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浆置换术治疗不同严重度乙肝相关性肝衰竭的对比研究

2021-02-25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置换术血浆年龄

肝衰竭是多因素导致的严重性肝损害,会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严重障碍。我国肝衰竭发生原因主要是乙型肝炎[1]。如未及时有效治疗,有着较高死亡率,且预后差,临床主要采取内科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及肝移植等治疗。内科治疗无特效药物,疗效不甚理想。肝移植是当前惟一有效方法,但供体肝脏少、费用高及技术难度大等,临床上受到很大制约;在此情况下,人工肝支持系统应运而生,已成为肝衰竭重要治疗方法,现阶段血浆置换是临床最常用的人工肝治疗模式[2-3]。但对于乙肝相关性肝衰竭(HBV-liver failure,HBV-LF)是否采用血浆置换术以取得良好效果,尚未有具体证据。基于此,本文对125例HBV-LF患者的血浆置换术效果进行研究,剖析不同严重度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20年3月接治的125例HBV-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症状、实验室等检查确诊,符合《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相关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1)确诊为HBV-LF;(2)年龄>18岁;(3)符合血浆置换术指征;(4)对治疗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原因致肝衰竭;(2)合并AIDS、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3)入院前已行血浆置换术;(4)除恩替卡韦外应用抗病毒药物者。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依照iMELD评分分成四组。其中,Ⅰ组(iMELD<35分):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38~62岁,平均(43.5±4.7)岁;肝衰竭分期:急性期1例,慢加急性早期12例,慢加急性中期5例,慢性期13例。Ⅱ组(35分≤iMELD<45分):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7~54岁,平均(42.7±4.1)岁;分期:慢加急性早期14例,慢加急性中期8例,慢加急性晚期3例,慢性期5例。Ⅲ组(45分≤iMELD<55分):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40~55岁,平均(41.5±4.5)岁;分期:急性期3例,慢加急性早期9例,慢加急性中期16例,慢加急性晚期6例。Ⅳ组(iMELD≥55分):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3~61岁,平均(43.6±4.3)岁;分期:急性期5例,慢加急性早期10例,慢加急性中期10例,慢加急性晚期5例。四组性别、年龄、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抗病毒、护肝、退黄、营养支持、并发症预防等。在此基础上,行血浆置换术,具体操作:采取股静脉穿刺置管,创建体外循环通路,留置抗感染临时单针双腔导管,应用健帆DX-10血液净化机,贝朗血浆分离器,有效膜面积为0.5 m2,透析型人工肾一次性使用血液回路导管。在置换前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10 mg。单次时间2~2.5 h,血流量控制在100~120 mL/min,置换血浆2 500~3 000 mL。依照患者病情置换1~4次。根据患者情况应用无肝素或肝素加鱼精蛋白。

表1 四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四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s)

注:Ⅰ组治疗前后比较,t分别为8.033、5.551、7.065、7.132、4.034、5.336,*P分别为0.001、0.000、0.012、0.020、0.031、0.000;Ⅱ组治疗前后比较,t分别为4.015、6.251、7.115、7.852、6.024、5.116,*P分别为0.000、0.001、0.010、0.000、0.021、0.001;Ⅲ组治疗前后比较,t分别为5.129、5.322、6.965、7.002、4.130、6.326,*P分别为0.000、0.001、0.001、0.014、0.028、0.010;Ⅳ组治疗前后比较,t为6.836,*P为0.001。与Ⅱ组比较,t分别为6.120、5.303、6.722、7.832、5.361、6.220,#P分别为0.001、0.001、0.000、0.010、0.022、0.010;与Ⅲ组比较,t分别为6.005、5.323、6.552、8.002、6.162、6.022,#P分别为0.000、0.001、0.000、0.000、0.012、0.001;与Ⅳ组比较,t分别为6.238、5.523、6.122、6.232、7.032、8.021,#P分别为0.001、0.000、0.000、0.001、0.010、0.001

images/BZ_47_213_372_2303_419.pngⅠ组(n=31)治疗前 296.14±50.10 60.25±10.25 32.51±4.60 263.90±71.82 285.13±80.20 138.70±2.62 32.06±9.17 1.88±0.52治疗后 182.05±34.17*# 64.08±12.26 35.03±3.25*#25.10±6.11*# 66.12±10.25*# 139.18±3.11 57.14±14.05*#1.42±0.48*#Ⅱ组(n=30)治疗前 364.25±85.16 67.84±11.35 30.74±4.53 403.26±94.86 353.18±84.26 138.05±2.71 30.11±8.56 2.31±0.43治疗后 290.45±60.18*81.16±13.30*31.08±3.72 49.15±8.16* 92.18±10.30* 139.31±3.28 46.05±10.35*1.82±0.59*Ⅲ组(n=34)治疗前 455.25±91.18 103.18±14.29 30.52±4.73 295.78±78.85 265.15±83.20 136.30±5.38 26.16±8.90 2.73±0.33治疗后 365.15±60.22*108.05±12.26 31.08±4.17 92.16±8.18* 102.15±15.71* 135.56±5.19 37.54±10.19* 2.38±0.41Ⅳ组(n=30)治疗前 481.10±95.15 215.11±30.25 27.22±4.75 345.92±77.33 356.10±82.21 131.72±3.72 29.16±7.18 3.16±0.44治疗后 435.22±90.16 230.11±35.76 28.11±3.26 171.15±26.18* 241.18±19.25 132.18±3.55 31.19±7.75 2.91±0.52

1.3 观察指标

(1)生化指标:在治疗前、后24 h测定血生化指标,包括血清总胆红素(totalserum bilirubin,TBil)、肌酐(creatinine,Cr)、白蛋白(albumin,ALB)、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钠(Na+)、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及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2)疗效:依照肝衰竭疗效标准评价[5]。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好转,肝功能指标显著变化,且稳定在2周以上,无波动,视为有效;临床症状显著无变化,肝功能指标变化不显著,甚至加重,及自动出院、死亡。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20.0软件包统计学分析,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治疗有效率对比

通过治疗后,Ⅰ组有效29例(93.55%),Ⅱ组有效24例(80.00%),Ⅲ组有效21例(61.76%),Ⅳ组有效10例(33.33%);相比I组最高,其次是Ⅱ组,再次是Ⅲ组,Ⅳ组最低(χ2为5.667,P<0.05)。

2.2 四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对比

通过测定四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水平均有改善,I组治疗后TBiL、ALT、AST、INR最低,其次Ⅱ组,再次是Ⅲ组,最高是Ⅳ组;治疗后ALB、PTA水平由高到底分别是Ⅰ组、Ⅱ组、Ⅲ组、Ⅳ组(P<0.05),Cr、Na+各组治疗前后基本一致(P>0.05),如表1。

3 讨论

肝衰竭发生机制异常复杂,除原发性损伤对肝脏的损害外,有研究[6]认为发病中激活炎性细胞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对肝脏造成再损伤。血浆置换是一种相对成熟人工肝治疗模式,能有效清除肝衰竭患者机体内的代谢毒素,清除蛋白结合毒素、免疫复合物等物质,并能补充凝血因子等,为肝细胞再生、修复提供内环境[7-8]。但该法能否延长肝衰竭患者生存期、降低死亡率临床上尚存争议,主要是因肝衰竭不同严重度的效果有所差异[9]。

当前,国内临床对肝衰竭严重程度多采用早、中、晚分期标准[10]。该分期受临床经验、主观影响较大,本研究应用iMELD评分进行严重程度分级,并以此探究血浆置换的临床效果。从本研究结果看,Ⅰ组有效率达93.55%,Ⅱ组为80.00%,Ⅲ组的61.76%,Ⅳ组的33.33%,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不同严重度肝衰竭的血浆置换效果有所差异,病情越轻,效果越好。血浆置换实际就是通过血浆分离器,将患者血液中的致病物质(包括胆红素、胆汁酸、蛋白质降解产物、乳酸、氧化应激因子等)的清除,把同等数量新鲜冰冻血浆、平衡液等输回至体内,因肝细胞有着强大再生力,血浆置换就如为其暂时提供适宜恢复环境,有助于肝细胞再生,使肝功能转好[11-13]。从本研究结果看,iMELD<35分患者治疗后TBil、ALB、ALT、AST、PTA、INR均显著改善,随iMELD评分增高,iMELD>55分患者仅可改善ALT。由此看出,血浆置换对iMELD评分低患者生化指标改善更显著。

综上而言,血浆置换术治疗HBV-LF整体效果较好,但病情严重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疗效,因而要尽早对患者进行治疗,以确保疗效。

猜你喜欢

置换术血浆年龄
变小的年龄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TOO YOUNG TO LOCK UP?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年龄歧视
反肩置换术
算年龄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