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临床疗效
2021-02-27汤晓波
汤晓波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人民医院,湖北 十堰)
0 引言
心肌梗死是常见危急病症,具有极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比较凶险的,患者会突发性的伴有烦躁、不安以及恐惧,随时会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心绞痛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或伴有不适、高热的病症,就可能存在感染的情况,对于患者来说会加重心梗的症状,并引发更加严重的并发症[1]。心肌梗死的原因,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造成血管腔堵塞所致。病因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者斑块影响,形成血栓,常见原由为:①过度的体力运动,连续肌体负重导致心肌缺氧,供血供氧不足。②心情过于激动、愤怒,情绪变化过快。③大量暴饮暴食过于油腻、高脂肪的饮食,导致血脂增加,加速血栓形成[2]。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是需要增加救援速度,争取最佳救援时间,本次研究即是开展了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临床实验,得到了较为理想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急诊外科收治的128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4 例患者中具有35 男性,29 例女性;年龄41~77 岁,平均(49.68±6.07)岁,病发时长5~49 min,平均(19.34±7.06)min;观察组64 例中具有33 男性,31例女性;年龄47~81 岁,平均(50.38±5.97)岁,病发时长4~50 min,平均病发时间(20.57±6.59)min。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128 例患者中前壁梗死患者39 例,下壁梗死患者52 例,前壁合并下壁梗死患者29 例,高侧壁心肌梗死患者3 例,其他部位梗死5 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院前治疗,患者突发疾病时家属在现场立即对患者进行紧急处理,由家属或者陪同人员立即送往医院[3]。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心理疏导,患者及家属应当在病后加强心肌梗死相关学习研讨,充分把握病症的简单急救措施。其具体流程如下:①患者病发后家属以及陪同人员立即拨打120,紧急求救,医护人员需要在3 min 内出诊,并在过程中了解患者病情,辅助家属开展简单救助措施。②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判断患者病况,使用仪器监控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等。③对于清醒的患者进行语言沟通,开展心理疏导,增加直面疾病的积极性;对于昏迷患者进行紧急苏醒,避免长时期休克、昏迷;对于呼吸困难或抽搐患者应当固定患者体位,尽量采用半卧位,避免患者移动,对机体产生二次伤害。④在患者清醒后,应当采用温和、耐心的语言沟通鼓励,深入了解患者内心诉求,降低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不安以及焦虑,增加患者治疗信心,保证治疗效果[4]。
1.3 效果判定
通过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后,对比溶栓治疗时长、自主行动时长、留院时长以及死亡人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采用尼莫地平法作为判断标准,包括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软件来对比两组患者溶栓治疗时长、自主行动时长以及留院时长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s)表示,t进行检验。治疗效果采用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利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时长及死亡率对比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时长、自主行动时长、留院时长以及死亡人数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在时长上短于对照组,同时患者死亡率(1.56%)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6.2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 所示。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各项时长以及死亡率[±s,n(%)]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各项时长以及死亡率[±s,n(%)]
2.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通过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31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5.93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 所示。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具有高突发性的疾病,由于其发病速度快、病程进展迅猛并且病死率极高,对于患者身心都具有极大的压力,尤其是部分患者在几分钟内发病剧烈,内心极度恐慌、不安,导致对于后期治疗进展产生极大阻碍[5-6]。而院前急救是第一接触患者的时机,传统的救治标准即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采用最佳的技术控制患者的不良病症,稳定基础生理体征,是将患者的生命保障放在首位,在此过程中忽略了心理疏导的重要作用[7-8]。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急救外科面临现实意义的改革与发展,医院愈发认知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心理疏导的重要意义,增加对于患者内心诉求的关注,能够有效增加患者对于直面疾病的勇气,积极面对疾病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治疗的效用,减少患者后期治疗时间与留院时间,增加生活质量,减少医患纠纷,因此,可在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