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科小团队 促学校教研组大发展
2021-02-27林爱玉林自然
林爱玉 林自然
(尤溪县西城中心小学,福建 三明 365114)
“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会走得更远”。“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研组建设”应依据教研组转型发展的需要,立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凝聚教研组成员的所有力量,激发他们学习成长的内驱力,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身成长的价值效应。这种“抱团导行”对提高教研组的工作实效,缩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周期,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内涵发展可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一、科学组团,把定团队培育的“站位点”
“学科教研团队”是以“学科”为单位组建团队,成立学校教研共同体。团队由4-7 人组成,成员新老搭配,同时全面统筹各团队学科与学段结构均衡合理。尤溪县西城中心小学语文、数学分低、中、高年级组团,其他以学科为单位建队,共成立了12 个学科教研团队。
(一)选拔团队领衔,组建团队阵容
教研团队走向何方,取决于团队首席的引领,领衔人应具有核心凝聚力与影响力。西城中心小学各学科团队的领衔人由市、县的学科带人头和骨干教师承担,每个领衔人依据学科学段,从优秀、年轻、有共同教学追求的教师中“招兵买马”,各自组团成立学科教研小团队,团队成员有共同的教育愿景、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美化团队名片,确定共同愿景
团队共同愿景是保障“一群人走得更远”的风向标[1]。“互助互学,自我超越;合作共享,抱团发展”是西城中心小学建设学科教研团队的愿景,基于这一共同愿景导引下,各学科团队依据自身的建设方向取个好听的、符合学科特色的团队名称。比如,高年级的语文团队取名为“青鱼团队”,他们以青鱼是常见鱼类中生长最快为期待,意味团队成员要快速成长,真正成为语文学科的带头人。英语学科团队取名为“Smart English”团队,Smart 中的S 代表students学生,m 代表mind 思想,而art 表示教学艺术,意寓为“Smart English”团队成员将努力基于students 的真生活实情境,加强mind 的培养与发展,追求教师言语行为的art,做学生喜欢的Ms Smart!“有理有数”团队、“知行”团队、“学而思”团队、“妙笔生花”团队、“音之悦”团队、“和美”团队……每个响亮的团队名表达着他们的教育初心,承载着教育愿景!
(三)明晰团队角色,切实履行职责
“学科教研团队”是一个有共同目标、愿集体共进、能主动研究、善反思教改、会全面评价的优秀团队。团队应该具备这五个角色:教改前沿理念的引领者、优秀教学课例的展示者、课堂教学效率的反思者,教学问题的答疑解惑者、青年教师成长的引路者,团队角色的准确定位,才能确保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才能充分发挥学科教研团队在教研组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创新思路,落实团队建设的“行动线”
(一)明确教研主题,确定研修方向
要想保证团队研修具有方向性、可行性、聚焦性、整合性,学科教研团队就要聚焦当前学科教研的热点话题和教师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筛选出问题研究的价值,确定团队的研讨主题。这样,团队的建设才有清晰的行动标杆。西城中心小学高年级数学“奇思妙想”团队结合数学思想渗透的重点,确定了“关注生本课堂,参透数学思想”研讨主题,中年级语文“妙笔生花”团队,结合中年级学生起点习作的难点,开展了“立足文本,拓展阅读,迁移写法”研讨主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行”团队开展了“融合‘八个统一’构建高效课堂”主题,各年级教研在团队主题下的引领下,再制定相应年级的教研主题。学校教研组在团队的带动引领下,就能走出本校需要的、特色的教研研修之路。
(二)转型教研方式,丰富研讨内涵
教师没有自主、自觉地参与研修活动是教研组建设的老大难问题,在日常开展教研活动中存在着教师“边缘参与”“低效参与”的现象。西城中心小学通过丰富与转型教研方式,有效地全体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广度与效度。
1.“点子分享”式主题研讨
主题研讨的目的是为了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小团队形成的有效教学策略,在教研组内开展“金点子”分享,打破了“只有专家才能引领”的思维定势,极大地带动学科年级组内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西城中心小学每学期的主题研讨活动都以各学科团队为主导,由团队成员来确定研讨的主题、选派教师公开教学展示、组织备课磨课、设计课堂观察表、开展观察分析与金点子分享活动,这样以团队为首开展的系列化、系统化的研讨,促进了团队成员的主动作为,也带动了教研组工作的实效性。在农村多个小学集中共研的活动中,各学科团队分别结合研讨主题,做“金点子分享”小讲座。比如,低年级语文“成长无限”团队结合识字教学的研讨主题,做题为“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讲座;中年级语文“妙笔生花”团队结合中年级的习作教学,做题为“关于小练笔的几点思考”讲座;高年级数学“奇思妙想”团队做题为“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知识在分析中体现数学思想”金点子分享。
2.“专题研讨”式集体备课
“2+2+N”(两大次+两项内容+N 次自主研讨/线上研讨),这种集体大备课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村级小学单个年级教师的集体备课问题。学科教研团队在此活动中承担中心发言人和研讨者,研讨的内容分为主要两类:一类是以学校教研团队为中心组织开展的有关有效教育知识在学科中的应用;一类是以年级学科团队为中心开展的针对学科内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可以在开学的第二周学科教研团队以中心发言人的身份,组织开展一个中心问题的讨论;在半期测试的第二周大集体备课时,作半期的质量分析;并依据日常教学的探讨的需要,利用微信群,组织开展N 次的“微”研讨,为年级教师日常教学答疑解惑。
3.“团队引领”式组际共研
为了充分发挥学科小团队的引领作用,应各校教研组的需求,适宜开展学科教研团队与村级小学教研组“手拉手”共研活动。由学科教研团队成员带课下到各校教研组,与相应年级教师共同开展公开教学研讨活动,或围绕一个主题或以一个教学板块开展共研活动。也可根据村级小学学科教师严重缺编的问题,组织体育、美术、音乐等团队“送教下校”,让各科专职教师将优课送到村级小学,这样“专业”的课堂,既给非专业教师带来了相关学科的专业指导,更让村级小学的学生们开拓眼界,带来非一般的学习欢乐。
(三)创建动态资源库,建设科研型团队
资源库的建立是教研组一笔丰厚的财富,可以很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智慧共生。西城中心小学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分三级:一级资源库是由教研室负责,每个学期末由组长负责积累优质的各级各类获奖的资源[3],上交一级资源库。二级资源库由各学科团队负责,每个团队依据学科教研的需求,分工负责不同的板块的资料收集和建立,再合作建立本教研组的资源库。三级由教师个人负责,每位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需要资源文件夹,放在年级电脑桌面上或适时发送在年级微信群里,同年级教师可以互相使用资源,大大节省了备课的时间。在疫情防控期间,学科教研团队身先探究线上教学模式,通过推送资源、教学案例分享、微信共享教学方法等形式,给年级组教师带来的全新教学体悟与借鉴学习机会。
(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设优质型团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出台《团队工作职责》《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团队年度考核制度》等工作制度让团队的建设有章可循。通过学校文化和教研组文化的融合,引导团队树立“做最美的自己,建最优的团队”建设理念,使得全体团队成员和领衔人有一个共同追求的目标,有一个共同的任务驱动,在知识分享交流活动中收获尊重,获得认同。并从“团队建设情况”“教研任务完成”“教研成效”三个方面作建设考核;根据团队工作实绩评选“优秀教研团队”“最美引航者”。这些团队工作管理制度都必须来源于团队成员的共同愿景,让每个成员有归属感和成就感,都能自觉遵守并积极参与其中。[1]
三、以一带多,推进团队效应的“应用面”
学科教研小团队建设,提高了教研组工作的实效性,促进了教研组的大发展,较大层面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研究一课,成长一批
课例研讨是引导教师最直接、最有效的成长途径。团队成员通过集体备课、观课磨课、交流讨论、形成策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增强教研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促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教师都能够取得进步。[1]特别这几年来大批量新进青年的成长帮扶,新教师的常态课指导、成长汇报课,各校教研组的共研课,各级各类的优质课评比,都以教学课例为载体,发挥学科教研小团队的力量与作用,以达到“一课一研,一研一得,一得一长”的成长助推效果。
(二)建设一队,带动一群
学科小团队集智共研的研修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成员的深度参与,团队自身也得到发展。同时,在教研组日常的教学研究中,学科团队能准确把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制定学科学段研讨主题与方案,引领学科的教师的研修方向,参与指导各级各类教学公开、教学竞赛,帮扶新教师和薄弱教师的成长,开展年级教学问题攻坚、传授与分享优秀教学点子,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等作用,带动了整个学科教研群体的成长。
(三)促进整体,品质精进
学科小团队的建设缩小了教师间的水平差异,团队集学习、研究、培训于一体,成员之间互相合作、信任、互助、共享,有效地解决了村级小学教研难的问题,有效地提升了教研组的教研品质,从个案到共研,从观察到反思,从评议到提炼,从个人到团队,促进全体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四、转型升级,实现团队发展的“立体化”
(一)由任务向自觉转型
学科小团队建设的初期,团队的工作多在遵循学校团队管理的工作职责和教研室安排的研讨任务下开展。随着教改教研工作的不断推进,学校要赋予学科教研团队更多的责任担当和共进意识,激发团队工作的自觉性,让领衔人学会依托各种研修任务建设团队,让每一个教师都融入团队,学校给予更多的发展空间,让其主动研究、主动作为,成为学校教研常态化的研修模式。
(二)由综合向特色转型
学科团队从无到有,工作从单一性到多样性,需要学科团队找到自己的支撑点,创建自己的特色研修。比如“妙笔生花”学科团队可以紧扣起始年级的习作难点,探索出习作教学模式;“青鱼”团队通过设计学生必读书目的校本作业形式,探索师生共读一本书的研修方式。学科团队由单一型向特色型转化,需要学科团队依学科发展自主创新,逐步形成有特色的课堂,打造出本学科的教学样式,形成该学科独特的教学模式。
(三)由主题向多维转型
学科团队在研究形式上,也应由主题型教研向多维型转化,使之在校本研修中发挥最大效能[2]。学科团队在进行教学示范和诊断、课例分析和研讨等主题研讨活动的同时,要积极思索,确立自己学科研究课题,通过系列的理论学习、课例研讨、经验总结,形成集学、研、训一体化的团队研修模式。同时,在区域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或上级共建学校名优教师的指导下,提炼团队建设成果,构建一校一品的学科小团队建设格局,实现团队发展的“立体化”,实现学校教研工作的有效转型升级。
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科小团队在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伙伴们的同行下,定能在教改教研的道路上走出康庄大道,促进学校教研组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