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睦祠:广府小宗祠堂的典范

2021-02-27戢斗勇

关键词:庞氏广府宗祠

戢斗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岭南文化研究院,广东 佛山 528000)

佛山是广府地区祠堂文化的核心区域,正如俗话所说“顺德祠堂南海庙”或“南海祠堂顺德庙”,佛山祠堂文化可说是广府祠堂文化的代表。在明清之际广东地方文化研究翘楚屈大均的经典代表作《广东新语》里,特别推崇明代佛山人庞嵩在南海弼唐村所建造的“孝睦祠”,明确表示自己的宗族祠堂要采用“孝睦祠”的规制。历史的事实也是如此,“孝睦祠”的确成为明末以后广府地区小宗祠堂的范式,一直延续至今。因此,要研究祠堂文化,特别是要研究广东、广府祠堂文化,就必须以“孝睦祠”为解剖的“麻雀”,否则难以说明问题。对于“孝睦祠”,以往的研究成果虽有一些,但结合“孝睦祠”创建的背景进行研究的极少,因而无法支撑起祠堂文化的大厦,更无从说明“孝睦祠”在广府祠堂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无法进而总结和抽象出广东、广府祠堂文化的特色。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研究构成创制“孝睦祠”文化生态的诸要素,较为详细地叙述“孝睦祠”创制的全貌。

一、孝睦祠创建背景

“孝睦祠”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庞嵩被免曲靖知府致仕回乡后,回南海弼唐动工兴建的,又称弼唐庞氏宗祠。

(一)明代广府建祠成风

“祠堂”是宗族、宗族分支和家族供奉祖先牌位、祭祀祖先的地方。祠堂既是宗族、家族成员举办祭祀、婚丧嫁娶、议事、聚会等活动的空间,又具有组织并规约宗族、家族内部成员并应对宗族、家族外各项事务的功能,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民间基层组织。祠,最早是作为祭名出现在《诗经·小雅·天保》中:“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即春夏秋冬“祭祀”祖先的意思。《礼记·王制》中提到,“天子七庙”“诸候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各有等差。平民不得立庙,祭于寝。作为家庙,宋代以前一般三品以上高官才被允许建设。宋代以后出现更低品官建庙,许多人为免僭越礼制,将家庙称为祠堂。如历史名人中北宋的范仲淹、南宋的陆九渊等都建了本族家庙,亦称之为祠堂。朱熹的《家礼》对祠堂进行了初步的规制,设“四龛”,祭祖限于四代,既突破了当时官方允许的只祭两代,也不追溯到四代以远。《明史·志第二十八·吉礼六》和《大明集礼》等记载了明初的品官家庙“权仿朱子祠堂之制”。明世宗嘉靖皇帝在官民祭祖方面也加以“推恩”。世宗准奏,下诏“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是为“推恩令”。以“推恩令”的颁布为标志,中国古代“臣庶祠堂之制”完成了一次重大变革,民间祭祖于是在全国推行,取得法定的地位。珠江三角洲广府地区的祠堂兴盛,大致是从明代“推恩令”之后形成的。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说:“岭南之著姓右族,于广州为盛。广之世,于乡为盛,其土沃而人橄繁,或一乡一姓,或一乡二三姓。自唐宋以来,蝉连而居,安其土,乐其谣俗,鲜有迁徙他邦者。其大小宗,祖祢皆有祠,代为堂构,以壮丽相高。每千人之族,祠数十所,小姓单家,族人不满百者,亦有祠数所。”[1]464《佛山忠义乡志》说:“明世宗采大学士夏言议(参见王圻《续文献通考》),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于是宗祠遍天下。吾佛诸祠亦多建自此时,敬宗收族于是焉在。旧有家庙,悉沿旧制,余称祠堂,统词也。”[2]紧邻佛山的庞嵩家乡南海弼唐,在推恩令以前没有祠堂,庞嵩在推恩令后的这波建祠潮中开始建造“孝睦祠”(《广州府祠庙考》又称“敦孝广睦祠”)。

(二)庞嵩建祠长期谋划

庞嵩所建的孝睦祠,筹划了多年,从嘉靖二十二年(1543 年)庞嵩就请湛若水题写了“敦孝广睦”牌匾来看,庞嵩想建祠堂的愿望是在出仕为官前早就有的,一直没有实施,可能是为官在外远离家乡,更有可能是资金不允许。直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庞嵩被免曲靖知府致仕后,他才回南海弼唐动工兴建“孝睦祠”。郭棐《粤大记》曰:“既归,茹淡服勤,建祠祀先,联族以恩,处乡以睦。”[3]

庞嵩兴建孝睦祠,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祠堂建筑从高品官的特权扩展到低品官甚至一般庶民,而区别于大型大宗祠堂的小型小宗祠堂如何建筑,没有一定之规,需要进行创制。然而,这种创制是历史的自然进程,难以像高品官祠庙那样由礼制硬性规定。在小型小宗祠堂创制的自然历史的演进中,庞嵩结合实际、博采众长所创制的孝睦祠,成为珠江三角洲广府地区普遍采用的范式,因而在祠堂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庞嵩兴建孝睦祠,还考虑了一并建立相关的祠堂文化,如立族规(25 岁时订乡约,35 岁时更定乡约)、修族谱(29 岁时编修《庞氏族谱》)、兴族学(30 多岁时复兴永新社学)、置祠田(52 岁致仕前后)等,这些都是祠堂文化不可缺少的基本框架。

(三)庞嵩致仕艰难建祠

庞嵩并非出身大户人家,自己又不属进士出身,虽有一定官职,在明朝的官员俸禄体制下并不能享受到高官厚禄,更主要是他具有清廉的官品,因而一直过着节俭的生活,拿不出多少金钱来建祠堂。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弼唐庞氏难有富贵者,庞嵩就算是佼佼者了,故无法采用宗族内众筹的方式集资建祠,庞嵩可说是以自己的一己之力建祠(虽然曾得到友人何迁等的捐助),其艰难程度,特别是资金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建祠花光了他的所有积蓄,而且因为资金不够,工程断断续续,历三年竣工,可见其中艰难。但庞嵩有着一定要建好孝睦祠的决心,把它当作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事业。由于庞嵩的努力,不仅建成了孝睦祠,还将孝睦祠建成了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广府地区小宗祠堂的典型范式,在祠堂建设方面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庞嵩是个清官,仅凭明代官员俸禄和退休待遇,决定了他没有多少资金用来建祠堂。因此,庞嵩的收入除去开支,应当所剩无几。平时庞嵩的生活就非常节俭,他的表弟卢梦阳在《孝睦祠碑记》记载庞嵩的日常生活一直十分简朴,文中说:“先生之姑实吾生母,余以童稚从先生游,习其德教,盖好学守道而务先人以孝者也。性嗜淡薄,自奉甚啬,多人所不堪。平生自历清苦二字,可谓无忝。而宦游所在,则必先为香火供奉之,处朔望必口,岁时必祭新。必荐夫子颂大禹之德,所以无间言者,不过日菲饮食而致孝鬼神,如此而已。”[4]37卢梦阳的《孝睦祠碑记》记载,庞嵩退休时实际带回家的储蓄不满二百两,庞嵩在《弼唐村塘口庞氏宗祠兴建事由记》中所提到的薪俸结余更少,好在有友人的帮助,建祠资金略多一些,尽管如此,建祠堂仍必须尽可能节省开支。《孝睦祠碑记》记载:“弼唐庞先生以曲靖太守致仕归之日,囊箧畜金不满二百,贫亦已甚。而犹席不暇媛,首营祠堂,他弗之,及此岂易能哉?”“先生以嘉靖已未致曲靖事,而祠堂之建即在是岁,未成而力已诎。其明年,先生所馀俸在滇中者,余揣而还之,始得竣事。”[4]38

《弼唐村塘口庞氏宗祠兴建事由记》记载:“比筮仕判应天,历治中、南京刑部郎中,寝食不忘,稍积薪俸之余,复以两考满一摄府代親罄去,尝对知者论及,辄以为愧。迨出守曲靖,俸入颇厚,顾路当要冲所费又几倍。逾两载,述职随行仅二百金。时关文严革,夫马悉自力办。已未致仕,出京之日存橐金一百二十两耳。循北而南,门生故吏类致勤恳。过南都,旧知乡官玉阳史公际致赆特厚,嵩力却之,遣其弟隆偕塾宾朱子耀致恳于十里之外,曰:‘公南都十三年,一介不取,某亦不敢以一介渎。今公归,助公建祠,何不可也?’及江西,都宪何公迁素有同道之雅,致赆尽致词亦然。嵩乃受之,并前橐金持归,分其半建祠以奉先祖,半发新宁开荒以惠子孙。不足,适大参卢甥带至,原任马夫若干并出之,而祠苟完矣。”[5]260-262

由于有何迁等友人的资助,祠堂才得以动工修建,且建到中途因经费短缺停工,还是表弟卢梦阳从云南回家乡将庞嵩退休前在曲靖未能领完的俸禄余薪带回来,才将祠堂建设完工的。为减少开支,庞嵩只能将孝睦祠后面非主要建筑部分不用砖墙改用泥土筑墙,勉强建成了一座三进的祠堂。

二、孝睦祠小宗规制

庞嵩在建孝睦祠时,解决了小宗祠如何规制的难题。

(一)宗祠规制的变迁

日本学者井上彻曾经引述田野调查的资料,称一般“农村家族规模很小,平均不满5 人,同时它被包容于规模大得多的宗族集团中,其大小程度一般在10 户上下”[6]。那就是说,小宗家族实力弱小,因而往往需要采用小宗合族的方式在更大宗族的层面建祠。屈大均记载庞嵩所建的孝睦祠是“小宗祠”,这种合族祭祀的“小宗祠”,与宗法上的“大宗”“小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与品官祠堂和庶民祠堂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三品以上的高官往往官大财大势大,所建的祠堂尊奉始祖和各世祖,其规模也大,名称上一般以“大宗祠”命之。而三品以下官员尤其是庶民往往没有建“大宗祠”的能力,只能建某房某支的或规模较小的祠堂,名之为“小宗祠”。夏言认为唐宋以来的家庙制度繁琐破碎,造成了诸多不便,应进行简化。他建议将礼制所规定的“天子七庙”“诸候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之“庙”,简化成祠堂的“室”,要求三品以上品官家庙或祠堂一般采用一庙五室的形制,其他较低品官以及庶民的祠堂一般采用一庙四室的形制。珠江三角洲广府地区的祠堂大多数是在夏言之议获得官方采纳后建造的,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其建筑规模一般采用三种制式。第一种为一路两进,即中轴线上只有一个门径,一进为头门、二进为祭堂和寝堂合一的祖堂,人口较少、财力不雄厚家族的房祠、支祠、家塾和生祠往往采用此规制。第二种为一路三进,也是中轴线上只有一个门径,而一进为头门,二进为祭堂、三进为寝堂。祭堂中往往有四根石檐柱和四根木质金柱,俗称“八柱厅”,是最常见的祭堂形制。祭堂面向前庭一侧大多整体开敞,也有在次间用片墙的做法,墙上通常有砖或陶的花格窗,从祭堂通向后庭的方向大都有六扇屏风门。此为大多数祠堂所采用。第三种为多路多进,即三路(中路和边路)以上和三进以上,为高官和有钱有势的宗族所建的高规格大宗祠。祠堂的室内建筑为头门、拜亭、正厅、寝堂、后座、衬祠、书院、厨房、侧廊、侧堂、照壁和牌坊等,室外附有水面、天街、庭、院、天井、青云巷、旗杆、水井甚至园林等。

(二)孝睦祠建筑规制

孝睦祠就是一路三进的小宗合族祭祀祠堂。这类祠堂是珠江三角洲广府地区祠堂最典型的模式,并不是庞嵩从众建祠的结果,反而是庞嵩建祠的带动。庞嵩的孝睦祠建祠较早,为1560 年前后的三年,这在三品以下品官和庶民建祠里属于较早的。由于孝睦祠所制定的“联族以恩,处乡以睦”的“小宗祠之制”上祀始祖,下祀父祖,旁及支子,既无繁缛之嫌,又无失礼之处,这种一路三进的孝睦祠制式得到许多名人的追捧,明清之际的屈大均就将孝睦祠的范式在本族推行。据南海旧志记载,孝睦祠门前两侧有马头礅高约70 厘米,门口还有一对石狮子,两边各建有牌坊。祠前地堂宽大,竖有十多个旗杆夹。

(三)孝睦祠牌位规制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小宗祠的祖宗排位应当怎样设置和摆放。在这一方面,宋明以前只有对三品以上品官家庙的祀祖定规,即按《礼记·王制》的规定,祭祀太祖和诸世祖,有昭有穆,三品以下则只能祭上两代祖先。后来建祠逐渐普遍化,在《朱子家礼》中予以固定设四龛,祭祀高、曾、祖、父四代。少数人对此有所突破,如霍韬就加祀了始祖共五代。小宗合族祠,祖先的排位更为复杂。因而庞嵩的孝睦祠就创制了独特的牌位设置摆放的方式。卢梦阳的《孝睦祠碑记》记载孝睦祠奉祀以下几代祖先:“始祖仁叟公、二世祖肇翁,六世祖隐畊、隐山、隐林、钦斋、实斋、仁斋、勉斋”,但怎样摆放仍未说明。屈大均的《广东新语》里就记载得更为详细,称之为庞嵩设计的“小宗祠之制”,内容是:“庞弼唐尝有小宗祠之制。旁为夹室二,以藏祧主。正堂为龛三,每龛又分为三。上重为始祖,次重为继始之宗有功德而不迁者,又次重为宗子之祭者同祀。其四代之主,亲尽则祧。左一龛为崇德,凡支子隐而有德,能周给族人,表正乡里,解讼息争者;秀才学行醇正,出而仕,有德泽于民者,得入祀不祧。右一龛为报功,凡支子能大修祠堂,振兴废坠,或广祭田义田者,得入祀不祧。不在此者,设主于长子之室,岁时轮祭。岁正旦,各迎已祧、未祧之主,序设于祠,随举所有时羞,合而祭之。祭毕。少拜尊者及同列,然后以朘余而会食。”[1]464-465

庞嵩亲撰《弼唐村塘口庞氏宗祠兴建事由记》,对孝睦祠兴建的前因后果及其规制的记载十分详细。现摘录如下:“周文王第九子毕公高之后,封于庞,因地赐姓,遂为庞氏之始。裔于太原,布于襄阳,衍于南雄珠玑之里。宋南渡时,由珠玑谪徙南海之弼唐村。宋末有祖长都院暨第七评事,遂以族显。嗣后支分派析,为海口,为叠滘,为紫洞,子姓日繁,而皆视弼唐之宗为鼻祖,墓则同祭。入我皇明,军民异籍,互相牵援,或以言迕,由是有祭不敢与庆吊不通者矣,有因蠹拔本弃其谱牒者矣。惟我塘口二世祖肇翁创业颇裕,置有祭田,祭其父仁叟清水冈之墓,清明重阳岁祀不失,其茔地子孙咸得袝葬而从祀焉。故聚族常密,意气常亲,名分最明。自二世祖肇翁传三世祖某某、四世祖某某、五世祖某某,皆勤俭克家,代有增拓,而户则渐分。六世祖某某,则齐美宏业兄弟相称,故一时称盛,曰塘口庞。云至嵩父伯叔辈为第七世,嵩辈兄弟为第八世,嵩之男姪为第九世,孙若姪孙为第十世矣。今计丁壮赢二百余口,岁奉肇翁,偕配潘氏何氏之主,躬治祭田,轮祀缘各室敝隘不同,有子姓咸集而不能展拜者。予病之久,欲营建祠宇,谋之甘泉先生为手书‘敦孝广睦’匾字,时嘉靖辛卯,方为举人,力未克建……祠苟完矣,前为大门,土栋三间;中为堂,架柱三间;后为寝,土栋亦三间。前后两旁有廊,阶石门窗规制颇备。大门内设屏,虚中为神道,子孙由两旁出入。左间为神厨,右间以息宾,从中堂揭前书‘敦孝广睦’堂于楣下,列木屏,祭则撤之以展。对越寝中为庵者三,中庵颜曰‘尊祖联族’,中奉二世祖肇翁,推原所生,并祀一世仁叟,各以韬椟别之。又以六世祖兄弟德与业俱称、可为子孙法,亦各主韬椟以次而别,百世不迁。俾各房子孙各有主在泝,一本连枝之谊,仰而思睦也。左庵颜曰‘重宗明嫡’,俾宗子奉其祖考,四世则迁。庶族人识宗子之尊,有所禀受,乐于宗统也。右庵颜曰‘崇德报功’,凡子孙能增拓祭田者、力修祠宇者,德足法能教子弟有成者、仕履无玷克隆先以及族者,得入主焉,亦世不迁。俾族人有所瞻仰取式,用衍世德之泽也。两旁间俱设木阁以藏祧主,左下则贮祭服祭器,右下为斋宿床榻以便供祀。若此类者,虽于古法未能尽合,然礼以情立,制因义起,将导俗兴厚,或于风化不为无补耳……嵩为秀才举人时增置塘一口、地一段,及从仕十五年,止续置水田六亩,修过旧屋二座,抚按为建牌坊于门,此外不复增长尺寸,炯然在人耳目,孰能隐之?祖宗之屋宇既成,子孙之屋宇听其自治,开荒之资本已竭,子孙之业产亦听其自治,吾何知焉?吾何能焉?昔人云: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此或可以世守者也。敢干大笔一言以勒诸石,以告来裔,俾知吾之所贻者,在此不在彼也,相砥砺以无忝厥祖,无堕厥宗云。”[5]258-264屈大均很赞赏庞嵩设计的祠堂制度,认为其既简便易行,又可持久,以至于准备在本族效仿,由此看来,庞嵩的祠堂制度在广府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目前大量的祠堂遗存来看,众多的三开间祠堂的确采用的是庞嵩所描述的陈列神主的方式。

(四)孝睦祠祠田等次

《广东新语》中记载了庞嵩提出设立祠田作为宗族义田进行贫灾抚恤,标准为:“庞弼唐请分为三等。以田七十亩为上,五十亩为中,二十亩为下。上者勿给,中者量给,下者全给。若田至三五顷以上,须每年量出租谷入于家庙,以助周急之需,庶所积厚而施无穷。”[1]54这些措施,对于宗祠尤其是小宗合族祠的创设、维持和发展,都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

三、孝睦祠广府影响

这里,我们对庞嵩孝睦祠的实际作用和影响进行概括分析,以确立孝睦祠在珠江三角洲广府祠堂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一)弼唐姓氏和祠堂

庞嵩在家乡弼唐村所建的孝睦祠,就发挥了小宗合族祠堂联宗合族、凝聚和壮大庞姓的功能。弼唐村早在南宋末年就已形成村落。现已知最早的自然村刘姓人家在此聚居,叫挹芳里(今北便村内)。南宋开禧元年(1205 年)或咸淳九年(1273 年),庞氏始迁祖仁叟公从南雄珠玑巷迁此落籍,居于挹芳里与刘氏为邻,此后弼唐成为庞氏长房后代的居住地。庞嵩从西宁回弼唐过老,从此带领霍家子孙到弼唐定居,庞姓与霍姓属世交友情。《弼唐村志》记载,除刘、庞、霍姓外,明清以后有简、罗、曾、江、袁、梁、苏、孔等姓相继迁入,逐渐在弼唐形成永丰里、永安里、永新里(以上三里后合称现“西便”)、南兴里(现“南便”)、中正里(现“东便”)、秋卿里、北便大街(与挹芳里合称现“北便”)等多个自然村(现称村民小组)。许多姓氏都在弼唐建有祠堂,而以庞、霍姓祠堂为多。庞姓和刘姓最初都住北便村的挹芳里,但以后庞氏已遍及弼唐东南西北中,我们从庞氏所见的祠堂分布就可以看到这种扩张的现象。据笔者近年的实地调查和统计,除笃启祠、孝睦祠和庞氏大宗祠(均约位于各“便”之中间)被毁外,被毁的庞氏祠堂还有庞氏十九世端甫公所建大夫祠(在“东便”),弼唐现存庞氏祠堂6 座,其中南金庞公祠在“西便”,穗园霍公祠在“北便”,燕翼庞公祠和彦荫庞公祠在“南便”,桐岗庞公祠和胜福庞公祠在“东便”。全弼唐总人口2 320 人,庞姓就有1 201人,占比51.8%。霍姓祠堂曾有6 座,均在南便和北便,现仅存1 座即北便的穗园霍公祠。霍姓人口现有300 人,占比12.9%。梁、苏、孔等姓氏部分后人外迁,留在弼唐的后人不多,最早的刘姓现只剩村民1 人,袁姓也只有一家(弼唐村的祠堂和姓氏人口数据皆见戢斗勇等编著《历史长河中的张槎》)。《弼唐村志》记载各姓和谐共处,在历史长河的变迁过程中,庞嵩的建祠以及祠堂宗族文化建设,对庞姓的发展壮大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庞氏家族的确秉承了孝睦的族风,后辈涌现了许多人才,庞嵩创建孝睦祠的夙愿得以实现。

(二)孝睦祠名人效应

庞嵩的孝睦祠能够影响到珠江三角洲广府地区,成为小宗祠堂的定式,庞嵩建祠较早,又有颇多切合实际的创制是主因,也与孝睦祠汇聚的“名人”效应相关。但是,这些与孝睦祠有关的名人,有的是事实,有的则是传说或虚构,真真假假,都起到了为孝睦祠扬名造势的效果。

1.堂颜湛甘泉题写

嘉靖二十二年癸卯(1543 年),庞嵩请湛若水题写“敦孝广睦”四个大字,制匾悬挂在孝睦祠前堂正中。湛甘泉题写堂颜事,不仅庞嵩自己有述,卢梦阳《孝睦祠碑记》里也有明确的记载。

2.牌坊传皇帝御赐

孝睦祠前两边有牌坊,牌坊刻字“名宦乡贤”“理学正道”,传言这八个字为皇帝御赐,官员经过此门楼,一律要下马、下车、出轿,就地叩拜。这八个字是哪朝哪位皇帝所赐,没有记载。但传言中称是庞嵩退休时当朝的嘉靖皇帝所赐,而且还将此与皇帝赏夜明珠的传说联系起来(见区瑞芝、庞星文所编《弼唐村志》),那就只能说是村民们的良好愿望了。因为庞嵩五十三岁就因“年老”被迫致仕,皇帝赐字赐珠是不可能的,因而牌坊应为后人所建。

3.祠联传白沙所作

在孝睦祠门口两侧,有“泽绍增城湛,恩留曲靖春”,传言是陈白沙撰联,还说祠前左右青云巷口的门额上“入孝”“出悌”四字也是陈白沙所写(参见区瑞芝、庞星文所编《弼唐村志》),那就更是不可能的事了。因为他早在弘治十三年(1500 年)就去世了,庞嵩1507 年才出生,孝睦祠在嘉靖四十年(1561 年)才建成,陈白沙怎能为自己死后60 多年的孝睦祠撰联题字?应当是后人维修孝睦祠时请某个名人题写,传为陈白沙所写肯定是错了。

4.碑记卢梦阳亲撰

碑记由卢梦阳亲撰是真实无误的。万历七年己卯(1579 年),庞嵩的表弟卢梦阳(时任福建按察使)撰《孝睦祠碑记》,该碑记嵌于祠东壁。

5.书丹庞尚鹏手迹

卢梦阳的《孝睦祠碑记》请庞嵩的同宗堂弟庞尚鹏(时任福建巡抚)书丹,然后刻写成石碑镶嵌在孝睦祠堂内东壁。庞尚鹏(1524 年-1581 年)字少南,号惺庵,追谥惠敏。庞尚鹏为南海叠滘村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进士,任福建道监察御史、河南浙江巡按、大理寺右丞,官至左副都御史协理院事。庞尚鹏推行“一条鞭法”,是明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后被削职为民,回乡施行教化,为南海士大夫集团人物之一。其撰著《百可亭摘稿》6 卷、《奏议》10 卷以及《庞氏家谱》《庞氏家训》《殷鉴录》《行边漫记》等。

6.名人屈大均传扬

庞嵩的孝睦祠的价值,就在于为小宗祠建制立规。明清之际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七的“宫语”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庞嵩设计的“小宗祠之制”后,明确地说:“此诚简而易,淡而可久者也,吾族将举行之。”[1]465清光绪《广州府志》卷十五页亦予以记载。这种祭祀方式将祖先神主分为未祧和已祧两类,未祧主包括始祖、宗子以上四代之主和有功德而不迁者、支子有德有功者。其中未祧主宗子一系置于正堂中央,支子有功德者置于正堂左、右。已祧主即宗子四代之主的所谓“亲尽则祧”者。祧主藏于两旁夹室,每年元旦将已祧、未祧之主迎出同祭,祭毕会食。这一规制上祀始祖,下祀父祖,旁及支子,简约而不失礼,很受百姓欢迎,迅速成为小宗祠定规。屈大均谓“小姓单家,族人不满百者,亦有数所”[1]464,像屈大均那样的大学者,也都准备在本族效仿。事实上,明代以后广府地区的小宗祠堂的确大量采用三开间祠堂的建筑样式,按庞嵩孝睦祠的祭祀方式陈列神主。庞嵩的孝睦祠,已然成为珠江三角洲小宗祠堂的范式。

(三)孝睦祠毁于火灾

孝睦祠及位于其后的笃启祠,民国期间和新中国前期一直为弼唐村小校舍,在1958 年不慎火灾付之一炬,后村里在原址建有小学教学楼。现村民们不知笃启祠何年何人所建。《庞弼唐先生遗言》中收有《题笃启录说》,当为庞嵩在南京刑部任职后期所作。文中没有提到有笃启祠,仅有“笃启录”。想必那时有乡民编录了先德语录,用以教育后辈,庞嵩幼时就常听长辈“举乡之善恶当鉴戒者”的庭训。笃启祠当为庞嵩去世后兴建,以庞嵩所称的“笃启”为名,祭祀先祖,纪念和温习先祖的德行教训。有史料记载,庞嵩长子庞一夔在孝睦祠后建“笃启祠”,以纪念庞氏始迁祖宋十九公(仁叟公)。《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广州府部·汇考十一》第一千三百九十卷之《广州府祠庙考》称,弼唐“笃启祠”亦称“笃启宗祠”,由“同知庞一夔建,御史林培题”。后弼唐村民不知所出,连祠名都被记为“竹启庞公祠”。弼唐村民口头传言孝睦祠之后有一间小祠堂“竹启庞公祠”,1958 年与孝睦祠一道不慎被火灾焚毁。查《庞弼唐先生遗言》有“笃启”的提法,意为先祖开族启源。笔者曾疑“竹启庞公祠”为“笃启庞公祠”之误,后查阅《广州府祠庙考》方予证实其名应为“笃启宗祠”。孝睦祠和笃启宗祠所在地为今弼唐小学,是祠堂被毁后在该地基上新建的校舍。笃启祠为始祖南宋庞十九公祭祀祠,孝睦祠为小宗祠,而在靠东南不远处曾有“庞氏大宗祠”(今佛山大学礼堂地基),未记载何年所建,笔者推测当在清雍正之后建,因《古今图书集成》未载,而该丛书编成于雍正年间。庞氏大宗祠为两进,1954 年改为佛山地区党校。1958 年庞氏大宗祠被拆除,在此地基上建佛山师范学院(1960 年更名为佛山师专)校舍,建起了礼堂、教学楼等建筑。1963 年佛山师专停办。1970 年开办的佛山地区师专文科大专班于1980 年迁入此地办学,并复办佛山师专。1986 年在此地扩建兴办佛山大学,1995年更名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至今。

猜你喜欢

庞氏广府宗祠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水环境视域下广府古城景观演变研究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慷慨宗祠祭先贤
二十四孝之涌泉跃鲤
天上不会掉馅饼 地下不会长黄金 “庞氏”金融骗局启示录:天下没有无风险的高收益
涌泉跃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