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综合防控策略
2021-02-27吴丽兰兆丰华生物科技福州有限公司福州350014
吴丽兰 兆丰华生物科技(福州)有限公司 福州35001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一种RNA病毒性传染病(又称蓝耳病),易传染,易变异。该病主要以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及仔猪的呼吸道症状、高热以及神经症状为特征,并且伴随着高死亡率[1]。
我国于1995年在北京地区发生该病,此后迅速蔓延到全国所有省份,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2006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暴发,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经典的蓝耳病明显增强,并随后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暴发流行,成为影响我国及东南亚养猪业最为严重的一种疫病[2]。该病以持续高热、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接触性传染而著称,母猪的流产率可达30%以上,各个年龄段的猪均可发病,并且常因混合感染及继发感染而死亡。7年后,类NADC30株在猪场首次出现,2015年以来该毒株的流行范围逐渐变广,猪场检出率逐年升高。类NADC30株感染猪场以母猪流产等繁殖障碍为主,哺乳仔猪、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以呼吸道疾病为主,细菌继发感染和死淘率增高[3]。2020年,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呈平稳态势,以散发性临床疫情为主,无严重疫情发生[4]。目前,科学生产及生物安全防控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蓝耳病的发生,接种疫苗能稳定和控制猪场蓝耳病的暴发。
1 科学生产
1.1 提高饲养条件 良好的饲养条件是猪群健康的基础。首先要确保各年龄段猪群的饲料营养搭配与其生长阶段相匹配,使得猪只的生长发育良好,免疫系统发育完善,降低疫病传播风险。接着,注意圈舍的温度控制,夏季降温防暑、冬季保温防寒,减少外界温度变化过大导致猪群的应激反应。同时,保证猪舍干净卫生、排污通畅,猪只密度适中,空气清新。
1.2 优化生产管理 在现今的规模化猪场的生产管理中,猪场的生产流程对蓝耳病的防控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自繁自养、全进全出、批次化生产、寄养和分胎次饲养等措施都有利于该病防控[5]。
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可以切断外界传染病的传入,有利于猪场疫病的稳定。猪只清群圈舍空出后,先全面清理污物,然后彻底冲洗圈舍边角、缝隙,干燥后彻底消毒。空圈2周左右方可引入下一批猪[6]。
批次化生产可使整个生产过程间隔规律性强,猪场的换料、免疫等各项工作更加统一化、便利化。还有利于切断传染途径,减少易感动物,更加有利于达到全进全出的目的。
在场间进行引种仔猪的寄养,可以减少仔猪在引种场时体内外病原的感染,引入后对引种场的猪只生物安全威胁较小[7]。
分胎次饲养能把循环传播的疾病以及其它特定的健康问题有效地限制在同一批次的组群中,能有效防止疫病的传播特别蓝耳病的传播[8]。
2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在非洲猪瘟常态化的形势下,生物安全管理被纳入猪场的核心工作,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疫病传染。良好的生物安全管理可以切断猪场内外疫病的传播途径和减少传染源,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大大降低病毒性疫病对养殖环境的污染。
2.1 引种 建议具备一定条件的猪场采取自繁自养。有报道指出,不引种闭群饲养时,猪群中PRRS将趋于稳定,PRRSV感染率下降[4]。若猪场确需引种,必须对引种猪场的疫病情况进行调查,对引进的种猪进行逐头检测,后备猪的引进必须经过免疫监测后,实施场外隔离和监测措施,达到进入猪场前不再带入新的毒株、混群前不再向外界排毒、与基础母猪群达到免疫均质化等条件。
2.2 消毒及评估 将卫生消毒措施落实、落地。建设地区防疫生物安全体系,对人员、运输工具、物资、饲料、水源、生物媒介和空气等可能的污染源进行控制,按照风险等级制定相应措施,能有效遏制蓝耳病病毒的传播与流行强度。规模化猪场和大型养殖企业还应建立猪场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成立生物安全管理团队,经常性地开展猪场生物安全评估、监督和管理工作,及时填补漏洞和短板。
3 合理使用疫苗
疫苗免疫是预防病毒性疫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市场上蓝耳病疫苗主要是弱毒疫苗和灭活苗两大类。灭活疫苗近两年又出现在大众视野,其安全性较好,不存在散毒及毒力反强的风险,但保护力较弱,常用于种猪及母猪的预防;在没有良好佐剂的配合下,仅能引起体液免疫,免疫保护时间短,并且对异源毒株的保护有限;目前,如何提高灭活疫苗免疫后中和抗体水平,仍是疫苗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弱毒疫苗能够产生较好的细胞免疫,可有效抵抗同源或相近的蓝耳病野毒的感染,降低猪场发病率及稳定控制猪场的疫情,但可能引起母源传播及存在散毒的风险。目前,一种改良的免疫程序正在被重视,那就是灭活疫苗与弱毒疫苗的联合免疫。有研究显示联合免疫程序优于单纯免疫灭活疫苗,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9]。
4 定期检测
实验室检测是防控蓝耳病的重要一环,是评判猪场实施各项措施是否到位及反馈临床检查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准备引种前要对环境、引入猪只进行检测,混群前后可能会造成疫病的不稳定,也需定期监测,同时还需开展常规的监测以及异常情况的检测等。检测的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根据猪场的状态,可以制定相适应的检测方案,了解PRRSV的病毒载量、鉴定毒株的类型、确认PRRSV感染程度以及感染时间等,以便从源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 小 结
近年来,由于非洲猪瘟的侵袭,规模化猪场越来越重视猪场生物安全及综合防控,这些措施大大阻断了蓝耳病的传播途径。而且部分种猪企业实施闭群饲养和不引种的策略,也大大降低了蓝耳病的活跃程度,使感染率呈现下降态势。蓝耳病的防控要持续遵循“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治和养防共举的基本理念”,采取科学管理、生物安全、合理免疫、定期检测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将大大减少临床发病及亚临床症状,有望多年后实现区域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