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结构隐喻分析莎士比亚的Sonnet 63

2021-02-26陈建霞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莎士比亚隐喻事物

摘  要:作为一位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和作家,莎士比亚通过他的作品给予了我们很多审美体验和文学享受。在他的作品里有很多诗歌写作技巧,而其中结构隐喻有成为特别突出的诗歌表现形式。基于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事物的理解,诗人们让自己的诗歌意象更加为人们所理解。笔者通过对于莎士比亚Sonnet 63的阅读与理解,希望能够用结构隐喻的相关知识更好地感受文学大家的诗歌魅力。

关键词:认知语言;隐喻;结构隐喻;Sonnet 63

作者简介:陈建霞(1996.3-),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人,现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2--02

1、引论

众所周知,隐喻可以帮助人们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机制,依托之前对于事物的了解更快地了解熟知新事物。同样,作者使用这一修辞手法,也能让读者更快地明白他的观点,传递价值观,并且引起人们的好奇心。结构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隐喻手法,在诗歌创作中频频出现,而最经典的当推莎士比亚的诗歌。

根据Lakoff的理论,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手段,用一个词或者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者概念从而去代替另一种物体或者概念,进一步去揭示这两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隐喻在创作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是一种特别常见的修辞手法。(Lakoff,36)此外,“结构隐喻”是指用一种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结构,使两种概念相叠加,从而来展现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Lakoff,9)

Lakoff在书中提供了两个例子,“Time is money”,“Youre wasting my time.”(Lakoff,7)在我们的认知范围里,时间是特别宝贵的,使我们的财富。正是因为它的珍贵性,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会用时间和金钱形成一定的比较。所以,“Time is money”,“Time is resource”,and “Time is a valuable commodity”就逐步形成了类比系统。因为在我们的意识里,金钱是宝贵而且有限的,社会资源是宝贵而且有限的,财富同样也是宝贵而且有限的。这种层层递推的次范畴结构展现了上述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Lakoff,8-9)

在认知语言学的学习基础之上,人们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可以在大脑中形成对于新事物的理解。通常来讲,隐喻分为本体隐喻,结构隐喻,容器隐喻和意象隐喻四类。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在隐喻中概念比语言表述更为重要。

当提到结构隐喻时,认知语言学家们在这个领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紧密相关。认知是人们通过感知、经历、和理解来获得知识,加工知识的过程。它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也是无意识的。人们可以基于先前的知识和心理感受来认识了解新事物。

George Lakoff在32岁时,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认知语言学的文章,也因此成为这一学科的领军人物。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隐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隐喻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换句话说,隐喻是人们大脑对于日常生活经验的输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展现人们对于新事物的了解过程。经过进一步的比较对比,人们能够更深层次地把握新事物的特点。

犹太裔英籍科学家Max Black将隐喻划分成了更加基础的学科性话题。他认为隐喻内部会形成一种同构体,它们彼此之间是有紧密的联系的。因此,研究隐喻的学者们往往在选择,强调,和组织话题之间的关系时会慎重考虑。

在分析莎士比亚的诗歌的过程中,一些学者也提到了一种拓扑心理学。这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格式塔心理分析是有一个叫Kurt Lewin的德国心理学家创立的。这种分析方法除了考虑事件发生的地区,也考虑事件发生所在地区的内部空间关系。

2、对Sonnet 63的解读

胡壮麟支持隐喻是诗歌的一个要素的观点。进一步来讲,隐喻在诗歌创作中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隐喻的存在,诗歌将会陷入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一种状态。(Hu Zhuanglin, 2004)因此我们会发现好多诗歌里都包括着大量的隐喻。在莎士比亚的诗歌中,隐喻也是常常出现的。而在sonnet 63中,他使用最多的是结构隐喻。

Sonnet 63

Against my love shall be,as I am now (L1)

像我现在这样,我爱人将不免

With times injurious hand crushed and over-worn (L2)

被时光的毒手所粉碎和消耗

When hours have drained his blood and filled his brow (L3)

当时辰吮干他的血,使他的脸

With lines and wrinkles; when his youthful morn (L4)

布满了皱纹;当他韶年的清朝

Hath travelled on to ages sleepy night (L5)

已经爬到暮年的巉岩的黑夜

And all those beauties whereof now his king (L6)

使他占領的一切风流逸韵

Are vanishing or vanished out of sight (L7)

都渐渐消灭或已经全部消灭

Stealing away the treasure of his spring (L8)

偷走了他的春天所有的至珍

For such a time do I now fortify (L9)

为那时候我现在就厉兵秣马

Against confounding ages cruel knife (L10)

去抵抗凶暴时光的残酷利刃

That he shall never cut from memory (L11)

使他无法把我爱的芳菲抹煞

My sweet loves beauty, though my loves life (L12)

虽则他能够砍断我爱的生命

His beauty shall in these black lines be seen (L13)

他的丰韵将在这些诗里现形

And they shall live, and he in them still green (L14)

墨迹长在,而他也将万古长青

(梁宗岱译)

这是莎士比亚写的,由梁宗岱先生翻译的Sonnet 63,整首诗歌向我们传递了诗人关于爱和时间的关注。它可以分成三部分来解读,首先第一行到第八行陈述了随着时间的消逝,爱人的容颜会日渐褪色。第九行到第十二行,诗人依靠自己的诗作记录爱人的美丽来抵抗时间的无情。而第十三行到第十四行,诗人表明那些留存于自己诗歌中的美丽将会万古长青。

在我们的文化里,时间是十分宝贵的。同样,在西方文化中,时间也是被十分珍视的。在完成人们的既定目标时,时间的充足与否有时会直接决定成败。特别是在现代文化里,当工作与时间相联系时,更加凸显出时间的重要性。而在人的一生中,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带走一个人的青春。另外,我们会在诗歌中发现一些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的并置现象。比如,在第一行和第二行里,“Against my love shall be,as I am now. With times injurious hand crushed and over-worn.” 其中,“crushed and over-worn”表示的是过去,“now”与现在相联系;而“shall be”则与将来相关。

因为诗人很担心爱人的美好容颜消逝,因此他决定于时间相抗争。而他能够做到的只能是将其美丽记录下来,使其万古长青。从整首诗来看,诗人是在提醒我们一定要珍惜青春年少的时光,明白时间的重要性。

Lakeoff曾说,弄清楚隐喻表达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修辞的作用,从而利用日常生活的经验更加明晰地理解新事物。同样,“Time is money”在当代英语中就是一个典型的隐喻表达。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也使用了关于时间方面的结构隐喻,用一天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来象征一个人一生的变化。从“youthful morn”和“the ages sleepy night”这两个表达中,我们能够感知到青春年少时仿佛就在早晨,而人到暮年时就像是一天进入到了傍晚。“the treasure of his spring”表明了年轻时的朝气与活力就像是春天里萌发的生生不息的希望。随着季节的转换,冬天的来临会让之前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消失殆尽。

时光总会在不经意之间带走我们的美丽,于是诗人想要通过写诗来记录青春与美丽。最后两行点明了诗歌的主旨,莎士比亚想要通过这首诗来传达自己的真挚感情。这侧面提醒人们一定要珍惜生命,珍惜爱,珍惜眼前短暂的美丽。在结尾,诗人不仅说明了自己对于时间的抗争的勇气,也赞扬了诗歌能够得以保存的长久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3、结论

作为一种重要的的修辞手法,结构隐喻被广泛使用于文学创作之中。它帮助诗歌变得更加生动,充满哲理。同时,它也为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认知方法去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

爱默生曾有过这样的观点,隐喻的表达往往来自于对事物本质的探讨和认识。同样,研究隐喻这种方法,也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事物本质和人类思想之间的联系。莎士比亚诗歌中有许多修辞手法的使用,而在Sonnet 63中,结构隐喻使用更为明显。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分析结构隐喻来理解莎士比亚的诗歌。在解读sonnet 63之后,我们看到了结构隐喻的应用与功能。学习诗歌之后,也能让人们更好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去更好地热爱生活,珍惜时光与美丽。通过对结构隐喻进行理解分析,笔者认为人们能够更好去欣赏诗歌的魅力,领略文学的风采。

参考文献:

[1]Camp, E. 2008. Showing, telling and seeing: Metaphor and “poetic” language[A].The Baltic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Cognition,Logic and Communication,Vol. 3: A Figure of Speech[C]. 1-24.

[2]Lakoff, G. & M.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胡壯麟. 2004. 隐喻与文体[A]. 王守元,等. 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C]. 上海:上海教育研究出版社. 55-69.

[4]卢卫平. 2015. 诗体隐喻的文体特征及其功能-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分析[J].外语教学. 36(5).

[5]徐畔. 2019.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隐喻网络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9-111.

猜你喜欢

莎士比亚隐喻事物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美好的事物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奇妙事物用心看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