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高中语文教学
2021-02-25陶奕熹
陶奕熹
一些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想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生怕漏掉了重要的知识点,执着地认为“只要我认真讲了,学生就一定能掌握”。但现实是教师以自己为主体,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简而言之,就是要学会“放手”。下面,笔者就举例谈谈。
一、有取有舍,调整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比较多,涉猎面也比较广。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不会取舍,非要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讲一遍,这明显是不切实际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样做时间根本不够用,学生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学会取舍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他们的学习情况来选择或调整教学的内容,做到有取有舍。
例如,教师在讲解清代袁枚的诗歌《马嵬》时就要有所取舍,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马嵬》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将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民间百姓的悲惨遭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的深切同情。在语文课上,有的教师想要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选择补充讲解《石壕吏》和《长恨歌》,因为这两首作品与《马嵬》的最后一句“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联系得很紧密。此时,就需要有所取舍了。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引导学生学习这么多的作品。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学生的情况:他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过《石壕吏》了;《长恨歌》是他们未学过的,且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就可以将袁枚的《马嵬》和白居易的《长恨歌》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学习,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
又如,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怀古类的古诗词,包括杜甫的《咏怀古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这些怀古类的作品往往有一些相似点,如都是见古迹、思故人、抒己志,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所取舍,可以详细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让学生自行去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师生的压力,而且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留出时间,将课堂还给学生
时隔多年,我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做学生时的感受:一节课的活动太多,内容太满,通常会让人感到喘不过气来。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留出一部分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
例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了林黛玉的“行踪”,了解了贾府的布局,熟悉了文中的人物形象后,就可以留出一些时间,让他们自行去探究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把课堂还给他们。有的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认为林黛玉非常小心谨慎,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賈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坐在了挨着炕的椅子上。在贾母的房中吃饭时,也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入座。有的学生比较细心,勾画出了文中能体现人物特征的句子,如“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传说,比干有“七窍玲珑心”,因此此人十分聪明。“心较比干多一窍”是说林黛玉比比干还要聪明。西子是春秋末期越国有名的美女。西施天生丽质,是美的代名词。她有心口痛的病,时常皱着眉头,显得柔弱又娇美。“病如西子胜三分”既暗示林黛玉也有心悸的毛病,又赞美其比西施还要漂亮。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不仅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而且能加深他们对文本的印象,可谓一举两得。
课堂终究是学生的。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适时“放手”,才能真正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培养出会思考、会学习的学生。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新区舟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