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
2021-02-26崔政
崔政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 神经内科,山西 长治 046000)
0 引言
急性脑梗塞在临床上较常见,容易增加患者的致残率,而且死亡率较高。发病后患者周身血液出现循环障碍,然后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组织坏死,降低患者的语言能力、行走能力等,让患者出现呕吐、头痛等病症。临床针对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展开了深入研究,发现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提高了治疗的速度,药物通过静脉注射与血液直接反应,并随着机体循环进入到脑部梗塞部位,增加了血液的流通性,减少了脑部血栓的凝结,让脑部梗塞部位随着药物的作用逐渐降解,降低了脑出血、半身不遂等不良情况的发生概率,让患者在治疗能逐渐恢复健康,详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均使用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男56例,女36例;平均年龄为(68.85±6.62)岁;所有患者均经过脑CT等检查符合脑梗塞等诊断标准,而且脑功能损害体征在1小时以上,患者血压在185 mmHg或者出现舒张压大于110 mmHg,收缩压小于100 mmHg等血流动力机制导致脑梗塞。
1.2 方法。在患者检查完血常规等后,根据患者的血型、血小板等数量,为患者提供阿替普酶(生产厂商: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GmbH&Co.KG;批准文号:注册证号S20020034)溶栓治疗,标准剂量为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总剂量控制在10%在注射器内混匀,在1分钟内通过静脉注射完,其余90%通过静脉泵入,时间控制在1小时,将输注时间等详细记录,在输注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在溶栓后24小时不使用阿司匹林等,不进行胃插管等,并在治疗后的6小时、24小时、7天为患者进行nihss评分,监测凝血四项、24小时CT等。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临床观测出血、不良反应发生和NIHSS评分情况,其中,将出血、头痛、继发感染等情况进行关注,详细记录出现的例数,并生成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方法,检验水准α=0.05,当(P<0.05)时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出血情况。经治疗,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出现的患者共54例,占比58.70%,皮下瘀症发生率最高,占比16.30%,其次便是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及颅内出血,占比分别为13.04%、13.04%和10.87%;血尿最低,占比2.17%,详情见表1。
表1 患者出血情况对比(n,%)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2.3 NIHSS评分情况。治疗前,患者NIHSS评分为(18.46±10.75)分,溶栓治疗后,患者的NIHSS评分为(7.36±4.34)分,二者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t=9.184,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塞对脑血管的危害较大,增加了脑血管粥样硬化的程度,缩小血管内径面积,降低血液流通速度,加快血液凝聚形成血栓,使患者出现言语含糊,流涎、行走不便等情况,严重了还容易增加脑出血、偏瘫等情况,降低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性。诱发急性脑梗塞的因素较多,像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都是造成急性脑梗塞的常见疾病,有时候患者血液粘稠度过高也会并发急性脑梗塞,危及生命[1]。
临床对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展开了研究,发现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提高了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了患者在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保障了患者脑部血管的健康性,避免了脑部血栓移动、脑血流速度过快等情况,让患者在治疗后依然保有足够的健康。而且阿替普酶中含有526个氨基酸,以糖蛋白为主要成分,通过静脉注射后较容易在血液中融合,通过赖氨酸残基于纤维蛋白结合,在患者机体中激活了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2]。纤溶酶在患者机体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避免了脑血管、组织等出现血并发症的概率。阿替普酶进入血液后能在用药5分钟后,自行消除血液中总药量的50%,10分钟后体内药物剩余量仅维持在20%左右,反应了药物在机体中的代谢速度,也反应了药物在机体中发挥作用的速度。提高了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及时性,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患者入院后的救治时间,避免患者错过最佳溶栓期的情况,降低了急性脑梗塞对患者脑组织的影响[3]。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虽然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着较高的不良反应,像消化道出血、口腔出血、脑出血、尿血等都是临床较长见到的,有时候患者还容易出现呕吐、发热等过敏反应,容易增加治疗复杂性。所以每次在使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时医生都会对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等进行关注,然后为患者提供溶栓治疗,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降到最低[4]。上述方法中的推注操作可以保障阿替普酶进入机体后的作用速度,提高药物到达脑部病灶的时间,降低了脑梗塞部位继续形成血栓的概率,然后利用静脉泵继续泵入保障了药物在机体中的延续性,避免了同一时间注射过多药液对患者脑部造成的影响,充分利用了药物的特点,让药物在机体中持续发挥作用,达到溶栓治疗的最佳效果[5]。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过程中配合着血凝四项、24小时CT检查等,保障了治疗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力度,能提高用药判断的准确性,避免血栓溶解后继续用药造成的不良反应,也能帮助医生观察患者的溶栓效果,在后续治疗中合理选择用药等。还能判断患者的血小板、血蛋白等情况,对患者溶栓治疗后的凝血情况进行预估,降低急性脑梗塞复发的概率,还能对患者脑部其他血管、组织等进行排查,降低血管移位等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增加了医生对患者病情的重视度,减少了患者在治疗中出现颅内出血、癫痫等情况,提高了临床治疗的反应速度,在检查的配合下保障了溶栓的效果,降低了患者承受的痛苦,也避免了因为溶栓出现的其他病症,提高了患者的康复速度。在溶栓治疗后,医生还为患者提供了其他治疗方案,能帮助患者更健康的生活,让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脑组织、机体血液循环、代谢等逐渐恢复,促进微循环重新发挥作用,减少患者出现头痛等的次数。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改善了患者的机体供血供氧情况,平衡了患者体内的电解质水平,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维护了脑血管健康,帮助脑组织逐渐修复,加快了机体排除不良物质的速度,提高了肝脏代谢效果,保障了周身血液、氧气的供应效果,挽救了患者的生命。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缓解了急性脑梗塞治疗的压力,减少了医患间的纠纷,而且治疗路径不复杂,只需要对患者治疗后6小时等情况进行观察就可以保障溶栓的效果,提高溶栓质量,让血栓远离患者,让患者尽快出院。而且患者机体健康性高能为后续治疗提供帮助,保护了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降低了不良因素对患者康复的干扰,提高了脑血管壁的弹性。经过本次分析得出,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出现的患者共54例,占比58.70%,皮下瘀症发生率最高,占比16.30%。另外,治疗前,患者NIHSS评分为(18.46±10.75)分,溶栓治疗后,患者的NIHSS评分为(7.36±4.34)分,差异显著,P<0.05。说明阿替普酶治疗保障了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健康。
综上所述,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较好,降低了患者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概率,提高了治疗及时性,值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