在我国临床上普遍应用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小切口手术切除术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两种方式,本文通过探讨这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情况,就本院的84 例胆结石患者进行研究,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展开具体讨论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 资 料 选择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4 例胆结石患者,依据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 例。对照组患者 中男20 例,女22 例;年龄26~77 岁,平均年龄(53.35±9.12)岁;体重51.8~84.5 kg,平均体重(62.59±7.32)kg;病程5 个月~4 年,平均病程(2.6±0.74)年。观察组患者中男23 例,女19 例;年龄28~75 岁,平均年龄(54.18±8.73)岁;体重50.5~83.8 kg,平均体重(61.89±7.31)kg;病程4 个月~3 年,平均病程(2.20±0.6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胆结石的临床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均应用手术进行治疗;③所有患者均自愿加入此次研究中;④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均实行常规的抗生素治疗,均实行有关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特点。对照组患者应用小切口手术切除胆囊进行治疗,手术前,医护人员应注重观察和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经硬膜外给药或全身麻醉(全麻)的方式麻醉,选择平行与右侧肋缘下2 cm 左右处行一大概5 cm 的手术斜切口,并按顺序将患者的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前鞘、腹外斜肌腱膜处经钝性分离,将腹直肌拉开,切开腹直肌后鞘及腹膜。如果患者的结石比较大,医生可在患者手术过程中先实施胆囊减压,分离胆囊管后切除浆膜下降胆囊。如果患者的粘连比较严重,应逆行切除胆囊。观察组患者则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主要措施包括:对患者脐部开放置入套管,建立气腹,应用电剪或电钩分离可视范围内的粘连,插入其他套管。使用电钩将胆囊进行剥离,以保证将胆囊暴露出来,同时不会影响切除的其他操作,严格遵循常规手术步骤和无菌原则,将患者的胆囊进行切除。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所有胆结石相关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饮食;有效:治疗后,患者所有胆结石相关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饮食情况有所改善;无效:经治疗,患者所有胆结石相关的临床症状改善并不明显,病情呈加重的趋势。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患者并发症主要包括胆管损伤、出血、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越小,说明患者的治疗效果越理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n(%)]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胆管损伤2 例,出血5 例,泌尿系感染4 例,肺部感染4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5.7%;观察组发生胆管损伤1 例,出血1 例,泌尿系感染2 例,肺部感染2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4.3%低于对照组的3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43,P=0.023<0.05)。
3 讨论
胆囊结石在胆囊内形成后,可刺激胆囊黏膜,不仅可引起慢性胆囊炎,而且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还可能继发感染,导致急性胆囊炎。由于结石对胆囊黏膜的慢性刺激,还可能导致胆囊癌的发生,据有关资料记载,胆囊癌的发生率可达1%~2%[4-6]。胆囊结石出现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阻塞和炎症等。部分胆囊结石患者终身无症状,即所谓隐性结石。但是,如果胆囊结石较大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如果结石比较小,每次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平卧后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患者一旦被确诊胆囊结石,会给患者的生活及生存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患者会因病情给自己增添过多的痛苦。而目前,我国医疗技术设备不断发展和创新,临床上胆囊结石的常用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而手术技术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完善和创新,主要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和小切口手术切除胆囊两种在临床上广为应用的方法。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单的优势和特点,对比小切口手术,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因此,本文对两种手术治疗方法治疗后的效果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证实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技术,更能为患者带来利处,不但可以提升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也缩减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带来很多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的益处[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胆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够明显优化患者的手术效率,缩减患者的住院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优于小切口手术切除胆囊的效果,更值得并进一步推广和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