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意义及路径探索

2021-02-27林秉智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领域思想

林秉智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怎样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和政治原则。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根本方向,对推动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是确保党和国家始终朝着正确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的政治安全。”[2]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苏联解体后,中国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两种社会制度对立、价值观冲突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一直仇视中国,害怕中国的强大,视中国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总是千方百计地为中国的发展设置各种障碍,并不断地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对中国进行着各种思想渗透和意识形态斗争。中国越发展、越强大,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对我们发起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思想渗透也就愈发激烈。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已经向我们充分证明了“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2],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就会出现思想领域的混乱,就可能会出现国家动荡、政权更迭。苏东剧变和一些地方发生的颜色革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执政党失去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以至于让敌对势力攻克了思想防线和意识形态堡垒,最终导致政权丧失,进而发生了国家改旗易帜、分裂解体的惨痛后果。这些前车之鉴时刻警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历史发展的进程,已经一再证明了意识形态领域稳,导向正确,则社会稳定,国家安定。反之,就会人心不稳,社会动荡,国家不稳。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思想保证,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让我们时刻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才能让我们自觉抵制各种歪风邪气的侵蚀,保证党和国家始终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二)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由马克思主义孕育催生、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锤炼出来的政党。”[4]我们党从成立伊始就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以科学理论来指导各项实践的开展,正是因为始终注重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系列伟大胜利,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使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了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不可能成功,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保证,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内在要求。

(三)是筑牢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思想保障

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团结奋进的思想保障。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来作为引导,就会精神涣散,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回顾我们党成立近百年来的风雨历程和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的历史经验,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历史结论: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共同思想基础,来坚定理想信念,凝聚精神力量,我们才能万众一心去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性胜利。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各种风险和机遇层层叠加。对于我们来说,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这个共同思想基础来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领域就会出现混乱无序的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受到巨大的干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也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而出现停滞不前。

二、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主要形势及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决纠正各种错误思想和不良思潮,意识形态领域曾经出现的一系列不利局面得到了有效扭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和掌控力得到有效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认同度得到显著提高,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得到了有效巩固,对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意识形态问题不仅仅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单纯体现,其本质上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综合斗争的一种集中体现。新时代我们面临的风险和考验依然巨大,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主要还面临着以下挑战。

(一)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危险

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意识形态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斗争领域,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将中国视为两种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竞争的主要对手,并不断地利用其自身在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中国进行思想渗透和价值观输出,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加上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日益频繁,这也在客观上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价值观入侵提供了一些有利的环境。从近些年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大肆扶持宗教分裂势力极力渲染“西藏问题”“新疆问题”等大肆制造民族分裂矛盾,到策划港独势力和煽动部分不明真相的香港青年群体,制造“占中”“反修例”等事件,以及利用台湾、香港等事件干涉中国内政,抹黑中国政府等一系列行径,都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些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对中国的西化、分化和瓦解之心。

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策反和意识形态渗透的影响下,近年来国内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有所抬头,甚至还有部分学者和国内的一些所谓的大V,打着重新解读历史以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大肆为曾经的战犯和反动分子洗白,恶搞国人心目中的各类英雄模范,质疑那些英雄模范事迹的真实性,甚至恶意丑化、攻击党和国家的领袖,并妄图歪曲党史和近代以来的发展历史,想借此来否定党的领导以及中国发展道路。这些情况的存在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甚至对国家的安定稳定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不加以警惕,苏东剧变、颜色革命的惨痛教训,就可能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社会思潮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

任何思想认识问题的背后总是与一定的利益问题相关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上开始出现了新的利益分配模式和社会阶层分化,围绕这些差异和分化,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也必然会出现新的变化和差异。特别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经济,会诱发人们对金钱和物质产生极强的占有欲,容易使人滋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以及仇官仇富等错误思想,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是非判断标准和价值观念。

在社会上那些错误观点和不良思潮的影响下,有不少人开始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产生了怀疑和动摇,有部分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无用,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因为个人利益问题或者是因为看到了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阴暗面和负面消息,就开始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思想和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开始产生了怀疑和认同危机。这些情况的出现,归根到底就是我们自己放松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导致那些错误思潮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上随意传播、泛滥滋长,而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实际,通过制定科学严密的制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引导力,极力消除不良社会思潮和错误舆论在社会上的滋长空间,有效消除这些舆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网络新媒体时代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的严峻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新媒体时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革新而产生的各种新媒体和手机APP等新生事物以其便捷、高效、新奇,迅速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支持。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2%。”[5]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更是几乎达到“无人不网”的程度。网络新媒体在给人们生活带来种种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在网络时代来临前,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相对比较简单、安全,主要是通过教育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传播,这种传播形式相对安全可控,可以有效阻止非主流意识形态和错误思潮的传播,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能够有效保障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但是随着网络和新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会开始步入了网络新媒体时代,人们开始习惯于在网络上收集信息,获得知识来源,并热衷于在网络平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及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传播方式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也给传统的以官方媒体和教育宣传为主要形式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和教育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由于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即时、快速、隐匿的特性,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接受信息、传递信息,还可以利用各种新媒体和网络互动平台,表达个人的看法和观点,而一些敌对势力也可以利用各种网络渠道对我国进行不良信息推送和思想渗透,网络上总是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成为一些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潮的发酵地,对人们的价值评判和信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给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和安全隐患。要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就不能忽视网络和新媒体的阵地建设。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为指导的实施路径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成效如何,取决于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制度。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一项根本制度和政治原则,这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意识形态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宝贵历史经验和工作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悟这一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这一根本制度得到全面落实。

(一)要牢牢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最根本特征。在意识形态领域更是如此。回顾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进程和历史经验总结,得出的一条最根本的成功经验就是坚持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时刻警示我们:无论形势如何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宣传教育方式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不能丝毫的动摇,这也是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牢牢坚持的一个政治原则和制度红线,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所以各级党组织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真抓真管,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意识形态领导工作。

第一,要按照属地管辖原则,要求各级党组织要自觉地承担起管辖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旁落。第二,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责任制。要求各级组织和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意识形态领域不出问题。第三,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舆论宣传的意识形态属性。各种新闻媒体特别是官方主办的各类媒体必须自觉地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要旗帜鲜明地对各种错误言论和思潮,进行批驳和纠正。对待出现的各种错误言论和思潮,要敢抓敢管,敢于发声,敢于亮剑,绝不让各种不当言论和错误思潮随意地传播和蔓延滋长。在处理各种不同言论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处理尺度的把控,要正确区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既要防止出现把正常的学术问题和讨论上升为政治原则问题,又要防止出现把政治问题淡化为学术问题和讨论。第四,还要进一步净化社会的舆论环境和宣传氛围,必须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在全社会范围大力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加大主流舆论的宣传力度,确保舆论宣传领域能够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进一步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引导力。

(二)要健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教育体系

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形成和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各个时期的最新成果,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在不同时期的理论呈现。“在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4]

所以,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员和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制度和长效考核机制,组织和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认真扎实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要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深刻领悟该思想中贯穿始终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深入挖掘学习该理论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马克思主义原创性贡献,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让理论学习的成果,推动工作开展。

另一方面,要强化普通群众的互动化学习制度。要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教育形式上下功夫。比如,可以组织理论宣讲团面向基层开展新思想的理论宣讲,积极运用各种传播媒体以及学习强国等在线平台,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新思想的宣传教育和学习内容推送,还可以把新思想理论宣讲的内容结合各类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如灵活利用微视频展播、演讲以及文艺表演等系列活动来进行,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树立起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对整个社会和国家至关重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因此各级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第一,要认真学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教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思政课教学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站位,明确工作职责,将加强和改进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学校中心工作和人才培养的中心位置,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科建设力度,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思政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一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培根铸魂的基础性课程。教育部把马克思主义学科设置为一级学科,不断强调要办好思政课,就是希望发挥思政课对学生的正确引领作用,所以我们要坚持思政课的改革方向,坚持守正创新,针对青年学生的成长需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三观”。第三,要在高校中系统地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当前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化的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部分青年学生群体中,其权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所以,各级高校要在学校中积极地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工程,要对青年大学生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践行度。

(四)要大力加强意识形态网络新媒体阵地建设

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获得信息和交流的主要渠道,影响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来自网络,互联网及网络新媒体建设就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6]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要立足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整体,积极组建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网络技术好、业务精湛的网络工作队伍,通过他们来进一步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加强和改善主流思想舆论在网络的宣传和传播工作,积极在网络和各种新媒体上传播和宣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第二,要积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和宣传方式。建设意识形态网络新阵地,并不是简单地把这些主流意识形态照搬照抄到网络上就可以了,而是要根据网络时代人们的认知特点进行积极改造、守正创新,既要坚持主旋律,又要注意配方新颖。比如针对一些热点素材,要善于利用一些时下青年群体喜欢的网络用语以及契合当今青年群体认知特点的网文和微视频等方式,来进行积极正面的传播和引导,以达到良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第三,要进一步净化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在网络阵地上积极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针对网络上出现的一些错误言论和网络舆情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批驳和纠正,必要的时候可以配合相关部门采取必要的管控手段,加强网络空间综合环境治理,为广大网民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传播环境。

(五)要积极打造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与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具有紧密的关系。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科研立项、研究人员数量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但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着马克思主义“边缘化”和“失语”的现象,特别是与我国的强国地位相匹配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进一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基础至关重要。

第一,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从整体性和内在逻辑上地科学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准确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和逻辑起起点,避免出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碎片化理解和曲解。第二,要加强理论研究。要把回答新时代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实践问题作为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发展理论。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在涉及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研究问题时,必须做到立场坚定、观点鲜明、态度坚决,要深入分析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和理论逻辑,增强广大干部和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第三,要充分发挥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理论研究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力度,多出一些学理性强、实践性强的学术理论精品,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领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