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梅:建造独属于这片上地的“真”房了

2021-02-25王碧清

中华儿女 2021年24期
关键词:空间建筑设计

王碧清

步入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觹堂大院一处下沉空间内,“别处空间”渐渐延展开来。这里是由北京别处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东梅与爱人刘小川于2004年共同创立的北京别处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尽管位于地下,但在不同时刻,光影会从不同设计角度洒落至办公空间内。暗处与光相互攀援,沉静中有一种不屈的、向上的生命力。入口处,一幅幅建筑摄影作品悬挂在墙壁上,诠释着独属于东梅团队的建筑设计理念。

东梅的办公空间内,陈列着一整墙的书籍、光盘、设计资料,当中点缀着她不同时期的照片,笑容灿烂。书架对面一处角落,摆放着一幅少女油画,朴素淡雅。东梅言语灵动,语调轻柔,谈起近期设计方案,有惆怅有骄傲。

2021年初,东梅完成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会综合馆(原合肥骆岗国际机场航站楼改造)项目设计,团队以“遵守整体保护利用,局部更新”原则,进行空间梳理。这一次设计依然尽显她的“野心”——在满足园博会会展需求基础上,打造当地文化活动中心,“成为城市更新与功能转换典范,更成为当地人喜爱去的文化园地”。

东梅数易其稿,核心始终不变,就是既能物尽其用,延续航站楼历史记忆,又确保展期效果,同时考虑长期运营,实现会后功能无缝衔接、节能环保且可持续。“展会后,综合馆可直接转换为至少14个独立使用单元,可分可合。由运营者负责维护所辖场馆与环境,不再需要专门投入人力、费用去维护,实现馆园一体。”项目最终未被采纳,这也是建筑行业较为常见工作状态之一,东梅语气里不乏痛惜。

遇到新项目,东梅又再度燃起信念,一头扎进去。或探究与自然共生,或研究保护一方特色文化,或探索构建别具温情的公共空间,东梅始终坚持分别处理,为构筑多元化建筑生态孜孜以求。正如她所说,“不希望只是让人眼前一亮或每一栋房子都是一样的,而是让每一栋房子都生长出个性,来影响我们的生活”。

自我启蒙,寻找何为“好”建筑

踏上学建筑这条路,东梅回忆,“有些阴错阳差”。东梅从小就思维快,有主意,善表达。读高二时,原本想要学医的她,却被吓唬,“要学二十年,值夜班,每天数骨头棒子,还得背厚厚的拉丁文”。她不怕吃苦,但背书着实让她有些犯难。一次,她与清华大学学建筑的师姐聊天,听到“常背着画架出去画画”,她暗暗想,“那就学建筑”,就这样成为东南大学建筑系一分子。

东南大学建筑系(2003年组建建筑学院),是中国现代建筑学学科发源地。学习期间,东梅掌握领会“实用、经济、美观的价值观”,得到基本审美训练。1989年毕业后,东梅被分配至北京住宅建筑设计院(简称“住宅院”)工作,开始在住宅领域深耕细作,从一名助理工程师,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即便在怀孕期间,她依然一门心思研究住宅领域相关学术问题。

1999年,受经济危机影响,住宅院建筑项目有所减少,东梅被安排负责北京大学农园食堂项目投标工作,项目约9000平方米。面对北京大学,东梅在三轮投标过程中,倍感压力,比如“如何掌握文化这件事”。

骑自行车上下班时,东梅在思考项目功能布局;赶制图纸时间紧,她就干脆睡在办公桌上。有同事调侃她:“面积不大,这么玩命!”当时投标费用约800元,东梅投入近8个月时间。她从根源研究每一处细节,在解决横亘于眼前一个个问题过程中,质变点也在悄然发生。

投标现场,她讲述自己所理解的北大精神与设计理念。“……什么是科学进步?就是不能都做老的事物,要具有现代性……”东梅的讲述并没有引起在座“大佬们”点头,但得到一个简短直接的评价,“她的那个案子真能用”。

在过去,食堂通常方方正正,东梅通過调研分析,设计出L型布局,使送餐线最短、取餐线最长,在食堂四周都设有出入口,并在有限空间内,设计安排靠窗且明亮安定的就餐空间,提高用餐效率和舒适度。进入新世纪,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建筑行业和社会力量不断加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浪潮,东梅于此时交出一张漂亮答卷。从投标,到施工、内装,每一个环节,她全程跟进。项目2000年中标并完成设计,2002年落成,2003年获得国家级优秀工程银奖。

东梅坦言,这属于“自救”项目,项目面积并不“宏大”,但通过这次锤炼与自我打磨,她不仅将工作以来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由汇聚到释放,还在实现工程一体化中,建立“解决问题”思维模式,将建筑师“自我”看似隐去,实则更为坚定地回归到寻找建筑本身价值之中。

在住宅院历练11年后,东梅加入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担任主任建筑师。最初还在犹豫的她,在对方讲到“我们想设计更好的建筑”时,便义无反顾,投身创意类住宅设计领域。渐渐地,东梅的“中规中矩”设计风格与周遭流行的天马行空般的“创意美学”产生分歧,她萌生退意,一种更强烈的掌控感在内心翻涌。

2002年,一次烫伤让东梅在繁重工作压力中暂停下来。趁着休整恢复,东梅也给自己的心灵放了假。她选择通过旅行,不断“回望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她和同样是建筑师的爱人刘小川达成共识,安心居住在一间约70平米的房子里,不再买房,留出时间和金钱用来旅行。在自嘲与“大房子”错过的同时,两人更加认同一个坚持:“不行走,如何拓宽认识?”

东梅在一次次旅途中,丈量并拓宽认知,也在寻找自我。身在陌生城市或乡村,她与同行陌生旅人聊天,与当地人拉家常,“推开对方家门时,人家是欢迎你的”。她感受藏区文化的独特,新疆腹地的广阔,也走出国门,在埃塞俄比亚相遇群山,在哈瓦那街头体验独属于当地的烟火气息……在美国羚羊峡谷里,她与先生相遇道道光影曲线时,二人兴奋畅想,如何在家乡北京的文化遗产类项目中,实现适宜相融……

在旅途中探索美、感受美,东梅称之为“体验教学”,在行走中,“自我”不断觉醒。她认同阅读是重要的,而旅行则是她自我觉悟成长的主要方式。她的思考也不断被激发:究竟怎样的事物会震撼人的心灵?她渐渐有了答案:没有被破坏的自然与独特的生活方式。

在保护地方特色文化实践中,不断追寻建筑本质

2004年,东梅与刘小川共同创建别处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以十余年在建筑行业的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与定义,提出“别处空间”设计主导价值:思辨中开启土地的灵性,空间里品味与自然的共生。

东梅认为:“文化不分先进、落后,只是经济基础、科学基础不同。可以讲科学技术先进与落后,在衡量文化方面,只有一把尺子,那就是繁荣或凋敝。”

2005年,东梅与刘小川曾到北川、茂县、理县等多地考察羌寨碉楼建筑,了解到当地“建设用地狭窄,周围山势陡峭,建筑林立,密度大;建筑多为砖混结构;有自己的白石崇拜,有自己的语言、传说和生活习俗”。刘小川还提出,被誉为“云中的民族”的羌族所独有的碉楼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独树一帜,“是全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汶川地震后不久,东梅与刘小川与地方文化发展始终同频共振。他们提出,一定要可持续规划先行,倡导保护当地文化传统,呼吁不要只建“新的、大的超级学校”,要建“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学校”。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北京别处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北京土人建筑与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合作,紧急制作《和谐生态家园重建工作手册》,针对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具体问题和特殊要求,介绍规划设计领域理念和技术。其中还涉及到生命线系统规划、建筑设计、文物与乡土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环境整治与生态恢复、和谐社区重建规划……在北京大学出版社支持下,于当年6月1日出版。

东梅团队也加入到当地部分重建项目中。四川茂县黑虎乡壹基金自然之友小学(2019年调整为茂县黑虎镇小学,简称“黑虎小学”),是灾后重建项目之一,由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为主要资助方,北京自然之友倡导并全程督办,东梅与刘小川受邀为其设计。自然之友黑虎小学项目负责人郭慧回忆,地震发生后,他们走访青川、彭州、绵竹,以及阿坝州汶川、茂县等地,了解到黑虎小学还没有外界援助时,申请策划该项目,并寻找能够进行绿色学校建设的合作力量。郭慧说:“我们当时第一时间想到别处空间,因为两家机构在建筑,尤其在尊重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方面,有相同理念。”

东梅设计团队提取当地民居建筑及材料语言,并融合最新建筑技术,通过“内置构造柱及分布的钢筋网片”等方式,弥补建材松散性,确保稳固、安全。在规划设计、建材选择上,体现能源整合、节能、废弃物排放设计等绿色建筑理念,并以教育与建筑的互动为主体,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循环。

郭慧作为项目督办执行方,在项目后期,发现一处凸起的小台子,存在走廊高差,及时向远在北京的东梅咨询。确认不符合图纸设计后,东梅坚持且“强硬”,要求一定要进行修正,郭慧也非常认同,“出现的问题,会妨碍学生未来使用的安全性”。郭慧与各方积极协调,最终按照设计图纸呈现。郭慧还讲起,部分村民也参与到学校建设,“他们非常淳朴,地震后,我们去建学校,使用当地工艺,他们很自豪。有的地方建筑只是表面贴一层普通装饰砖,看起来像石头房子,我们则是整体使用当地片石工艺,不管是教学楼,还是老师宿舍、学生宿舍、食堂,都吸取羌族传统碉楼理念”。2010年10月,这所寄宿制小学正式投入使用。

校园里,洗手池设计成流线形状,小孩子可以在凹处洗手,大孩子则可以在凸处用水。教室前,灰白色廊柱缠绕着姜黄色麻绳,颜色古朴,且考虑到孩子们玩耍时的安全,绳子磨损后,校方可自行更换。每一层都设计出活动空间,孩子们不必下楼就可以到室外活动……2015年,日本九州大学大学院艺术工学府建筑学在读博士范懿开展乡村小学建筑调查时,走进黑虎小学。她回忆:“学校二层开放式走廊空间,最受学生喜爱”。

东梅认为,“黑虎小学的孩子们才是真正设计师,他们在这里学习、生活,形成自己成長印记,甚至人格,被空间塑造的同时,又给予建筑以存续生命力。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尊严,变得更加自信”。

汶川地震后,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学生郑渝鹏曾获得“纽约州立大学—中国150”项目奖学金,获得一年赴美交换机会。2016年,已成为青年建筑师的郑渝鹏希望在家乡茂县为当地孩子开展夏令营活动。她在大山深处黑虎羌寨发现黑虎小学后,拍摄校园风貌,兴奋地发给当年“中国150”项目纽约州立大学负责老师魏琳。经过调研,魏琳与团队在黑虎小学为当地羌族小朋友策划开展为期两周的夏令营活动。“东梅老师设计的空间非常好用,有许多匠心独具的地方,同时也需要好项目,把优势体现出来。”魏琳说。

如今,黑虎小学内,满墙月季、爬山虎映照得环境更加宜人。校长王卫与学校老师、同学还在曾经设计的预留地,专门规划出一块师生实践基地,按照少先队中队划分小组责任区,开展劳动实践、科学课。他们还在靠墙位置种了一排葡萄,阳光下,紫葡萄圆圆鼓鼓,生机盎然。王卫希望可以实现“既具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办学方向”。

“空间本身安排得都很好,建筑风格与周边民族特色融为一体,外墙都以石墙为主,也体现环保、人文理念。比如排水系统不是直排,通过隔油布、卵石等层层过滤,经过化粪池,到了排水池,里面种的芦苇和荷花,对水进行再净化,然后排出去。”王卫说,“东老师、郭老师都为学校做了很多事情,她们经常来,郭老师和我们一直同吃同住,待了两年”。作为寄宿制学校,王卫担心未来生源问题,“这里是县里人数最少的一个镇,近3000人”,但黑虎小学这块地方依然让他觉得很有价值,是一处独具羌族文化特色、适合学生成长,以及可以开展师训的有价值的教学基地。

鉴于黑虎小学案例,东梅团队又受四川阿坝州茂县建设局委托,对茂县羌城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为当地发展设计一处和谐家园。东梅团队改变“搭大台、唱大戏”传统发展模式,提出“政府主导培育,民间自主成长,硬软体同步,重建魅力故乡”规划设计理念。2008年12月,东梅与刘小川完成羌城整体规划设计,从政府、企业、百姓不同主体进行布局策划,并制作详尽旅游规划方案,突出“以游带保”“以游促保”,实现保护与发展相协调。刘小川常常会在文字中恣肆情怀。在东梅“胁迫”和“要求”下,刘小川将羌城规划浓缩于词《西江月·羊儿街抒怀》:

“开天辟地沧桑,戈基对阵蛮荒。而今地震又神伤,山中苦觅辉煌。羊儿街上咂酒,神树道里开张,万人聚首跳锅庄,宠辱不惊名扬。日日宾朋客满,朝朝小圃花香,龙脊溪边对山歌,不怨羌笛悠长。金银龟堡秋江,莺歌燕舞霓裳,九寨天堂需慢行,有羌音伴晚窗。山里凤凰涅,山外数字能访,羌乡风情连成串,永续山高水长。”

原本到九寨沟旅行的游客,现在又有了新“驿站”。茂县羌城规划获得2009年度中国人居典范建筑规划最佳设计方案金奖。

东梅说,每一桩建筑,都应“以平易的态度靠近土地,在对土地理解和尊重基础上,启发思考。只有把自身文化与发展联系在一起,向着做‘最好的自己’努力,文化才不会在发展中被漠视,土地和生活在其上的人们才可以在发展过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

追问不止,成为可持续建筑先行者与探究者

如果仔细从黑虎小学、羌城规划的点滴细节中探寻,不难发现可持续建筑踪影。比如,在以“建筑造价几乎全部用于建筑安全及性能改进”的黑虎小学设计中,庭院铺装渗水砖,以涵养地下水源;制作木质双层中空玻璃窗,以减少热量散失,提升舒适度;采用太阳能光电技术,补充学校的照明电力;考虑到当地水电使用优势,预留电源位置,为未来发展提供空间……

在项目实践中,东梅深刻体悟到,可持续并不是单纯先进技术叠加,更重要在于循环思维建立。“可持续是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不光建筑要变,人的生活习惯也要变。现在我们国家提出‘垃圾分类’,也是一样道理。”

東梅是国内较早关注并应用可持续技术的建筑设计师之一,在2005年开始逐步探索实践可持续建筑,同年设计的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就是绿色可持续建筑代表作之一。“多入口、复合型交通流线设计,改变传统中走道教室建筑的物理性能,实现高效组织自然通风及采光”。2007年,东梅认识了瑞典建筑师罗尔夫·莫勒尔、建造机电工程师托克·安德森等可持续建筑领域的国际同行,也开启了与瑞典建筑师长达十余年的合作。

瑞典不仅因诺贝尔奖、创新而闻名全球,“可持续发展”也是瑞典的标志性关键词之一。东梅专门带领团队赴瑞典学习可持续理念的具体实践,由瑞典可持续发展领域先行者之一、查尔姆斯大学教授Charlotta Berggren为他们开展培训,也为下一步合作设计北京航星技术中心奠定基础。

2009年,在设计建设北京航星技术中心过程中,并不顺畅。“这次施工是结构辐射系统在国内公共建筑中第一次使用。与传统即时调节的‘空调思维’不同,该系统通过搭建好建筑的保温隔热硬件基础,实现高效率的冷热功效,从整体上保持良好能源利用状态,并实现可供控制的自然通风系统,以及通过楼宇运行管理实现节能。这三方面当时在国内还没有学科基础,属于空白。”东梅与行政部门、施工方及瑞典合作方反复确认沟通,化解诸多分歧。在建设过程中,她成为可持续技术落地的联通者。历时三年,北京航星技术中心落成,获得亚洲首个欧盟绿色建筑奖。

在一次次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东梅感受到,可持续技术蓬勃发展,可持续理念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风向标。不过,她认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以自然通风的楼宇系统为例,相关技术、硬件,国内市场已较为成熟。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绿色节能方面的界定标准、相关规范,建筑行业也涌现大量推广可持续技术和理念的设计公司。“我们的标准、产业不断提升,然而我们还需要一个循环思维的思考方式,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土洋结合。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实现手段。许多时候,不必那么复杂。要整体思考,有度改变,不追求形式的刺激,倡导节约,以及对未来使用性的宽容。”东梅说。

实践可持续建筑过程中也遇坎坷。与委托方难达成一致时,东梅锲而不舍,一次次说服对方,在“保护与发展”的度之间,坚决不退让。一次激烈谈话中,面对委托方提出的更改要求,她直言:“既然您认可我的专业,邀请我设计方案,我就要对您的项目负责。您现在的想法如同‘跳河’,我要不要拦着您呢?”在一次次受挫中,她愈战愈勇,“就这么一路走来”。

她的责任心甚至让合作过的“甲方”调侃:“东梅比我们还甲方。”在负责设计丁香谷生态酒店项目期间,建设过程中,她经历了一场手术。刚出院,她就打车到施工现场,紧盯每一处细节。为找到传热系数为1.0(当时市场上多为1.8)的保温节能窗,她找遍国内外厂商,终于找到国内一家新锐公司,符合设计要求。

北京第十五中学节能改造、北京八达岭森林体验馆、四川标榜职业学校……东梅带领团队将可持续理念与本土文化、教育等不同领域相融合,不仅成为实践者,也成为架起中瑞可持续技术沟通的桥梁。2011年负责设计、2014年完成的八达岭森林体验馆项目是全国首家森林体验中心的室内组成部分,东梅团队坚持“与森林共舞”,不砍伐一颗树,以“无痕”建筑方式,融入环境,成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代表作之一。

2012年,在东营举办的首届中国绿色论坛上,东梅分享她对于建立可持续生活的三个关键步骤:建立对自我数据持续长效的积累和记录,珍视自身传统,以自己立足的方式去成长;建立对可持续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思考后,再进行基于珍惜传统及地域特性的理性创造;为长效的可持续更新提供依据。这是她一直倡导的可持续建筑三个方向:观察自身,构建具有公共责任的可持续生活,以及建立全面的监督管理机制。“可持续不是一次建造的过程,需要长期动态地调整与更新。”

2007年以来,别处空间所负责项目中,都能看到可持续技术的落地、循环思维的应用。东梅说:“可持续成为我们多样性建筑的基础,不管形式如何多样,始终要坚持功能合理。我们提倡设计者要多用内功,要更朴实,更本质,要用生活去思考建筑。”

研究是一种自我跋涉的精神追求

东梅团队设计、执行的一个个项目中,有一种坚韧质感。在东梅的方法论里,研究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自我跋涉的精神追求,浸润着她与团队对理想建筑的追寻。

东梅回忆起一名来自福建、姓林的建筑设计师。他当时负责一座建筑改造,为确定建筑当中哪些部件要保留、哪些可以改建,这位建筑设计师多次飞往有线索的国家和城市,仔细为建筑的顶、入口等部件进行详细考证,以确定“理性而系统的珍贵程度”,在充分考据基础上提出改建方案。这对东梅是启示,“尽管我已经不记得他的名字,但他的出发点、做事方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尤其在保一方文化過程中,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我们要加强系统性理论研究,通过有度发展,尽到保护责任,是科学的、理性的、知识的决策在发挥作用”。

别处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成立后,每一个项目都遵循细致研究精神。团队正在参建的北京延庆古崖居酒店项目,位于北京地区最大古代洞窟聚落遗址附近。东梅等人整理当地洞窟发展史,同时对世界上知名穴居的历史发展、特色改造进行研究。其间,刘小川还专程与委托方一同到意大利马泰拉石窟民居调研当地穴居文化。“绝不是简单把当地房屋糊一糊,为保护而粗浅地保护。依托项目设计,可以实现人与历史的关联,兼顾文化遗存保护,不割裂人与历史的联结,通过生活场景,满足人的体验和知识需求。”东梅说。

2020年,东梅受北京公共交通集团邀请,负责北京市公交站牌设计工作。她与团队成员将站牌文化属性、产品性、标识性、叙述方式,仔细梳理,并研究各国公交站牌设计,前期还对站台做了大量研究。结合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市民建议意见,最终以砖红、深灰、白三色为主色调,“把字体变大、阅读范围提高、信息归纳简化”,且改变过去搪瓷材质,改为纸张,配以纳米水晶玻璃,既降低成本,又方便更换清洁。东梅介绍,“站牌没有选用通电形式,我们利用光环境和站牌关系,特意将电取消。城市环境已非常明亮,再增亮一处,会带来光污染。选择不做什么,比选择做什么往往更难”。

东梅就是这样,常常钻研一个项目,由源头到未来,被不理解的人认为“用力过猛”。刘小川谈到东梅,笑道“她是偏执狂”。

回到人本身,以交叉学科思维构筑未来生活

英国作家托马斯·布朗爵士曾写道,“生命只是一束火焰,我们依靠自己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存在”。每一步选择都不易,东梅为所负责设计的建筑寻找到内核:回到人本身。

早在2006年,东梅受邀担任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系客座教授,负责在职研究生教学工作。教室里,三十多名学生在建筑行业已有一定经验。东梅决定在主课程之余,开设讨论课堂,邀请学生分享能够“看得上”的设计方案,并展开讨论。

课堂上,东梅讲到:“有这样一个原则,在分析完成后,如果大多数人并不支持你的分析,你仍可以坚持,但至少补充了新视角。如果只有你一个人认同一个方案或坚持一种观点,则需要引起重视,思考是否方向有偏狭。”

有学生问:“像您这样做分析,岂不是所有房子都长一样?都是理性结果。”东梅回应:“房子从0分到60分这部分,必须理性。给人居住的房子,性能设计方面必须首先要功能合理。至于60分到90分,才会涉及到文化、个性化。60分以上之后,我们再来讲多样性。我们提倡多元,但是不能光看多元,却不及格。”

东梅认为,真善美是有过程的,“首先是真,然后是善良,接着自然就会美。真是基础,不能直接谈美。”她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美自然会来,不用去刻意强调”。

在事务所内,她也常常对团队年轻人强调:“设计的发心要善良,摒弃自我表达的虚荣心,设计需要有根。”“所有设计手法都必须有效,而有效的评价基础是如何解决问题。”“不要妄谈美,要以创造性解决问题作为创作的目的。”“能用一招解决多个问题,不用炫酷手法解决单一问题。”

东梅始终把自己视作一个问题解决者,并且是一个愿意下“笨功夫”“绣花功夫”的坚定实践者。尽管东梅的团队只有10余人,但每一次奋战,都“彪悍”得像一支军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东梅带领团队参加“小空间 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优秀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其中惠新西街地块项目《转过街角,会心一笑》获得特别奖,海淀区牡丹园地块项目《牡丹园里寻牡丹》获得一等奖。2020年11月21日,在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开幕式现场颁奖环节,东梅分享:“一个个小空间的改变,就像一粒粒种子,遇见好政策,就会破土而出,长成枝繁叶茂,将北京变得更温暖一点,更人性化一点,更有趣一点。要让北京变得有温度,不仅需要来自政府管理部门的持续关注和投入,来自社区居民的共同推动,来自专业管理者的协同和组织,也需要我们设计同行持续不断的点滴努力,一同汇成推动城市进步的力量。”

东梅还记得在西班牙旅行时,看到各种朝向的板凳,公共空间立刻变得生动。在北京东城区南馆公园可持续改造项目中,其中一环设计,东梅就在藤架绿植区域内将旧椅子进行灵活摆放,后来成为“大爷大妈们”最常聚集欢笑的地方。“公共空间与公共行为,是相互联结的,公共行为可以通过空间来引导。所谓空间社会学,就是通过空间来影响人。”

无论是“大”建筑,还是“小”空间,东梅总会强调:人的感受、人与空间能量的交互、空间随着时间成长。

“过去交通都不发达,如何形成丰富性和多样性?因为不便利、信息闭塞,反而会使人不得不闭关思考自己具备哪些条件和基础,因此有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现在信息丰富,在构成、材料上,有很多惊人进步,但在文化珍惜、乡土发展、社会进步方面思考不足,在深度和视野上反而有局限。我们身处世界变化进程,应该回到建筑本质,来思考自然、文化、公共之间关系,回到选择的根本,回到人本身”,东梅有感而发。

2020年12月,别处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获得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多夫曼奖。这也是侧重建筑“社会性价值”的多夫曼奖创立以来,首次评选出中国设计机构。评审团指出,别处空间因其处理复杂环境能力脱颖而出。评委会主席、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兼执行主席、皇家艺术学院院士Norman Foster评价:“(别处空间)工作涉及遗产、历史、自然和尊重的重要性。”

从2004年成立由自己主导设计的建筑事务所至今,不知不觉,东梅团队已在规划、景观、住宅、公共空间等不同领域积累丰厚经验。触类旁通、成为“通才”道路是一种执着求索后的水到渠成。步入新时代新征程,东梅认为,以交叉学科思维思考、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回归到建筑的本质。“未来需要的建筑师,不只是设计形态,而是设计生活,通过对空间社会学研究和掌握,设计出可以影响人们生活的建筑。”

每一栋建筑自有其性格与光谱,由设计者生发,联结共生的土地,构筑起建筑、人、自然三者的和谐空间,流动、积极,并充满生命力。东梅始终在追寻、在坚持,形式不那么前卫先锋,内里却始终坚实灿烂。

责任编辑 张惠清

猜你喜欢

空间建筑设计
空间是什么?
BUBA台灯设计
创享空间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