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区不同民族高血压前期的中医体质特点
2021-02-25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及生活饮食结构等因素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原发性高血压位居疾病谱前列。高血压病与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各国均逐渐开始重视高血压病,医学界逐渐将研究高血压发病发展机制转向研究高血压的早防早治。新疆地区平均海拔较高,高血压的发病率远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且民族间高血压情况及中医体质类型存在差异。本次研究将中医专科医师的中医诊断纳入,重在探索新疆地区不同民族间的高血压前期人群的数量、一般情况的差异性,尤其是关于中医体质占比方面进行了特别的中医专科诊察,将中医体质学说应用于新疆地区高血压的防控,填补并完善此方面研究的空缺,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19年6月进行的新疆地区1 800例健康体检样本人群,所有人健康体检时均有中医专科医师对其进行中医检查。1 800例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分为汉族(n=581)及其他民族(n=1 219)两组,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
纳入标准:(1)根据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和治疗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提出的高血压前期诊断标准:未服用降压药,连续2次或2次以上不同时间检测的收缩压120~139 mmHg和(或)舒张压在80~89 mmHg;(2)年龄>50岁;(3)患者本人同意参与本项研究[1]。
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升高者;(2)半年内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者;(3)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4)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病变者;(5)失访者[1]。
1.2 方法
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医体质分型标准》的相关中医证候条目,确定中医证素,设计《新疆不同民族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医体质分型调查研究量表》。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生活习惯、既往史、体格检查、家族史、血压值、血脂生化值及中医证候条目池。调查员需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医师,熟悉掌握调查表全部内容后方可进行临床调查。调查员在问诊时准确记录患者信息,并结合单证标准进行初步辨证,再根据单证进行复合证型判断,每份问卷最后须经专家审核。数据采集:新疆地区1 800例健康体检样本人群,健康体检时均有中医专科医师实地对拟研究样本人群进行血压、血脂生化值测定并记录存档,中医专科医师对拟研究对象进行望、闻、问、切“四诊”诊察,录入中医证候量表来实施,并填写《新疆不同民族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医体质分型调查研究量表》。
1.3 观察指标
血脂:总胆固醇>5.17 mmol/L;甘油三酯>1.70 mmol/L;胆固醇脂>5.17 mmol/L;男性高密度脂蛋白>1.15 mmol/L,女性>1.55 mmol/L;任意一项值高于正常值,则为血脂偏高。BMI:>24为偏高。
中医体质调查分型:以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订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2]标准来判定,主要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9种。平和质是正常体质,其余8种皆为偏颇体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一般情况等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男女人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人数均多于女性人数。高血压前期人群年龄分布以50~70岁为主;其他民族饮酒史、血脂情况、BMI指数、高血压家族史均高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新疆地区高血压前期患者中医体质分型
在新疆地区高血压前期人群中,汉族平和质人群多于其他民族,阴虚质及痰湿质人群数量差异汉族低于其他民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体质数量顺序为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详见表2。
表1 一般情况比较(例)
表2 新疆地区高血压前期患者中医体质分型(例)
3 讨论
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与生活、饮食习惯、所处地域及遗传因素有密切关联。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昼夜温差较大,天气炎热且降水较少气候干燥[3]。大多饮食较咸、男性饮酒人数庞大,饮食以牛羊肉、乳制品居多。新疆地区民族丰富,各族人民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生活环境与习俗。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民族与饮食习惯等因素导致新疆地区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其他地区。流行病学资料所示[4],新疆属于全国高血压发病率较高的地区,新疆哈萨克族是全国高血压病5个高发民族之一。有研究表明[5],我国高血压患病人群逐年上涨,人均高血压较之前有显著增高,且高血压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男性由于抽烟喝酒等行为更为大众,因此男性高血压总体发病率高于女性。
新疆地区高血压病前期人群的主要偏颇体质以阴虚质和痰湿质为主,也是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常见体质类型[6]。其他较多体质类型为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许多高血压前期人群并非为单一体质,会同时具有2~3种体质类型。本研究通过得分情况进行主体质的选择。高血压前期人群阴虚质、湿热质体质,与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等高血压人群常见中医症状有明显相关[7-8]。体质类型的形成与民族饮食习惯有较大的关联,其他民族肉蛋奶消耗量高于汉族,清代医学家金子久言:滋嗜肥浓脾胃必多湿痰[9]。饮食结构不良,易损伤脾胃,水湿停聚,水湿从阳则化生湿热体质,从阴则形成痰湿体质[10-11]。根据本次课题研究结果,高血压前期人群年龄分布以50~70岁为主,男性患者人数多于女性患者人数;其他民族饮酒史、血脂情况、BMI指数、高血压家族史均高于汉族(P<0.05)。在新疆地区高血压前期人群中,汉族平和质人群多于其他民族,阴虚质及痰湿质人群数量差异汉族低于其他民族(P<0.05);其余体质数量顺序为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重视高血压疾病的预防和积极干预危险的偏颇体质,重视通过滋阴潜阳、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的方法纠正和改善患者的偏颇体质,可预防及减缓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12]。这正是中医思想中治未病理论的运用。
综上所述,对不同体质的高血压前期人群运用不同的干预措施,调整高血压前期患者体质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方面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