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影像化表达的生产机制研究

2021-02-26路晓涵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符号

摘  要:在现如今新媒体时代的背景和传统文化热潮之下,如何重拾文化自信,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开发与保护,是当代学者们的热门话题。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影像作为一种较于文字来说更直接的传播方式,古诗词若想被大众以最直观的方式接受,就需要对古诗词进行影像化表达,央视打造的《经典咏流传》即是一档将古诗词内容进行影像化表达较为成功的例子,节目将以文字为载体的古诗词进行视觉化加工,利用便于进行大众传播的视听媒介,完成对广大受众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

关键词:影像化表达;符号;经典咏流传;生产机制

作者简介:路晓涵(1996.3-),女,汉族,山东德州人,山东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方向:影视传媒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3--02

古诗词是中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载体和符号,古代文人墨客借以抒发情怀,发表观点言论。古诗词通常是用文字来记录和保存,用文字来表达意境,抒发情感,无论表述得如何传神,文字的传达能力有限,大众在领会古诗词所传达的精神时,受文化水平高低的影响,对诗词的理解也各有不同。随着融媒时代的到来,直观化的视听阐释逐渐打破了因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带来的理解层面上的差异,使表达更为浅显化、直观化、表面化,渐渐揭开了古诗词这种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那层神秘的面纱,使其转型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并在快节奏的“读图时代”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普及。《经典咏流传》是一档于2018年上档央视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截止至今已播出三季,观众对于此档栏目的喜爱程度只增不减,栏目在开发古诗词资源进行影像化表达时,采用了流行音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模式,使古诗词赋能流行文化,流行文化助推传统文化的复兴,既培养了观众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同时增长了知识内涵,使其真正领略到传统文化中所表达的美学意义,实现了娱乐教化的目的。

一、古诗词影像化表达的生产背景

古诗词由古至今经历了从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的小众传播到印刷媒介、电子媒介,随着大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承载形式由以口语为主转变为以文字为主,传播形式由大众传播到现在所面临的 分众传播,为迎合时代发展,对受众进行精准定位成为文化输出的需求,迎合受众喜好从而做到精准投放。所以古诗词若想走出学校教学,以多样化的形式达成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需要将古诗词渗入到电视、电影、游戏、书法、绘画、歌曲、动漫、舞蹈、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中,再进行一番趣味性、艺术性、通俗性的有机融合,即对古诗词进行影像化的二度创作后,通过视听媒介全面、快速地传播出去,这一过程给予了古诗词以新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易于被观众所接受。媒介的融合使得一种文化向多元的方向发展扩散,使如今的文化不再具有单一性。

《经典咏流传》将古诗词与歌曲、舞台、舞蹈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相结合,以影像的方式向大众呈现古诗词的内涵和意蕴,寓教于乐。

二、古诗词影像化表达的生产方式

著名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曾说:“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体系。”其中词是符号,句子是符号链,由词和句子组成的讲话或文章是符号的集合休,简称为符号集。[1]就像“媒介即讯息”一样,一种媒介可以是构成另一种媒介的讯息,符号也可以不断进行延伸,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而古诗词中的意境是由丰富的意象堆砌而成,意象又是语言文字的组合,从诗词到意象再到语言文字,都是上一级的信息承载符号。在古诗词中,意象是文化符号的信息载体,它可以触发受众的情感,引起丰富而深沉的联想。

《经典咏流传》就是将古诗词原本的文字载体转化为了影像载体,将原本的意象以具象化和视觉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即把古诗词中的意象符号通过音乐旋律、制作道具、人物演绎、专家解析等形式,呈现出诗词所描绘的场景和画面,使观众真正了解每首诗词背后的意义。古诗词中的符号有很多,同一种意象在不同的情境下,也有不同程度的解读和不同表达的用意,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以“月”为例,在节目出现“月”意象的歌曲表演作品中,《长相思》中“卷帷望月空长叹”的缺月,补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念之情,《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舞台背景使用的圆月,则与诗人孤独的内心形成鲜明的对比。

索绪尔提出了符号是具有系统性的,“系统性是看来散乱的符号单元之所以能表达明确意义的关键。”一个系统并不是各成分的简单累加,一个系统的功能要大于各成分之和,因为在拥有各成分的自身功能以外,系统还会形成自身的“系统功能”。[2]整个节目的系统中,这些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各司其能,组合在一起发挥出更大的效果。

《经典咏流传》整档节目由舞台、服装、道具、舞蹈、民族樂器等非语言符号,和主持人、传唱人、朗诵者、点评专家等语言符号所组成。在节目中,歌曲在创作时将箜篌、二胡、古筝和古琴等民族乐器融入其中,在民族乐器的系统里,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和作用,如二胡凄扬,古琴稳重,这些都是乐器在自己的系统中所能发挥的效果,但是配上抒发思乡情的诗词意象后,乐器用自己的特色既营造了诗词所描述氛围,又辅助曲调和词传达出思乡之情,对比直接地理解诗词来说,视听的表达更直观,能使观众在短时间内理解编码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在对大众传播的研究过程中,施拉姆提出了“编码者”和“译码者”的概念,构成了在传播过程中,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的传达与反馈关系。其中作为两者之间纽带的“码”,即是附载信息的各种符号,编码就是对这些符号的加工,创作出新的可供受众理解的作品。

在《经典咏流传》中,经典传唱人既是古诗词的解码者,又是一首歌曲的编码者,使古诗词以“形散神不散”的方式,将诗词的意象和音乐的种类拆分成不同的独立的符号后进行重组,改编成一首首歌曲,并配以舞台效果呈现出来,三位评论学者又充当对观众有干预作用的解码者,对作品进行解读,引导观众理解诗词和新作品。

三、古诗词影像化表达的生产模式

融媒时代是一个符号极其丰富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符号的种类日益增多,无论是文字、声音、图片或是影像,多符号交叉是目前的现状 ,对符号进行整理后重新塑造和编码,可以重现并传承传统文化。文化的融合即是符号的融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复古,在这个时代下更需要讲求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碰撞,对于古诗词的资源开发也由单一的背诵形式延伸到“古诗词+”的创作模式。如《经典咏流传》将古诗词与音乐、舞台表演等融合在一起,将原来文本化的符号影像化地呈现在荧屏之上,既将流行音乐的广大受众群圈在其中,还吸引了古风圈的小众群体,同时又提高了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

根据古诗词影像化表达中运用古詩词的多少及理解深度,可以简单分出“代入式”、“重构式”、“引用式”等模式,其中前两种模式在《经典咏流传》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1、代入式。

在不破坏古诗词原有的文字样貌的同时,在展现形式上配以其他元素辅助,忠实于古诗词本身的思想、主题和审美特性,忠于原作,既有权威性,在对古诗词的认知上不易被曲解和扭曲,又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缺少了创造性。

在一期节目中,李玉刚作为经典传唱人,演绎了一首虞姬的《和项王歌》,歌曲中融入了戏曲的元素,将观众首先代入到戏曲作品、电影作品《霸王别姬》中,使观众迅速回忆起项羽和虞姬凄美的爱情故事,李玉刚扮作虞姬的模样,舞台前的梳妆镜,开幕时披挂的斗篷,都在对观众表达虞姬是古代的一位女性,后来屏幕上出现了杀伐阵地,舞台上伫立的长剑,李玉刚一身白衣,像一朵不染尘的花开在了狼烟烽火之中,节目采用了诸多的符号意象,呈现了一位女子在身处“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的诗中场景。在唱罢的专家评析环节,专家们通过对戏曲中的“君王”、“妾妃”和诗词原版“大王”、“贱妾”的用词对比,抒发了自己对虞姬吟唱“大王意气尽,妾妃何聊生。”的解读,也使观众对虞姬这首《和项王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向观众还原了故事的场景和片段。

2、重构式

随着可开发的符号越来越多,符号的内容本身并不具备自生能力,所以符号的重塑、组合、再创造能力越来越强,形成新的符号,这些新的符号是融合了各种文化的符号后,变成适合在现下时代传播的形式。在不破坏古诗词原有的样貌的前提下,将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创作故事以及文字内容等均作为符号进行灵活的改编,保持了原作的核心,但对古诗词本身及原意进行重新阐释,或者为了达到传输其他精神内核的目的对古诗词进行重新结构,这种重构式的表达方式具备精准性和包容性,目标受众更明确。

张杰作为节目中的其中一位“经典传唱人”,在节目中演绎了一首《蜀道难》,他将川剧中的高腔、念白和帮腔融入到 歌曲中,呈现出四川的特色,同时张杰以豪放的嗓音,用四川方言全程演唱,加之唱“畏途巉岩不可攀”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时的高音,更是表现出了山川蜀道之难与险,歌曲和诗词相得益彰,都是大篇幅地铺垫了蜀道之难,但是歌曲与李白的原诗不一样的地方,是通过传唱人和评论人解读出巴蜀人“难也走,累也走”不畏艰难的精神,而李白在原作中一首诗叹三气,他在忧虑国事的同时,也展现了对蜀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些许乐观。歌曲在进行在通过系统性的符号组织到一起演绎给观众的同时,也在诗词最终呈现的效果中加入了创作者自己的观念和理解,借古喻今,更好地向观众传输了符合当下时代的价值观。

四、结语

对古诗词影像化表达生产机制的研究,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相比,古诗词的影像化表达在生产方式以及生产模式上都是对古诗词实现现代化传播的一次突破,古诗词不再拘泥于单一化的表达形式,也不再当做一次性的资源来开发,影像化表达已成为当前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新形式和必然趋势。《经典咏流传》无论是在对古诗词意象符号的重组方面,还是在文化与文化的融合碰撞方面,都为古诗词的资源开发和传播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式,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开发方向供以借鉴之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以年轻化的方式传播弘扬,逐渐树立文化自信。

注释:

[1]龙协涛:艺术符号与诗词读解[N],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2]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二版,第66页。

参考文献:

[1]龙协涛:艺术符号与诗词读解[N].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2]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二版。

[3]郑文东;文化符号域理论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4]邓紫娴:符号学视阈下《中国诗词大会》的传统文化表达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经典咏流传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经典咏流传》打开诗歌传承的蹊径
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启示
《经典咏流传》: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经典咏流传》
传承诗词之美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
变符号
倍图的全符号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