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在《挤压与拉拔》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1-02-26李景辉谢玲玲方进秀章小峰黄贞益
李景辉,谢玲玲,方进秀,张 龙,谢 谦,章小峰,黄贞益
(安徽工业大学 冶金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0 引 言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能促进学生学习和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1]。以往的课程教学过于关注教学结果,忽视了过程考核,部分教师学业评价的主要形式仍采用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更注重评定考试分数,缺乏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评价。基于这种形势,重构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重视形成性评价,应用多样化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已逐渐成为目前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鉴于此,现针对《挤压与拉拔》课程,依据新修改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的知识性质、试验条件及方式,探索了课程考核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终结性评价是对课程总体效果做出评价,待课程教学结束后对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作出评价。而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动态、多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2],注重及时反馈,以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终结性评价注重结果,形成性评价重视信息的及时反馈,这是形成性评价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
《挤压与拉拔》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也是必修课。其课程基本任务:使学生熟悉金属挤压、拉拔成型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掌握挤压、拉拔成型模设计的方法,进而具备获取和综合运用金属挤压、拉拔知识的能力;能够正确编制挤压、拉拔工艺,合理设计模具结构[3],结合有限元仿真等方法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4]。课程教学目标是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工艺理论知识,而且能较系统、全面地掌握与之紧密相关的模具设计、质量控制等知识,学生毕业后,可独立从事生产工艺制订、模具设计、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中产品质量问题的工作。
围绕《挤压与拉拔》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对课程教学目标的理解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环节,这些信息的反馈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动态和需求,逐步调整教学方案,把握教学进度,适时给予学生正面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同时,学生学习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在毕业后能根据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形成性评价中采用项目任务驱动的课程小组、生产实际问题的课堂讨论、模具设计报告分析等多样化教学形式辅助教学,学生可以借助形成性评价方式动态评估学习效果,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实施
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性、反馈性,为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效果,现针对课程教学实施形成性评价在教学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现阶段通过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核定总成绩的评价体系较简单,如果采用多样化的过程考核进行综合评价,更能全面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1 评价前期工作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该评价体系的多样化组织形式,教师在授课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说明课程的具体目标,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教学大纲和内容,并通过将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联系起来进行总体规划。
(2)明确表达课程的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为了突出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及其教学效果,凸显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过程适当增加平时考核的权重,降低期末考试的权重。
2.2 评价实施的方式和内容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6],通过任务驱动法辅助教学,教学过程采用多样化方式评价学生,包括课堂提问、分析并总结课程小组参与讨论实际生产问题的情况、课间或课后交流、平时作业、《挤压与拉拔》工艺教学实训的试验报告和模具设计说明书、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与互评、建立学生学习成长档案。根据上述评价活动获取的信息,能及时完善教学方案,学生也会相应地逐步改进学习方法,促成教与学的融洽开展。
(1)课堂提问。每次上新课前,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上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督促学生调整课前线上雨课堂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方法;针对每个课程小组完成的项目任务汇报情况进行提问,通过类似答辩的方式对每组进行点评;针对每堂课结束后学生的收获情况进行提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体会,并且对每个提问环节获取的信息进行备案记录,及时分析和总结。
(2)交流互动环节。师生互动既是学生求知的渠道,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发现自身问题的有效方法。在授课过程通过观察学生表情、目光交流等判断学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课间或课余通过进一步跟学生交流上课体会,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特别是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应该通过多次提问和解答的方式了解课程教学效果,打破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课后按照章节内容布置复习题和思考题,并每次按时批改复习题,待下次课上能及时讲评作业完成情况,预留思考题作为下次课提问的内容,以此形成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良好循环。
(3)试验报告和模具设计说明书。讲授完《挤压与拉拔》成形工艺部分的内容后,安排每个课程小组的试验教学实训;结束《挤压与拉拔》模具设计内容的授课后,布置铝型材的普通实心型材挤压模设计、平面分流模设计和固定短芯棒拉拔模设计等实训。在这2 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观察工艺过程的演练和实践操作,通过设计和应用CAD 软件绘制模具结构锻炼数据收集能力、设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撰写报告的能力。
(4)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定期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及时发现学习上的不足。通过该环节的信息反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权衡比较找到学生间的差距和共同点,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动态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性意见,促进教与学的共同进步。
(5)建立学生学习成长档案。为了让学生体验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效果,将每个学生参与上述评价活动的内容建立学生学习成长档案、记录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信息以及评价结果,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视学习过程,激发学习能动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能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该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内容、权重分配和实施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成绩的各项权重和实施方法
课堂表现是根据学生课堂活动参与情况、发言是否积极、学习小组(由6~8 名学生组成)课堂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参加小组讨论情况来判定。平时作业成绩是由雨课堂布置网上教学内容的预习情况、上交作业的结果和网络提交作业的完成效果、学习小组完成教师布置某一章节的PPT课件及上台讲解情况等组成。通过建立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册,教师可以对学生学习的进展进行跟踪评价,逐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调整适当的教学方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3 结束语
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及时更新以往“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和“终结性考核”的教学模式,通过重建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方法与理念,有利于完善形成性评价和促成教学目标达成。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及其实施的基础,更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形成性评价应用于《挤压与拉拔》课程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的工艺理论知识后,可独立分析和解决生产工艺制订和模具设计方面的问题,也进一步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