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统工艺传承人创作的文化心理分析

2021-02-25王申

客联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传承人创作

王申

摘 要: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具有美感的事物,都是某种文化的象征。文章论述了民间手工艺的民俗特性,并对其审美心理结构、创造心态、原始创新等方面进行了透彻分析,认为它们是民间情状与民生哲学的一种艺术关照和显象,是民众生活的延伸与精神补偿。

关键词:传承人;创作;文化心理

人类居住在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文化形态也不尽相同。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观念。历史上,人们在各个地区所创制的各类艺术形式,不存在先进或落后之分,而是文化理念和审美观念的差别。因此,对非遗传统工艺的研究,必须从其文化理念、形成原因入手,进而认识其文化意蕴与精神功能。

一、非遗传统工艺的地域文化特征

传统的非遗技艺,指的是以农业为主体的文化--农耕文化.它涵盖了农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饱含着生命的热爱和美好的理想,具有浓厚的民俗性、地域性和群众性。分布于广大农村地区的众多民间美术,大多是以农村的民俗文化为基础,以吉祥寓意、意象造型、隐喻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的所有艺术特色,与其它文化艺术的区别之处,皆因其具有民间性。鲁迅把民间艺术称为“劳动的艺术”。民间工艺不仅影响着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形成了民族的特色与气质。民间工艺是受民俗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它是指劳动群众出于生活需要,以美化生活环境,丰富节日活动,丰富生活习惯,以祈求吉祥、幸福、家族兴旺为主题,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它的特点是有民族传统,有浓厚的乡土色彩,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艺术风格质朴、纯真、强烈、绚丽、变化奇妙。它不是僵化的,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充满活力的艺术。

非遗传统工艺是由农民自己创作、生产、欣赏和使用的一种造型艺术,它的创作动机并非纯粹的审美,而是出于对现实生活的实际需求。因此,传统的非遗技艺,其内容、形式,大都与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相关,与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密不可分。有些是精神上的需求,有些则是实用上的。前者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如年画、剪纸、泥娃娃、布老虎等,以祈求吉祥、驱鬼避邪、传达某种民间习俗,满足人们的愿望;后者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如染织、编结、刺绣等生活必需品。但在实际生活用品中,更多地运用了各种各样的图案,以表达人们对精神的向往。同时,其形制与工艺又具有一定的文化与美学属性,并反映出地域文化特色。因而,民间手工艺往往与民间生活、民间文化紧密结合,是地方风俗的一种文化反映。民间手工艺是一种增强民间氛围的手段,其实质上是按照民间题材的精神导向来实现的。由于其艺术形态,把那些需要口头表达、内心体验、思想理解的内在意图,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质感化,使之夸张、生动、感人。在民间工艺的范畴里,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原来的欢快,通过民间美术形象、直观的表现,变得更为欢快。比如元宵节的灯会,花灯、狮子、彩灯,为龙腾狮舞、彩灯交相辉映的节庆增添了不少色彩。

二、非遗传统工艺的独特审美心理结构

我们看到的非遗传统技艺,永远都是热闹非凡、红红火火的景象。他们的乐观、诙谐、善良、美好,就像春风、甘露,使人充满了活力和慰藉,使人心旷神怡。与那些老弱妇孺、清冷凄凉的文人画比起来,地方民间艺术更像是一位强大的生命保护神。它的历史故事,隐喻的人生哲学,以及对理想的追求,都充满了机智和睿智。这些特点,是对民俗情态、民生哲学的一种艺术关怀与表现,本质上是民众的生活所致,是民众生活的延续与精神的补偿。在民间艺人的心灵世界中,通过艺术创作的愉悦与审美,可以让他们从人生的忧患中得到解脱,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平衡。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仍然处在卑微的状态,唯有在艺术领域,在他们自己的艺术领域,思想才能飞扬、升华,成为人类的感情才得以完善。

在过去的历史上,农民是一个无权无势、经济孱弱的底层阶级,他们的生活困苦、甚至是悲惨。当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都无法改善的情况下,他们自然而然地将精力放在了民间工艺上。因此,他们把自己置于艺术之中,用一种与自己的生命相反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欲望。将此追求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成为对生命的肯定和美化。所以,地方民间艺人的创作心态和创造力,都是在艰苦的生存环境和精神压力中磨练和展现的。这是一种令人钦佩的坚韧意志和对美丽的追求。在社会地位不平等的情况下,民间艺人特别是女艺人,只有在民间艺术中才能发挥出惊人的艺术创造力。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封闭的经济和文化,阻挡不了他们的想象力,他们承担着民间节庆、祭祀活动中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创作。长年累月的艺术实践造就了其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

三、非遗传统工艺传承人的原始创造过程

民间艺人没有机会去学校上学,但他们自幼就在民间文化的氛围里,受到神话、历史故事的熏陶。许多民间艺术家都是口头文学家,他们能说很多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为民间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同时也启发和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所以,民间剪纸中的神话人物、历史人物、戏曲人物层出不穷。作为艺术创作的基础,本地的民间艺人,从他们的前辈开始,就一直在记忆和搜集他们的传统风格,许多女人剪的窗户和鞋子,都是对以前的窗花图案或绣花图案进行改良和处理。民俗艺术的民俗特征,使题材、寓意、形式成为一种程式化的表现形式,促使有才华的民间艺人不断增强其求异的思考能力。这种民间艺术与单纯追求同一的作家是不一样的,后者更多的是模仿别人的风格,缺乏创造性。如他们所创作的布老虎、不倒娃娃、戏曲人物等,都可以与以往的形式有所区别。他们并不寻求重现生命,他们凭藉自己的经验与直觉敏锐地发现、选择可以创造的影像。这些意象不再是原始的,正如心理学所说,在视觉的感觉中,对事物的整体的取舍和把握,印在脑海里的影像,或者按照现有的影像,都不能用肉眼看到的影像。没有一種是来自于生活,而是通过一种直观的感觉被程式化,或者被称为“心象”。程式化,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民间手工艺创作中的心理活动,根据心灵的某些趋向,将外在的自然形象进行精简和改变,但又能保持其形式的特性。因此,民俗艺术总是整体、生动、变形,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象征意义。

民间手工艺创作缺乏科学化的理性观念,缺乏逻辑思维,更多地处在原始创作的过程中。很多民间艺术家在拿着剪刀和纸张的时候,都不知道该剪些什么,该如何剪,但在剪的过程中,这些画面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他们称此为“随心剪”,也就是“心象”在不知不觉中浮现。就像是画家的“笔笔相生”,她们是“剪剪相生”。还有在绣花的时候,也只是做一个大的样板,而最终的色彩效果,形象的变化是在绣、布线、改变图案形象的同时进行的。当然,民俗伦理的继发性观念始终是支配她们创造的心理定势,比如聊城民间艺人流传的口诀:“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这是一种创作规范,但是在创作的时候,却又进入了潜意识的原始阶段。这些民间艺术家的成长之路非常简朴自然,他们在自己的家乡孕育出了民族艺术的天赋。所以,对民间艺术家创作的创造性进行研究,回归到艺术的本源,并认识和关注艺术创作的原始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海霞.民间工艺美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杨学芹、安琪著.民间美术概论 [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

[3]王海霞.透视: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传承人创作
创作谈:没有一个沉默者是真的沉默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数字化保护视野下徽州民歌传承人的传承方式研究
阜蒙县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护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
赣西武宁“打鼓歌”传承人传习基本现状与人才培养对策思考
浅论“非遗”技艺传承中的现场培训
藤县牛歌戏的传承及生存状况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