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失败病例分析*

2021-02-25刘承玄任德伟

重庆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内瘘导丝管腔

刘 可,袁 媛△,刘承玄,任德伟

(重庆市中医院:1.超声科;2.肾病科 400021)

近年来,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治疗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其操作方便简单、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1-4]。但在临床上,由于手术操作上的差异,部分患者经过手术后仍不能进行有效的血液透析,须通过二次PTA或动静脉内瘘再造术解决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手术失败病例的原因,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提高PTA的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本院肾内科透析治疗的35例AVF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3~86岁,平均(63.39±14.66岁);内瘘时间1个月至5年,失去功能时间1 d至3个月;合并糖尿病7例,合并高血压14例,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9例,均具有1处或多处狭窄或闭塞。

1.2 方法

1.2.1仪器与材料

采用日立HI VISION Preirus和Philips EPIQ5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选用5~18 Hz的高频线阵探头;18G穿刺针,根据血管狭窄处内径、长度选择合适粗细及长度的球囊导管,与球囊导管相匹配的导管鞘,超滑导丝和一次性使用球囊扩充压力泵。

1.2.2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常规消毒、铺巾,选择距狭窄处2 cm以上的内瘘血管作为穿刺点,局部麻醉后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入导丝,沿导丝置入导管鞘,推注低分子肝素;拔出导丝,放入超滑导丝,在超声引导下将超滑导丝送至狭窄处远端,沿导丝置入球囊导管,推送到狭窄部并完全覆盖狭窄段;连接压力泵,缓慢增加压力使球囊逐渐扩张,可见狭窄处血管随球囊扩张呈无回声,狭窄部位压迹消失(图1),维持30 s后减压至球囊回缩,重复2~3次;观察狭窄处内径,测量肱动脉血流量,评估手术效果;扩张满意后结束手术,以合适力度加压包扎。

A:狭窄处使球囊产生压迹;B:球囊持续扩张使压迹消失;箭头:压迹。

1.2.3评价指标

技术成功标准:治疗后原狭窄处血管与其旁正常血管相比,残余狭窄低于30%。临床成功标准:治疗后可至少以250 mL/min的血流量顺利完成1次以上血液透析[5-6]。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35例患者中端-端吻合7例,端侧吻合28例;单处狭窄或闭塞19例,两处及以上狭窄16例。按照本研究所采用的手术成功标准,成功病例31例,成功率88.5%。PTA治疗前狭窄处血管内径为(1.102±0.424)mm,肱动脉流量为(224.0±131.9)mL/min;治疗后血管内径为(2.943±0.760)mm,肱动脉流量为(623.4±176.9)mL/min,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败病例4例,失败率为11.4%,其中1例为狭窄处管壁簇状钙化,残余管腔连续多发过度狭窄(图2);1例为手术时间较长,桡动脉血栓形成;1例为引流静脉瘤样扩张段内血栓残留;1例为吻合口及引流静脉血栓形成伴静脉扭曲成角,导丝无法通过。本组患者中目前尚未出现血管破裂,内膜撕裂等严重并发症。此外,1例患者包扎后出现穿刺点明显出血,于皮下缝扎后止血;5例患者术后穿刺点周围出现少许血肿,加压包扎后1~2 d均自行吸收。

A:二维超声显示管壁簇状钙化;B: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彩色血流通过狭窄管腔。

3 讨 论

AVF是目前公认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最重要的血管通路[7]。但内瘘建立后,由于引流静脉动脉化及反复的穿刺和压迫,导致血管壁内膜、肌纤维细胞增生,纤维蛋白附着沉积,最终引起内瘘狭窄[8-9],或形成血栓导致内瘘闭塞。因此,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提高内瘘开通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最有效措施[10]。

对于AVF患者血管通路的监测,超声具有简便快捷、实时动态的优势[11-12]。术前超声可对透析通路做全面、详细的评估,不仅可以准确判断有无狭窄,狭窄的程度、多少及狭窄部位,还可测量肱动脉的自然流量;术中可以实时监测导丝、球囊导管的行进位置、球囊扩张过程及血管内径的变化,及时评估治疗效果;术后还可以对AVF患者是否再狭窄进行追踪随访。

超声引导下PTA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血管的损伤,术后恢复时间短,已成为治疗AVF狭窄的主要方法[13]。本组患者中,成功病例31例,技术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均为88.5%。但由于手术操作上的差异,部分患者经过手术后仍不能进行有效的血液透析,须通过二次PTA或动静脉内瘘再造术解决问题。本组患者中,失败病例4例,失败率为11.4%。其中1例为狭窄处前后壁簇状钙化,残余管腔连续多发过度狭窄,导丝进入部分狭窄管腔后仍无法完全通过,未能使用球囊进行扩张,拟择期行动静脉内瘘再造术;1例患者为吻合口狭窄,因静脉瓣影响,导丝通过不顺利,致使手术时间延长,术后瘘口上游桡动脉血栓形成,累及前臂中段,遂于外院行导管取栓术;1例为吻合口血栓形成导致该处管腔不全性闭塞,因吻合口静脉端膨大,球囊无法完全贴合该处管壁,致部分血栓残留,导管内及时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但效果不佳,肱动脉血流量仍未能达到有效流量;1例为吻合口及引流静脉血栓形成,引流静脉扭曲成角,导丝难以通过而失败。此外,1例患者包扎后出现穿刺点明显出血,于皮下缝扎后止血;5例患者术后穿刺点周围出现少许血肿,加压包扎后1~2 d均能自行吸收。由于病例数较少,本组患者尚未出现血管破裂,内膜撕裂等严重并发症。

通过对失败病例的分析,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因素总结如下:(1)血管壁簇状钙化。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透析患者,管壁增厚,易形成较多钙化斑块致管腔狭窄,严重者前后壁形成簇状钙化致残余管腔呈虫蚀状,极度不规则,导丝难以完全通过。且超声波通过斑块时声衰减明显,斑块后方结构显示不清,影响治疗的时间和效果[14]。(2)静脉瓣增厚、僵硬、冗长。静脉瓣增厚、僵硬致瓣口开放面积小,直接影响导丝的顺利通过,延长手术时间。可根据情况选择从狭窄远心端穿刺进入,避免过度受静脉瓣的影响,提高超滑导丝和球囊导管通过狭窄段的能力。(3)引流静脉瘤样扩张。瘤样扩张处静脉管腔膨大,血流速度较缓,易导致血栓形成;球囊在扩张过程中不能完全贴合管壁,致使部分血栓不能被碾碎,残留于管腔中,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术后可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且引流静脉瘤样扩张患者皮肤表面凹凸不平,超声探头难以与皮肤完全贴合从而影响图像质量,延长手术时间。(4)新鲜血栓形成。在手术过程中,球囊扩张会暂时阻断管腔内血液流动,部分患者出现血流瘀滞,甚至血栓形成,因此,单次球囊扩张时间不宜太长;超声在引导过程中,应不定时监测内瘘血管通畅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尤其是在结束手术前。(5)血管扭曲成角。长时间的血液透析,静脉壁长期处于不同程度的损伤-修复-再损伤的循环状态[15],导致引流静脉走行迂曲,严重者扭曲成角,导丝转角难度大,不易通过。

此外,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导丝滑脱,特别是部分患者狭窄段本就迂曲,导丝通过难度大,导丝通过后滑脱,反复操作,不仅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而且对血管内膜再次创伤,易引起血管破裂,内膜撕裂等并发症。虽本组患者球囊扩张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弹性回缩,但术后均能达到有效透析流量。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PTA效果显著,管壁簇状钙化、静脉瓣增厚僵硬、血管扭曲成角、引流静脉瘤样扩张、新鲜血栓形成、导丝滑脱等是手术失败的因素;总结失败经验,术前对透析通路作详细的超声评估,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术中注意正确的操作手法,以进一步提高PTA的成功率。

猜你喜欢

内瘘导丝管腔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腔器械手工清洗方法的实践探索
高频超声监测自体动脉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的价值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超声引导动静脉内瘘经皮血管成形术(二)
——导丝概述及导丝通过病变技巧
管腔器械清洗效果不同检测方式的比较
两种治疗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镇痛效果比较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导丝定位在乳腺隐匿性病灶切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