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导游日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1-02-25胡鑫石屹
胡 鑫 石 屹
一、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渗透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扩大文化话语权也成为了当前我国重大的社会文化课题,对文化自信的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文化自信也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要想培养民族的文化自信,树立支撑文化自信的价值观,尤其是高等教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外语类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文化交流最为频繁、受外国文化影响最为深入广泛的专业,更是必须积极响应这一时代主题与国家战略,在课程教学上,开展文化自信相关研究和实践,培养当代大学生语言与文化的批判性思考意识及能力,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开拓以自身文化自信为基石的国际视野。
因此,基于此出发点,笔者在日语专业的导游日语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思考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地方文化有效融入导游日语教学,构建以文化自信为基石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本质及研究现状
云杉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1]。
刘林涛在先行研究基础之上,将文化自信定义如下: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身处其中的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的文化认知、批判、反思、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具有主体性、指向性、象征性、包容性的本质特征。具体表现为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情感依托,以及在与外来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中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与信赖[2]。
由此可见,目前对于文化自信的相关理论研究已非常充分,其本质、特性、内涵、实现路径等均已有相关成果。从文化自信视角出发的教育教学改革相关实践研究也涵盖了小学、中学及高等教育等各教育阶段及各学科、各专业的教育领域。其中,思政类课程、学工活动、学生思想德育等方面的讨论与研究比重较大,高校外语类专业中的实践研究较为缺乏,且集中于英语语种;如:张雁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进行了改革实践,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各类小语种、尤其是日语专业中的实践研究尚显不足。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检索平台,以“文化自信”和“教学”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搜索,共有7686条结果;以“文化自信”和“外语教学”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搜索,结果减少至146条;将“外语教学”缩小至“日语教学”后,结果仅为23条;其中,暂无以“导游日语”为实践课程的研究。此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中以地方文化为切入点的研究也较为缺少。因此,笔者以地方文化融入导游日语课程为目的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三、文化自信课题下传统导游日语课程的不足
在当前倡导文化自信价值观培养树立的背景下,高校导游日语课程仍存在不足之处。导游日语设置在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属专业方向类课程。根据2018年新版《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高年级方向类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日语+专业”的能力为目标。此外,旅游这一专业方向设置,社会发展决定了其培养目标离不开对中日文化的认知要求。作为日语专业旅游方向的方向类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导游日语课程中强调中日社会文化、旅游文化以及地方文化的铺垫与浸透是必然且必需的。
然而,目前的导游日语课程教学或多或少都还未能达成这一目标。以桂林旅游学院为例,导游日语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学内容,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课程内容设置在文化认知部分存在滞后性,缺乏针对性。传统的课程内容框架主要分为导游理论部分与场景实践部分,其中实践部分分为9个场景主题,每个场景以模拟导游的会话构成,即课程的内容重点为导游实景会话;理论部分分为导游基本与应变能力、国内主要观光地的说明、中国风土人情、日本风土人情四个部分。可见传统型导游日语实践教学内容较为滞后,与个性化旅游时代的社会需求脱节;在理论教学上,缺乏针对性的地方文化的认知培养。(2)课程教学方法以传统型教学法为主,缺乏临场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重视度偏低。原有的导游日语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教师主导的传统教学法,主要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为主,辅以课堂分角色导游模拟活动,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这种教学模式脱离行业现状,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对旅游行业、旅游文化、中日文化、地方文化没有实感,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对课程不够重视,进而造成学生对行业认知不深入、专业能力不充实、职业规划不清晰、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程度较缺乏的后果。
四、文化自信视域下导游日语教学改革的实践
基于前文所述,笔者在桂林旅游学院日语专业的导游日语课程进行了初步改革尝试,从文化自信视角出发,构建了融入地方文化的导游日语教学新模式。
(一)思维定位转变: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首先,教师自身的思维认知及课程教学指导定位需要转变。一直以来,教师在构建导游日语课程框架时大部分是以学习者作为导游如何更好地接待外来游客这一出发点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设计。因此,在实践活动中比较偏向于引导学生对于日本社会文化的学习与认知,而忽视学生对于本国、尤其是地方社会文化的认知培养。文化自信视域下,教师应首先加强自身对于中国文化、地方文化、中国旅游资源、地方旅游资源的熟知度,同时具备文化对比、交流的国际视野,从“引进来”这一认知定位转变为运用日语语言知识弘扬本国文化、地方文化,助力本国文化“走出去”这一认知定位上来。
(二)课程目标转变:弘扬地方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其次,在课程目标方面,以往的课程目标主要从导游知识、日语能力方面进行设立。在当前文化自信课题下,除相关导游理论知识、日语语用能力的培养之外,还需增加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文化素养目标部分。同时,笔者还结合了当前全域旅游、个性化旅游的时代特点,以及后疫情时代的社会现状,进行了课程目标增设。具体为:(1)知识目标增设:熟知全域旅游的概念,能够独立思考全域旅游、后疫情时代、乡村振兴等时代背景与旅游业、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思考后旅游时代背景下导游的新内涵与新方向;对代表性的桂林地方文化具备基本认知。(2)能力目标增设:能够运用所学日语语言知识表述代表性中国文化、桂林地方文化的表征与内涵。(3)素质目标增设:培养学生对中日文化尤其是桂林地方文化的理解,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转变:桂林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课程内容
基于上述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也做出了如下调整:
如表1所示,课程内容分为理论及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包含了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业与导游基础理论、地域共生视野下旅游业与导游业务的新要求与新内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桂林旅游业、山水景观中的桂林与桂林文化;实践部分包含了桂林文化各元素的导游实践、旅游个性化背景下的旅游策划实践、乡村旅游定位下的民宿见学等项目。
表1 文化自信视域下导游日语课程内容
在桂林与桂林文化的理论知识章节与实践章节中,笔者根据桂林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进行了内容选择,抽选了桂林喀斯特地貌、桂林米粉、油茶、桂海碑林等桂林地方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对其历史起源、发展及人文内涵的认知与了解。(如表2所示)
表2 桂林地方文化理论及实践篇设计
(四)实施方法转变:“用日语讲好桂林故事”
再者,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上,秉承“用日语讲好桂林故事”这一原则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课程内容的第四章与第五章各小节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对应。教学实施上并非按照章节进度从先而后进行,而是将理论与实践互相对应,同时开展。课堂上教师提出思考点与方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收集资料,加深对相关桂林文化元素的认知,同时通过小组活动的实践,具备使用日语传播桂林地方文化的能力。(表2所示)
此外,实践活动主要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有助于锻炼学生交际能力与思辨能力;并且在前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巩固的基础之上,开展现场教学,带领学生实地感受当下乡村旅游民宿的经营现状与活动设计,感受其中的当地文化内涵及体现,引导学生思考全域旅游时代下旅游的新形式,思考旅游与文化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文化认知、增强其文化自信。
(五)课程评价转变:提升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认同
在课程评价环节,除原有的导游知识与日语语言能力的考核之外,还增设了考核学习者文化自信的评价基准。张雁认为,文化自信是认知,更是态度[3]。因此,文化自信这一评价基准,主要以评价学生课程前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变化;即从学习者是否具备多元文化意识,是否具有对地方文化的深度认知与价值认同,是否具有作为本土文化发扬传播者的主体意识与态度等维度要素进行考核评价。
五、结语
文化自信将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长久课题,高校外语类专业教育与课程教学归根到底一定是文化的教育与感知。作为日语专业旅游方向类核心课程的导游日语课程,更是需要突显对日语专业学习者文化自信培养目标与要求的主要课程之一,应当以培育能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地方文化、具备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的新一代为目标与担当。当然,本实践研究尚处初步探索阶段,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需通过后续改革进行补充调整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