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松:“为了84个鲜红的手印,我惟有全力以赴”
2021-02-25赵汉琪
赵汉琪
山连着山,看不到边。云贵高原深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山峦叠嶂,是贵州省铜仁市山地面积最大地区之一。位于印江县西北角的韩家村距縣城38公里,地处偏远、土地贫瘠,是脱贫攻坚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大山无言,脱贫有声。2016年,韩家村实现整村脱贫,荣获“全省文明村”称号,2017年获评“全省卫生村”,2018年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省级基层民主法治示范村,2020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如何变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提到韩家村,李海松是个绕不开的名字。这个韩家村土生土长的土家族汉子,因为乡愁回到故土,因为乡情担起重任。从村会计到村支书,再到驻村第一书记、村集体经济领创人、铜仁市先进党务工作者,他一路坚守、求索,带领贴上贫困标签的小村寨发生蝶变。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出成绩”
在李海松记忆中,韩家村曾是贫穷的代名词。没有路、没有水、没有耕地、没有像样的房子,到处脏乱差。2011年以前,韩家村是沙子坡镇的落后村,土地破碎、资源匮乏,村子“挂”在半山腰,基础设施薄弱,邻里之间关系不和谐。
在本就贫困的韩家村,李海松家又是数一数二的困难户。李海松父母都是孤儿,拉扯李家三兄弟长大。身为大哥的李海松为供上初三和小学的两个弟弟读书,早早担起家庭重担。1997年,17岁的他背起行囊去广东汕头打拼,后又辗转到深圳。“都是经济特区嘛,机会多一些,就跑过去打工。”
初到汕头,李海松只能在工地打工,什么苦活累活都干。后来,他又找了一份印刷厂的工作,不用风吹日晒,还能学点技术,收入也更多了。挣的大多数钱,都汇给家里,给弟弟交学费、补贴家用。
这一离家就是十年。攒下些积蓄后,李海松决定回到日夜牵挂的韩家村。2009年,他买了辆货车,在周边村镇跑运输,帮助农民拉肥料、建筑材料等等。附近有车的人很少,李海松的生意很好。
令他犯愁的是村里的路,“用个‘烂’字也无法形容”。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随时都有翻车危险。李海松回忆起离危险最近的一幕:一次,他在给邻村乡亲运盖房的砖砂,山腰一个斜坡处,车子突然打滑,失去控制,直朝着山下翻过去。跟着车翻了一圈后,千钧一发间,李海松瞅准机会跳了出来,眼看着车翻下百米高的山崖。
“哈哈哈,那次挺悬的嘞,万幸人没事。”再次回忆这令人心惊胆战的一幕,李海松笑道,“早就见怪不怪了,我们这里每条路都是这样,打滑翻车是很平常的事情”。
2008年,李海松的二弟李海峰从铜仁市农校毕业,回到韩家村当选村主任。2011年,李海峰考入刀坝镇政府党建办,要到镇上去工作。本是喜事临门,但弟弟的一席话让李海松陷入沉思。“村里干部年纪偏大,我走后,村班子一下少了一个人,能帮乡亲们干事的人少了。大哥你到大城市见过世面,你要是能回来接替我为乡亲们服务,肯定比我干得好。”
深思熟虑后,李海松接受了二弟的提议。“我虽然自己过上了好日子,但不能不管乡亲父老。”他平时跟村民关系好,村干部和村民推荐他代理村会计,进村委会班子。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出成绩。”上班第一天,李海松在工作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自勉。但怎么干?先干什么?还得做长远规划。他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让村子发展、进步。当时韩家村的一穷二白从村委会就可见一斑,没有一个像样的办公环境,唯一和现代化沾边的,就是一台县里安装的远程教育设备,偶尔播放一些农业养殖节目。
“见过世面”的李海松心里清楚,想发展,就必须出去开阔视野。为拓展村两委发展思路,李海松决定带大伙到外面长见识。他与村支书、村主任一起,挑选了村里几名党员和几个小有成绩、期盼为村子做实事的村民,去周边小康村、示范村参观取经。村里没有这方面经费,他就自掏腰包管吃住;没有车,他就开着自家新买的小轿车载着大家,自担油费。几年下来,自己垫付了5万多元。
村干部没赚钱反倒贴钱,这在当时村民眼中不可思议,家人也颇有微词,但李海松觉得值,村庄治理、产业发展,慢慢有了雏形。“我们当时想着要先做先行,先做出个样子让镇里、县里看看,领导要是觉得我们能行,再帮我们详细规划,解决具体困难。”
既出钱又出力,也看不到前景,李海松担了不小的风险,但他深知,“像我们这样的村,自己不主动想、主动干,不吸引外界目光,别人更难以关注你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在群众大会上,他向村民许下承诺:“甩开膀子,干出样子,奋力改变落后面貌,切实打造韩家村知名度,让全县人民提到沙子坡镇就想到韩家村,来到沙子坡镇就会去韩家村,到了韩家村就会喜欢韩家村,离开韩家村仍然时常关注、支持韩家村。”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
村会计的工作对李海松而言并不忙碌,村里没有项目和产业,报账、查报表几乎就是会计工作全部。李海松坐不住了,“不能占着位置不干事嘛”!
工作之余,他主动调研,调研出头绪后,就去找支书和村长商量。有人劝他,“能干得成当然好,干不成还得自己承担风险”。即使这样,他也硬着头皮上,要证明自己想干事、能干事、还能干成事。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摆脱贫穷面貌,基础设施是第一步。路不通、缺水源,是横亘在韩家村发展路上两座大山。“没水的日子苦啊,一遇到天干就要到一公里外去挑,货车经常陷在烂泥巴路上,还要请人推车,搞得一身泥。”回忆起以前村里的情况,长期在周边从事货运工作的李世强不禁叹起了气。
“路不通,就先修路;缺水源,就从邻村引水。”李海松暗下决心,一定要给乡亲们办点实事。
以前,韩家村6个组中,只有韩家坪组和雷上组通了土路,其他组连土路都没有。按理说,修路是对所有乡亲都好的事,却是村里的老大难,几任班子都没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没资金,二是要占村民土地,三是还要村民自己集资、投工投劳,很多人想不通。“大家说,我们几辈子都是肩挑背扛走下来,根本不会买车,修不修路无所谓。”当时,李海松是村里惟一有私家车的,“我看修路就是给他李海松自己修”,他时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李海松心里清楚,走出大山,修路是克服万难也必须迈出的第一步。他发动党员、组长,开群众会,广泛动员。向上争取资金,向下动员村民投工投劳。对于比较“顽固”的村民,村班子“集中火力”齐上阵,把亲戚朋友都找来做工作,最难的一户,一劝就是三个多月,最终挖通了雷中、雷下、杉树沟组的通组土路。
土路虽然通了,但路面没有硬化,无法通车。李海松联合村两委,用时四年,通过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000万元,使村里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终于在2015年,村内主要通组路全部硬化,疏通了韩家村通组公路的“毛细血管”,乡亲们彻底告别祖祖辈辈肩挑背驮的日子。此外,安全放心的水源也从临近的庹家村引入村中,全村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路慢慢平了,水渐渐通了,乡亲们舒心了,李海松又琢磨起新点子。一次群众代表大会,他提出自筹资金建设村级综合文化广场,又在村民中投下一颗“惊雷”。“起早摸黑地里干活,搞个广场给谁看?”“瞎折腾,看你们能搞出什么名堂”,“还不如用这片空地搞个砖厂,搞点产业,还能挣钱”……李海松的提议成了坊间议论的“笑话”。
一旦认准这是对全村上下都好的事,李海松那股不屈不挠的韧劲就上来了。办法总比困难多,他先疏通老党员、老村干的思想,又争取上级和乡贤人士支持。他想起在外打工时看到的楼盘效果图,就联系县规划院的同志,请他们进行实地勘测,帮着将李海松心中的规划蓝图画成效果图。健身场地、儿童乐园、棋苑空间、乡村聚会等功能分区跃然图上,一户户村民看到效果图,动了心,“如果真能修成这样,那肯定支持”!
2012年底,韩家村文化广场破土动工,李海松带头冲锋,带领乡亲们用雙手建设家乡。为节约成本,他用自己的车义务拉运砂石,资金周转不到位,他就背着家人把车卖了,还偷偷贷款共垫付20余万元,为此没少落家人埋怨。
次年,一座投资100余万元,占地近60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广场拔地而起,不仅成为乡亲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还成为党建、文化成果展示的重要场所,以及周边村镇争相参观学习的地标。
韩家村变样了,文化广场的建成改写了韩家村的“不可能”,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乡亲们的认知和观念,村民“等着看”的天平逐渐向“加入干”倾斜。
2013年村级换届选举,在老支书和村民们支持下,李海松当选韩家村党支部书记。从刚任村干部的毛头小伙,到面对群众质疑感到委屈迷茫,再到越挫越勇赢得群众信赖支持,一路走来,“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成为他内心真实写照。
“为了84个鲜红的手印,我惟有全力以赴”
“群众要致富,产业是支柱。”这一点李海松认准了,可不少村民对脱贫致富缺乏信心。“全村没多少像样的平地,还都是坡耕地,能发展什么产业啊。”乡亲们犯了愁。
2015年起,为找准和发展产业,李海松带着村干部和乡贤等,跑遍全市先进村,还多次到周边玉屏县、万山县、大龙县等地考察学习。经村两委和群众代表商议,结合韩家村经济、人文、地理等现状,最终选定苗圃代种、生猪代养两个产业发展新路子,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听说要种树,乡亲们纷纷说,没钱、没地、没树苗,怎么种?李海松回忆,乡贤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乡贤李世凡牵线联系铜仁市交通建设工程公司,村集体集中流转全村闲置土地,建成200余亩规模的苗圃种植基地,由大户带头,在村里代种海棠、红枫、红叶石楠等绿化苗木,长成后由公司统一销售,解决了群众前期资金紧缺和后期无销路问题,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公司免费提供幼苗和技术指导,我们只要提供土地,每亩退耕还林,5年分3次补助1200元,每亩还能收到200元土地租金,我们还能去苗圃务工增收,群众发展产业的底气更足了。”种植户李太松信心满满。
群众以土地入股收租金、入园务工得薪金、集体分红得股金,目前韩家村共代种苗圃面积达250余亩,覆盖全村40户120人,人均纯收入由前几年2160元增长到4870元,土地亩产值从原来2000余元突破到现在的8000余元。
如今,低产、低效的传统农作物从村里消失,海棠、红枫等高经济价值观赏苗木蔚然成林,为韩家村增添一片新绿。“种下去是产业,长起来是风景,卖出去是金银。”李海松坚信,只要做好苗木代种,韩家村一定会改头换面。
凝聚、号召春晖力量,是李海松发展韩家村产业的有力抓手。经乡贤田晓辉牵线搭桥,韩家村与铜仁市行业龙头武峰牧业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生猪代养”,建设年出栏1000头的代养基地。村里负责建圈舍饲养,由武峰牧业负责提供仔猪、技术、饲料、销售等保障。与劲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成160亩林下辣椒代种基地,由公司统一育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按市场价进行保底回收。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大产业联结村民95户312人,短期脱贫靠生猪代养、订单果蔬,长期脱贫靠苗圃代种。在“长短结合”新模式下,乡亲们短期有增收,长期有保障,腰包越来越鼓,村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实现年收益30万元。
“我们编筐盛蛋、借鸡生蛋、无中生有。没有条件,我们创造条件也要发展,把不可能变为可能!”2016年,在李海松带领下,韩家村实现印江县首个整村脱贫出列的目标。
产业发展离不开乡贤助力,早在2004年,团贵州省委创意并发起“春晖行动”,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凝聚乡贤力量。新时代的春晖行动从2017年起在贵州省全面展开,团贵州省委以“亲情、乡情、友情”为情感纽带,以社会化动员为主要方式,感召在外游子返乡,建立团委监管、自我服务、自主发展的基层群众性公益组织——春晖社。
在团贵州省委号召下,2017年,李海松在韩家村成立春晖社,号召春晖人士反哺故乡,回乡兴业,建立春晖人才数据库,引导人才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李海松提议,经班子讨论,决定推行“村两委+春晖”乡村治理模式,进一步把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的乡友凝聚起来,整合优势资源,共同为韩家村各项事业发展献计出力。
如今,韩家村春晖社已从成立初期27名会员发展为50余人。社员有了共同的名字——春晖使者,大家更加劲往一处使。村里土地资源有限,李海松联合春晖使者提出“跳出韩家村发展韩家村”工作思路,以“合作社+春晖使者+农户”模式发展“飞地产业”——在冷草村发展黄精300亩、天星村发展迷迭香50亩,在泥水溪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规模养牛100头、推进标准化养牛项目建设。
产业兴,给群众带来真金白银,真正实现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入股发展分红金等多渠道增收。2017年,韩家村239户892人实现历史性分红,是沙子坡镇第一个。
看着韩家村产业、民生等各项工作都步入良性发展阶段,2018年,李海松参加印江自治县组织的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被录用到刀坝镇计生协会。韩家村乡亲们舍不得他离开,用极朴素的方式——一封按有84个鲜红手印的请愿书,请他们心目中的好支书留下来。
民有所请,政有所应。被村民质朴的情感表达感动,也考虑到实际工作需要,县里调派李海松到韩家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继续带领乡亲们发展。
李海松不负众望,在他推动下,“飞地产业”持续发展,还依托山地资源引进开发茶叶种植。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90元,集体经济结余26万余元,所有贫困户全部清零。“为了84个鲜红的手印和84份毫无保留的信任,我惟有全力以赴。”李海松语气中充满坚定。
“我这辈子是离不开韩家村了”
“参军入伍加6分、帮助困难群众办好事实事加10分、门前三包区域保持干净整洁每月加2分、子女就学考入大学本科加30分……不赡养父母子女、造谣传谣、邻里矛盾纠纷多、参加封建迷信活动、等靠要当贫困户等也有不同程度扣分。”李海松娓娓道來的,是他积极探索的乡风文明建设新载体——乡风文明“积分制”。
“产业发展起来后,村民经济状况得到改善,但村容村貌脏乱差并没有改变,村里矛盾纠纷频出。”李海松深知,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发展引擎,乡风文明、人居环境改善则是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乡村文明的内涵相对抽象,对于简单纯朴的村民而言,如何将其变为可知可感的具体抓手?李海松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经验,以乡风文明“积分制”、党员网格化管理、建设民主法治村为主要内容,创建乡风文明建设体系,和村两委一起重新修订村规民约,让新风良俗“有分值”。
乡风好坏如何判断?文明程度怎样衡量?翻开村里评分表,答案一目了然:每户每年基础分为一百分,从遵纪守法、公序良俗、勤劳致富、环境治理、孝老爱亲五个方面进行考核评定。全村由村支两委、党员和群众代表组成积分评定小组,从五方面规定入手制定和完善积分管控细则,细化量化评定规则,制定正负面清单,开展标准化管控积分评定。
刚开始,村民多有不解,观望者居多。李海松通过走访、召开群众会,积极宣传结合村情制定的《韩家村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规范言行举止。分组建立村民标准化积分管控体系,并建设家庭档案,对村民参与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全村每月召开一次全民标准化积分评定会,将评定结果记入家庭档案,并在村务公开栏公开。
为告别过去“光打雷不下雨”、口头说说的情况,作为助推机制,评分和集体经济分红挂钩,低于标准线就失去当年分红资格,“让积极贡献者受益、让自私自利者受限”。
曾经习以为常的家事,成为关乎乡风文明的大事。如今,这样的观念转变,正在成为全村人的共识。“我们老百姓在产业发展中因土地征用问题难免出现摩擦和纠纷,多亏了李书记的巧妙化解,既能够保障我们的利益,又保证了产业顺利实施,让人敬佩。”说起乡风文明积分制,村民邓万江满脸佩服。
“要发展,转变群众思想是根本。”李海松走马上任伊始,就狠抓党员学习教育,规范支部活动,由党员分片对群众进行教育引导,从村民思想着手,凝聚支部力量,发挥好党员带头作用。以“支部活动日”“铜仁智慧党建APP”为平台,通过上党课,讲政策,学典型,拉家常,开眼界,建强村级班子,强化支部建设,引导党员组长成为解放思想引导员、传达政策宣传员,不断增强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
“女子党员突击队”就是李海松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又一成果。巾帼不让须眉,李海松的爱人胡雪娇、弟媳任爱平牵头成立“女子党员突击队”,专门针对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困难需求,重点解决村两委难以开展、干不好的事情,用实际行动支持村两委工作,践行党员使命。
每天在村里,都能看到“女子党员突击队”队员穿梭于村前寨后的身影,她们帮助孤寡老人洗澡换衣,帮助留守儿童洗衣服被子,种蔬菜、收玉米、挖洋芋,去10公里外的市集代买东西等等。道路硬化、危房改造缺人手,搬砖、和水泥、抬砂浆,也是这些女同志顶上,成为一支强大的保障力量。
“女子党员突击队”组建之初,不少人认为她们在作秀,冷嘲热讽。作为在最基层发光发热的共产党员,她们不忘初心、长期坚持,最终获得全体村民一致赞赏,并带动形成全村男女老少共同参与、自觉遵守的文明新风尚。“女子党员突击队”还发展了两名积极分子,后来都成为正式党员。如今,“女子党员突击队”在印江县已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党建名片。
2016年全省文明村,2017年全省卫生村,2018年省级基层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2020年全国文明村……韩家村的“儿子”李海松,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一步步把韩家村推到全县、全省、全国人民面前。
他的身份也在变化:2020年2月任韩家村驻村第一书记,2021年5月,任韩家村村集体经济领创人、沙子坡镇食安站成员。不管头衔怎么变,他一直没有离开韩家村,他的心始终与韩家村在一起。
2020年7月,李海松到贵州省团校参加铜仁市“民心党建+‘三社’(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融合促‘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人才培训班,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体会。“我将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好作为韩家村驻村干部和村集体经济领创人的角色作用,认真协助好韩家村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把我们韩家村的宏伟蓝图描绘好,把产业发展好,把各项惠民惠农政策执行好、落实好,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加美好。”
“我想,我这辈子是离不开韩家村了!”重整行装再出发,李海松在乡村振兴征途中,依然初心不变,信心笃定。
责任编辑 王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