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佗:悬壶祛痛佗初心

2021-02-25余玮

中华儿女 2021年24期
关键词:亳州华佗曹操

余玮

“……神农百草,肇始岐黄,神医华佗,悬壶问方……”伴随着礼器奏响的乐声,“外科鼻祖”华佗诞辰的周年祭祀大典在华佗故里、“药都”安徽亳州举行。祭祀者三奠酒并恭诵祭文,来自海内外继承发扬华佗医术的中医从业者、专家和学者身披黄色挽带行施拜礼,缅怀神医华佗以及他在医学上的重大贡献。

在祭祀场地华祖庵,可以看到古木虬枝盘空,历代缅怀华佗的碑石林立。这里曾是华佗的居住地,如今已成为世界研究华佗药术的中心。

笔者行走在这块土地,仿佛眼前有一位身背药篓、四处行医救人的神医,佗负梦想前行。华佗的故事,在这里传诵。

史书背后的人与事

东汉末年,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华佗、董奉、张仲景,史称“建安三神医”。其中,华佗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症诊治中曾创造许多医学奇迹。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亳州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并有众多华佗遗迹,也有华佗后裔居住,有大量有关华佗的民间传说等。

学者一般认为,华佗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也有人认为,华佗生于公元108年~145年之间,因《三国志》、《后汉书》均认为其终有百岁之龄。曾有报道:2020年,河南许昌市建安区华佗研究会纪念神医华佗诞辰1875周年座谈会召开。同年,安徽亳州纪念的华佗诞辰则是1893周年。两地先后纪念华佗诞辰,出生年份相差18年。

华佗自幼刻苦读书,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华佗生活的东汉末年三国初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纲不正,水旱成灾,疫病流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华佗目睹官场的腐败和苍生之苦难,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弃绝仕途,甘愿做一个民间医生,为老百姓解除疾苦。

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他熟练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临证施治,诊断精确,方法简捷,疗效神速,被誉为“神医”。《三国志》、《后汉书》中都有相关评述,说他善于养生(“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用药精当(“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针灸简捷(“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手术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积聚”、“断肠滴洗”)。

华佗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非常善于区分不同病情和脏腑病位,对症施治。一日,有军吏二人,都身热头痛,症状相同,但华佗开的处方却大不一样,一人用发汗药,一人用泻下药,二人颇感奇怪,但服药后均告痊愈。原来华佗诊视后,已知一为表证,用发汗法可解;一为里热证,非泻下难于为治。

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医学著作,可惜均已佚散。他的医学经验并没有因此完全湮没,许多有作为的弟子,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学术思想和经验继承下来。现存的华佗《中藏经》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内容。对于中国传统医学,华佗贡献巨大,后世医者将他视作效仿对象。今天我们也可以在许多医院或诊室看到“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的锦旗。

探源麻沸散与五禽戏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药品作为麻醉剂,在华佗之前就有人使用。不过,他们更多是用于战争或者暗杀。不少学者认为,华佗是世界上最早做麻醉外科手术的医生。传说华佗和妻儿外出采药,他的儿子误吃了一种草药果实不幸死去,华佗研究儿子的死因,发现这种名叫“曼陀罗”的植物是一种慢性麻醉药。后来,他用曼陀罗和其他几种中药制成汤药加酒服用,可以达到麻醉效果。华佗的儿子叫沸儿,为纪念儿子,他将此药命名为“麻沸散”。有人考证麻沸散配方:曼陀罗花一钱,生草乌、金当归、香白芷、川芎各四錢,炒南星一钱。另有一种配方:羊踯躅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两、菖蒲三分,煎服一碗,也可达到麻醉效果。

《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华佗总结各方面经验,又观察人醉酒时的沉睡状态,发明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并用于医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

自从有了麻沸散麻醉法,华佗外科手术更加高明,治好的病人也更多。他治病碰到那些用针灸、汤药不能治愈的腹疾病,就叫病人先用酒冲服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施以外科手术,剖破腹背,割掉发病部位。如果病在肠胃,就割除病变部分,洗净伤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后缝好腹部刀口,用药膏敷上。四五天伤口愈合,一个月左右病就全好。欧美全身麻醉外科手术记录始于18世纪初,至少比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晚1600余年。

华佗看病不受症状表象所惑,他用药精简,深谙身心交互为用。他并不滥用药物,重视预防保健,“治人于未病”,观察自然生态,教人调息生命和谐。对于病入膏肓的患者,则不加针药,坦然相告。

后世对华佗的精湛医术和对中医的贡献给出极高评价。《三国志》中载,“华佗之医诊,杜夔之声乐,朱建平之相术,周宣之相梦,管辂之术筮,诚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矣”。《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精于方药”。华佗医术的精湛,一个重要来源是对民间治疗经验的汲取和提炼。如当时黄疸病流传较广,他花三年时间反复试验,决定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施治,救治了许多病人。三年,对于一个医者来说,并不算长,但对于精研一方的华佗来说,无疑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持。而这种精神支持,源于他对医术的执着和对黎民的情感。

华佗是中国古代医疗体育创始人之一。他不仅善于治病,还提倡养生之道。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俗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华佗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理论,为年老体弱者编创了一套模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姿态的养生健身操,世人称之为“华佗五禽戏”。这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模仿虎的扑动前肢、鹿的伸转头颈、熊的伏倒站起、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等,经常坚持综合练习,能起到调养精神、调养气血、补益脏腑、通经活络等作用。当然,五禽戏中的“五”可能是虚指,不单单就指这5种。

五禽戏发展至今,已形成不少流派,每个流派各有风格和特点。不过,都根据“五禽”动作,结合自身练功体验所编的“仿生式”导引法,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防病治病、健身延年为目的。2011年,华佗五禽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华佗之“佗”,负载之意;负载者,以重物置其身也。这就是命运与他名字的暗合。华佗一生悬壶济世,执医为民,长期生活在民间,与下层百姓打成一片。他的病人主要是下层的普通民众及无名走卒,包括那些同样属于民众的基层小吏。他丰富的医药知识与高超的医疗技术主要来源于此,也成就于此。在上层统治者眼里,华佗的身份只是一个卑贱的“鼠辈”“小人”,他对统治阶层有种天然的距离与反感,反过来对于下层百姓便有种自然的亲切与关爱。治病救人和仁心仁术成为他一生担负的行囊,于是,有了《青囊经》《枕中灸刺经》,有了“五禽戏”,有了“内照图”,有了中医药文化在东汉末年的积聚与勃兴。

一代神医竟成阶下囚

华佗和曹操是老乡,都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当地魏武大道一侧就有魏武广场,并有曹操扬鞭策马的巨大雕塑。广场毗邻曹操公园,内有魏武祠,公园前身是曹氏家族墓群,不远处还有曹操地下运兵道。行走在亳州市区,会不时发现有曹操和华佗的雕像或纪念建筑。

曹操出生在公元155年,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缔造者,曾利用汉献帝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国北方作出重大贡献。曹操有勇有谋,胸怀大志,一生南征北战,但最让他心烦的是头痛病,也就是现在说的偏头痛,思虑过重导致。自他起兵攻打袁绍患上后,头痛病更为严重,之后经由重臣华歆介绍,得知华佗的名号与医术,马上派人召唤华佗为自己诊治。

《三国志·华佗传》载:“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曹操知道华佗的厉害之后,想把华佗作为专职医生守在自己身边,华佗表示:“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意谓曹操病难以治疗,需要进行不断治疗方可延长寿命。言外之意就是这个病没有办法除根,这对曹操是個打击。由于华佗长时间离家外出,想要回去看看,曹操没办法,只得放行。

华佗的名声也让他招来了祸端。曹操头疾一犯,痛不欲生,便派人多次去催,华佗借故不归,对曹操谎称妻子有病,卧床在家,要延长假期以治疗照顾妻子,三番五次延后回到曹操身边的日期。

曹操派人前往华佗老家调查,发现华佗的妻子并没有生病。曹操怒火冲天,居然有人敢这么明目张胆地违抗自己的命令,下令将华佗关进大牢。许多人向曹操求情,表示华佗医术高超,关乎很多患者生死,应该原谅华佗。曹操却不以为意,认为华佗本能治好自己的病,但他故意拖延,不给自己除根,想要以此来要挟自己,提高他的地位,表示:“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邪?”年迈的华佗被打入大牢之后,自知出不去了,便把他毕生写成的医书交给狱卒,对他说这是自己毕生的心血,拿着它一定会有用,可以用它来救治生病的人们。没想到,这个狱官胆小怕事,怕连累到自己,不敢接受“此可以活人”的医书。华佗没有勉强,叹了口气,忍痛“索火烧之”。

在亳州华祖庵,笔者看到对联“素论无传一卷伤心狱吏火,户枢不朽片言终在活人方”,内容写到相关史实。

如今无法再见到这部医学著作,成为医学史上一大憾事。好在华佗医书虽然被焚毁,但他的学术思想并未因此而完全消亡。

史载,华佗为人爽朗热情,淡泊名利,一心一意为贫民百姓治病,对那些耽于名利的人疾之如仇。他先拒绝了太尉黄琬招他做官,又谢绝了沛相陈珪举他当孝廉的请求,只愿作一个民间医生,用医术来解除病人的痛苦。

华佗死后没多久,曹操心爱的儿子就生了一场大病,病情十分严重。可因为找不到像华佗那样医术高明的大夫,错失治疗良机。后来,曹操回想起这件事,长长叹息,说自己十分后悔当初杀死华佗,导致儿子就这样病死。《三国志·华佗传》载:“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说起家喻户晓的“刮骨疗毒”成语,一般都会想起关羽和华佗。小说《三国演义》第75回记载这一脍炙人口的故事:“佗曰:‘……吾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药敷之,以线缝其口,方可无事……’”《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也有相关记载:“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但没有指名为关羽治病的医者是华佗。其实,华佗为关羽刮骨,只是一个演义故事。史书《三国志》的《华佗传》也没有记载他为关羽治过病。何况,华佗发明了麻醉剂,也不必让病人经受不麻醉就刮骨的痛楚。再说,曹操早在公元208年因为个人头痛而一怒之下把华佗抓起来,下令赐死,而刮骨疗毒的事发生在公元219年。由此,很多学者认为,当年为关羽治疗的另有其人。

身后的怀念与追崇

目前,华佗墓在全国有8座。据有关专家考证:许昌华佗墓为华佗真墓;亳州、华山、扬州华佗墓为衣冠冢;徐州铜山、周口沈丘华佗墓为纪念冢;洛阳、项城两地华佗墓,没有葬于此地的古今佐证。虽各地传说不一,但历史上建这些墓冢都是人们出于对华佗的爱戴与怀念。

亳州是一座常年浸润着药香的城市。当地华祖庵,有一副对联: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这或许是华佗生平的写照。

华祖庵有一处古药园,遍植芍药、牡丹、白菊、曼陀箩、玫瑰、棕榀等名贵中草药及花卉,可谓药圃流香,四季繁花争艳。华祖庵后院是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里面展示了华佗对中国中医药的贡献、中国中医药发展,以及代表性人物事迹。

每逢华佗诞辰日,当地祭祀大典在华祖庵隆重举行。参加祭祀的人员全体肃立,向华佗像三鞠躬,表达对神医华佗的崇敬和缅怀。祭祀大典仪式庄严,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华佗怜悯苍生的高尚医风有示范意义,“华佗祭祀大典”被列入亳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弘扬、传承华佗精神,亳州市曾通过网络、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公开征集华佗精神表述语,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回应和参与,共征集到500余条,最后确定“悬壶济世,大爱无疆”为华佗精神表述语。

今天的亳州是药材之乡。殷华佗之遗风,凭舟楫之便利,亳州人世代种植、加工和经营中药材,蔚然成风,有“中华药都”美称,成为展现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常年组织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全国现代中医药发展高端论坛等活动,拥有全国最大中药材交易市场,种植中药材100多万亩,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和贸易者100多万人。亳州中药品种丰富,且带有亳州特色,在中国《药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4种。亳州当地景区除了华祖庵,还有华佗百草园,华佗百草园内有青囊湖……“华佗故里”的金字招牌深入人心,“中医药+旅游”在当地日益红火。

“新冠肆虐忆华郎,驱孽也期一碗汤。教术五禽舒玉体,走村百姓享偏方。银针妙手回春誉,神足高怀济世忙。懋德丰功千古颂,阿瞒儿殒悔青肠。”虽然华佗医书大部分失传,但他对医学发展影响非常大,关于他的医书的探索和研究从未间断,一定程度上增进了人们对于医学问题的认识,也直接促进我国中医药学发展。

责任编辑 华南

猜你喜欢

亳州华佗曹操
心动杀人
心动杀人
华佗故里·药材之乡
华佗学医
山鸡舞镜
华佗治病
从“亳州论剑”看亳州武术的发展与传播
小华佗拜师
五禽戏
曹操梦中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