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思考
2021-02-27李寅
李 寅
(中国民族报社,北京 100080)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领域的很多工作都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对内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对外要同企图以民族问题为突破口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斗争。作为维护国家政权的思想根基,意识形态历来与民族问题联系紧密,甚至是关键的一环。在民族领域建设好、维护好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义重大。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一、意识形态与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一词是1797年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意识形态原理》中提出的。当时,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的概念,是用来指“观念的科学”,目的是将哲学与经院哲学相区别,以便对人的认识进行研究[1]。随后,意识形态发展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它是整个社会科学体系中比较难以把握与定义的概念,不同的理论视角有不同的解读,中外学者都从不同角度、立场对意识形态概念形式或者模式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一般来说,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具有强烈导向性的精神引领体系,具体体现为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它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社会实际生活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是源于社会的存在。自从阶级产生以后,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集中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一定阶级服务,它的本质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此,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意识形态就是它的主要纲领、精神旗帜,关系到这个政党的生死存亡,维系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理论上有了意识形态的概念,实践中自然也就必须面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在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意识形态安全是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经济建设的成就、社会文化的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其实质和灵魂是政治安全。
民族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其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方向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2]在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斗争问题上,不能有任何的妥协、退让,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其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关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对于一个有着56 个民族的国家而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不可或缺的前提。民族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能否安全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从国际看,长期以来,国际敌对势力从未放弃肢解、分裂中国的企图,他们蓄意挑拨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想方设法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围堵,同我争夺人心、争夺阵地。美国中情局颠覆中国的《十条诫令》第四条有这样的内容:“特别要在他们的少数民族里找好机会,分裂他们的地区,分裂他们的民族,分裂他们的感情,在他们之间制造新仇旧恨,这是完全不能忽视的策略。”[3]从国内看,当今中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交会期,各种思想杂陈多样,意识形态领域局部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明显。面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局面,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功能、力量凝聚功能,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钢铁长城至关重要。
(二) 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而且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祖国的边疆,在我国长达2.2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几乎都居住着少数民族,还有约30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世界各国的跨境民族问题都有双重作用,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由于边疆民族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历史文化独特,历来是意识形态渗透和争夺的复杂区域。当前,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套危害国家认同、分裂国家的思想体系,是多民族国家的国家统一面临的最大内生性威胁,既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破坏国家认同[4]。在中国近代史上,民族分裂活动从来都是外国侵略势力策动的,民族分裂分子从来都是外国侵略势力割据我国边疆领土的内应力量[5]。因此,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而且还关系到民族存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三) 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顺利实现
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6]伟大斗争需要伟大旗帜引领,前进道路上,在举旗定向这一根本问题上不能出现偏差。在这个过程中,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意识形态工作至关重要。当前,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仍不平静,斗争和较量有时还十分尖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前行,越是处于这样的关键时期,越是社会矛盾凸显多发时期。社会转型时期所展现出的各类矛盾,会波及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是一种最深刻、最持久的力量,只有提高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才能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三、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总体是安全的。同时也要看到,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挑拨我国的民族关系,并以此作为遏制、搞乱中国的突破口的企图一刻也没有变化,这些敌对势力公开支持我国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破坏活动也没有停止,加上民族地区因为历史文化、地缘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等综合因素,使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面对的形势依然复杂,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一)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2014 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更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需要从居住环境、经济交往、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入手,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现实生活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方面,个别地方还存在通过互联网无原则地发泄对社会的不满现象,鼓吹民族仇恨和民族对立,直接威胁到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威胁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西部地区大量少数民族群众离开了农村,到东部城市务工经商,而一些地方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二) 敌对势力寻求以民族领域为突破口,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
从历史经验教训看,利用民族问题打开缺口,是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西方敌对势力进一步加紧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有的是打着民族和人权的幌子,宣扬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制度,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企图搞乱人们的思想;有的则公开支持我国的民族分裂分子进行破坏活动。比如所谓“西藏独立”问题,近百年的历史事实清楚地说明,它完全是由新老帝国主义处于摄取西藏的野心而挑动的。1987年以来,在拉萨等地发生的多次骚乱事件,就是在达赖集团的煽动和派遣回藏的叛乱分子的策划下挑起的[5]。
意识形态渗透和围堵,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比如新疆的分裂势力,其深层原因正是“东突”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作祟。“东突”势力的核心是要分裂中国新疆,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因此它要在意识形态领域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其分裂主义意识形态[7]。同样,民族分裂势力大肆歪曲、编造、篡改新疆历史,夸大文化差异,煽动民族隔阂和仇恨,企图搞乱新疆的意识形态,搞乱人们的思想观念,实质上是与我争夺阵地、争夺群众、争夺人心[8]。民族分裂主义主张将特定的领土从中国分离出去,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统一,这种“认同危机”,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必须与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三) 国内质疑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错误观点时有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部分党员干部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及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形成了系统地认识与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和制度,探索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发生的“3·14”拉萨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和2009年发生的“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严重破坏了我国民族关系,这也使当时主要局限于学术界争论的一些问题扩大到更广泛的社会舆论范围。社会上各种争论造成的社会影响是广泛的,对民族工作领域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2014 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澄清了各种模糊认识乃至错误观点,明确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此后,各种错误观点有所收敛,但一些质疑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错误观点时有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
(四) 意识形态斗争手段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既然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那么,对立的阶级或社会集团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就会有斗争。意识形态的特性决定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新闻媒体是各种势力争夺的重要阵地,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在意识形态斗争和较量过程中,媒体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败。
然而,在实践中,很多媒体对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的引领效果并不理想。民族宗教无小事,一些媒体甚至主流媒体记者由于缺乏必要的民族宗教常识以及对民族宗教政策掌握不全面,害怕“惹事”,进而把涉及到少数民族的新闻舆论视为“敏感”区域,不敢涉及,不愿涉及。部分涉及到民族领域的新闻舆论不适应少数民族的客观实际,解释力不足,吸引力不够。
特别是随着传播的形态和格局的深刻变革,互联网成为了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的又一重大挑战。一些社会矛盾和个别事件往往通过互联网和自媒体的放大、发酵,网络世界里的匿名性特点,也为一些人散布谣言、歪曲事实、煽动情绪等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如新疆“7·5”乌鲁木齐事件由广东韶关一个恶性突发事件经过网络传播、策划而最终演变成了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严重危害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还要看到,“三股势力”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对一些少数民族青少年灌输他们的反动主张,严重毒害了这些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心灵。对于外部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输入,我们的反击措施有待加强。
四、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基本策略
加强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把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来认识和谋划。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妥善应对民族领域新情况新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鲜明主线。巩固和发展民族工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一切政策举措都要由此着眼,一切资源都要往此着力。
(一)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基础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当前,民族地区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都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紧密相连,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如果长期得不到根本扭转,就会导致群众的心理失衡,进而对民族关系产生影响。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将在民族地区显得更加突出。民族地区产业薄弱,民生改善面临诸多瓶颈制约,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矛盾突出,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特别是对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的吸引力、支撑力更是远远不足。尽管我国所有贫困县已经脱贫摘帽,但返贫压力依然较大,如何有效巩固脱贫成果面临诸多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要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扶上马再送一程。
民族地区要实现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没有特色优势产业只能是一句空话。大多数民族地区产业普遍偏旧、偏小、偏弱,对当地发展的支撑力明显不足。因此,要支持民族地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有最大程度缩短民族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才能使少数民族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提升对国家的认同,消除因发展而带来的心理落差[9]。
(二) “两个巩固”是根本任务
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根本任务是要在民族工作领域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首先,举旗定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推动这一时代精华在民族工作领域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就必须坚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根基。
其次,凝魂聚气,在民族工作领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价值观层面上的高度浓缩,要用它去引领和整合民族工作领域的价值观念,凝聚不同民族的共识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三) 增强“五个认同”是核心
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
首先,正确认识我们的“家底”。我国是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10]。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平台和载体,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家底”意识,始终牢记和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
其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切认同都是从了解开始,各民族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加深了解,在交流中才能取长补短,在交融中才能相互认同。因此,要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舆论氛围。要从日常生活入手,拉紧各民族共同利益和情感纽带,以此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进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 发挥民族类新闻媒体的独特作用是有效路径之一
新闻舆论工作是最前沿、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工作,运用新闻舆论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抓在手里,是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重要举措。
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客观存在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要进一步发挥民族类新闻媒体的独特作用。《民族类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角色探析》[11]一文中陈述了民族类媒体的内涵及其特殊作用。民族类媒体可以理解为传播民族信息资讯的载体。这里所指民族类媒体,特指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广播、制作、出版的,主要从事民族新闻报道的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民族语言节目、《中国民族报》、西藏电视台(藏语频道) 等。民族类媒体能够较好地把握民族宗教政策,又熟悉民族地区人文环境和受众心理,其开展的新闻舆论,最能引起民族地区受众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目前,我国民族类媒体较为齐全,已经形成了多语(文) 种、多层次、多渠道的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体系,很多媒体已经走上了融合发展道路。
当前,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最前沿。在民族工作领域,要发挥好民族类新媒体的独特作用,加强民族类新媒体内容建设,巩固壮大互联网主流思想舆论。与此同时,在充分尊重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区分层次和对象,创新话语体系,开展网络舆论斗争,澄清谬误,正本清源,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出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五) 加强民族工作领域宣传思想队伍建设是关键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人,关键在队伍。在民族工作领域,把握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离不开一支信念特别坚定、立场特别鲜明、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决、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诚的高素质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当前,民族领域宣传思想队伍仍面临着高素质人才缺乏、专业队伍不强等问题,特别是民族地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待提升,要通过持续努力,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使他们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五、结语
意识形态安全既是一个长期性问题,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具有时代性特征的问题。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要在关键时刻敢于发声、亮剑,也要着眼长远,从国家安全出发,打牢基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充分认识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具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以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着力点和着眼点放到国家安全上来。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精神信仰之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