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 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2-26张战英张亚静梁亚楠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期
关键词:囊虫脑膜炎受检者

张战英,张亚静,梁亚楠

(河北省隆尧县医院核磁室 河北 隆尧 055350)

我国每年有数千万人受到神经系统疾病的困扰,而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其病位主要在于脑实质、脊髓与周围组织血管[1]。该病具有发病快、致残率高与死亡率高等特点,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将会造成神经系统功能损伤。随着我国近年来医疗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磁共振、CT 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检验中[2]。根据相关临床报告指出,将磁共振与CT 检查方式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诊疗中,诊断效果较为理想,可及时发现和治疗,明确神经系统感染类型,有利于减少误诊与漏诊情况[3]。但国内外对于此类报道相对较少,仍然缺乏临床资料。在此次实验中,对研究组和参照组160 例接受磁共振与CT 检查患者的诊断结果开展对比和探讨,旨在探讨磁共振与CT 检查对于不同疾病检测效果的差异性,现将此次结果阐述总结如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于2015 年6 月—2020 年6 月接受诊断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体检患者80 例纳入研究组,另选同期接受诊断的健康体检者80 例纳入参照组。研究组患者中女性33 例,男性47 例,年龄24 ~74 岁,平均(45.59±4.38)岁,根据患者的神经系统感染类型不同,其中化脓性脑膜炎9 例、病毒性脑炎36 例、结核性脑膜炎15 例、脑囊虫疾病11 例、新型隐球菌酵母菌脑膜炎9 例。参照组中女性32例,男性48例,年龄25~75岁,平均(45.61±4.41)岁,研究项目均按相关流程在监督下进行操作,全部体检者或其家属签署了诊疗知情同意书。对两组各项临床上数据经统计学比对后显示,结果呈现出差异细微(P>0.05),可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1)研究组患者均经脑脊液病细胞检查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4];(2)临床资料全面者;(3)心理精神方面正常,可配合此次研究者;(4)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临床信息资料不全面;(2)器官具有疾病或衰竭者;(3)处于妊娠期,哺乳期者;(4)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5)存在失联风险;(6)生命体征不稳定者。

1.2 方法

磁共振检查:所有患者的扫描仪均使用飞利浦Achieva(1.5T)核磁共振仪,扫描线圈使用8 通道头圈。其中扫描层厚控制在3 ~5 mm,采集控制在2 ~3 次,层间距在0.5 ~1.0 mm 之间,从颅底向上扫描,严格按照操作说明执行,对于特殊病变部位,使用平扫和增强扫描。取20 ml 钊喷酸葡胺注射液行肘部静脉注射。后将扫描数据输入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

CT 检查:患者仰卧位,通过多层螺旋CT 查扫,确定病变部位,并进行横断位扫描。以听眉线为标准,保持双侧对称,从颅底向上扫描,直至颅顶。参考管电流时间乘积为250 mAs,管电压为120 KV,螺距因子0.6,准直128×0.6 mm,扫描层厚控制在2.5 mm ~5 mm,如果需要增强剂,用高压注射器注射100 ml 碘海醇,注射速度为3.5 ml/s,扫描方式为连续扫描。可通过薄层扫描,进一步确定病变部位。

1.3 观察指标

(1)记录研究组与参照组的磁共振检查异常率与CT检查异常率。(2)记录研究组受检者的磁共振与CT 诊断结果,诊断结果主要包括化脓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酵母菌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与脑囊虫疾病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23.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磁共振与CT 诊断异常情况)用(%)表示,χ2检验,若(P<0.05)则认为有研究意义。

2 结果

2.1 160 例受检者的磁共振与CT 诊断异常情况对比

与参照组对比,研究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磁共振检查异常与CT 检查异常率更高(P<0.05),参照组80 例受检者中,磁共振检查异常情况与C T 检查异常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80 例受检者中,与C T 检查异常相比,磁共振检查异常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160 例受检者的磁共振与CT 诊断结果比较[n(%)]

2.2 研究组受检者的磁共振与CT 诊断结果对比

相较于CT 诊断,研究组受检者经磁共振诊断后的化脓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酵母菌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与脑囊虫疾病检出率更高(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受检者的磁共振与CT 诊断结果比较[n(%)]

续表2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脑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其是人发生心理活动、处理信息与控制行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病原体有一定的抵抗力,但一旦受到感染,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5]。相关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致病诱因为病毒、寄生虫、细菌、真菌等,具有发病快、致残率高与死亡率高等特点,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将会造成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因此,对尽早诊断是提高临床疗效和改善预后的关键[6]。

随着我国近年来医疗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磁共振与CT 检查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检验中[7]。CT 扫描检查是一种新兴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它是利用超声波、穿透光和探测器对机体进行连续、反复的断面查扫,后由计算机显示扫描部位。可清晰显示脑组织结构变化与颅脑横面解剖关系,以利于诊断机体理化病变程度。但CT 诊断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分辨率较磁共振更低,对于小于1 cm 的病变显示效果较差,且患者的颅底位置易出现伪影,区分与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类型相对困难。

磁共振作为一种无辐射、无创伤的影像学诊断方式,其是一种经原子核强磁场中重建共振形成的信号,后经图像重建处理的成像诊断技术。其通过从颅底向上扫描,对于特殊病变部位,使用平扫和增强扫描,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其对于软组织的分辨能力更高,能够在无造影剂的基础上,充分显示血管结构,区分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与脑囊虫疾病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类型。有利于准确诊断精神系统各实质器官病变情况,可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9]。在此次研究中,相较于健康体检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磁共振检查异常与CT 检查异常率更高。相较于CT 诊断,研究组受检者经磁共振诊断后的化脓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酵母菌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与脑囊虫疾病检出率更高,提示磁共振检查的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具有实用性高、操作简单、无电离辐射等优点,可及时发现和治疗,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类型的诊断鉴别。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为提高诊断正确率,得到更全面的诊断结果,可将磁共振与CT 检查结合应用,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

研究结果表示,磁共振在此次实验中的检测效果比CT 检查更佳,对于判断感染类型,早期予以治疗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可将2 种诊断方式联用,共同分析中枢神经病变情况,降低误诊与漏诊率,值得将其普及推广于临床诊断工作中。

猜你喜欢

囊虫脑膜炎受检者
细节护理在健康体检中心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及体检满意率分析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说说健康体检中的沟通技巧
椎管内大范围囊虫病1例
健康管理对纠正体检人群不良生活方式的效果评价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尼日尔脑膜炎流行已致76人死亡
邯郸市中医院脑囊虫病科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肾移植术后卡氏肺囊虫肺炎1例护理体会
人感染猪链球菌脑膜炎误诊结核性脑膜炎一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