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探究

2021-02-25张明敏

客联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人才培养高校

张明敏

摘 要:高等教育是目前我国培养人才的一种主要形式,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未来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德育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生力军人才队伍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进入新时代,思政课程改革更是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最需要精神引导和品质栽培的关键期,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不懈动力,只有大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引导学生夯实思想根基,筑牢精神堡垒,才能真正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人才培养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新要求和新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是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途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其最根本的是要始终保持对思想政治引领教育发展方针政策,坚定不移抓好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真正做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思政课改革重点在于思政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上,很多在校生习惯了思政课的“老三套”,觉得思政课的知识点从小学、初中、高中基本没变化,只是知识点的重复和机械式的背诵,而思政老师也是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觉得思政课玩不出新花样,无非是照本宣科,自身发挥的空间有限。2020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系统详尽的对新时代如何把握好思政课改革擘画了蓝图,作出了顶层设计,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课程教材体系,实现了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和融合贯通,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让其内容更加充实,羽翼更加丰满,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整体作出巨大贡献。

二、新时代思政课程改革创新要求

(一)高位谋划推进,强化组织领导

1.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坚持党建引领高校思政课教育,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抓手。要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履行管党治校主体责任,以政治建设为首要出发点,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思想引领,确保高校党委真正能做到在政治上把方向、举旗帜,在战略上管大局、做决策,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院系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强化组织领导。高校要切实校(院)党组书记抓思政课机制,落实第一人责任,推进高校党政领导干部上好思政课常态化,充分发挥“关键少数”思想政治课师资力量优势,尤其是党组书记、校(院)长等主要领导要通过上讲台、讲党课等方式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提升师资力量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建立党委领导——院系主导——教师主抓的工作机制,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快马克思主义学院规范化建设,完善组织管理、人才队伍、专项经费、硬件设施等配套建设,同时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通过强化组织建设,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硬件支持。

(二)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完善教学体系建设

最新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强调,课程目标体系设置要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意识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其中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设置为:(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2学分;(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2学分;(3)《形势与政策》为1学分。由此可见,高等职业院校对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运用,这是思政课的理论基础,是最基本的思政理论框架体系建设,通过这些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重在为学生建立起思想政治领域的四梁八柱,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二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紧密联系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一系列人生课题,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三是注重学生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特别是了解党史、新中国史,以及我国的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這部分是通过对我们党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建设历程的学习,重在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是注重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建设,培养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注重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筑牢党支部战斗堡垒,利用好“第二课堂”

1.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20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党委要结合大学生特点,从高校和大学生党员队伍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设置党组织,及时进行调整规范,确保党的组织覆盖到每个年级、班级等基本单元,党的工作覆盖到每名学生。要求充分发挥年度发展党员计划的指导作用,高校党委按照大学一、二年级发展党员占学校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数一般不低于30%的比例,防止出现低年级不发展、高年级扎堆发展的现象。鼓励大学生党员积极登录甘肃党建信息化平台了解党的知识和党建工作各项情况,激发大学生入党热情,及早发现和培养好苗子,不断壮大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2.组织好“第二课堂”党团活动。高校要全力推进团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积极引导新入校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综合运用军训、主题团日和重要节日纪念活动等载体开展日常教育。可探索由思政课教师担任党支部负责人或者支部组织员、宣传员等职务,主导培养和带动一批党员班主任、党员教师、党员辅导员等,壮大党建队伍力量,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上老师带领大家也可相互探讨针对当下某一热点主题开展讲座或组织有关辩论赛。

3.突出红色教育熏陶。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中华民族在奋勇抗争的革命岁月与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凝聚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红色文化注入新内涵。红色文化视角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引领广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丰富思政内容教学资源、拓展思政教育教学形式以及传承与弘扬红色精神的价值与意义。但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仍存在着红色教育意识不够强、思政教育方式固化、大学生红色文化意识较为薄弱与网络思想碰撞激烈等问题。为破除红色文化教育困境,高校要通过创新红色文化研究、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建设新媒体平台团队等途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内涵。

红色文化总体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革命战争时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大别山精神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的雷锋精神、航天精神、西迁精神等红色精神; 二是印证革命与建设历程的物质文化,主要包含革命遗址、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以及红色文学、影视作品等实体文化。红色文化具有深厚内涵,能在各历史进程中引导中华民族艰苦奋斗。高校思政教育应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四)借势“新媒体”,紧跟网络时代脚步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特别是抖音、快手等移动自媒体的迅速蹿红,大学生的业余时间也大量被移动自媒体、网络游戏所占据,而这也对高校教育影响巨大,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学生们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多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观念更新、知识更迭也都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着,这也使得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触更加便利,思想更加活跃。所以在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结合当前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借势“新媒体”势在必行,需要紧跟网络时代步伐,在如何发挥新媒体作用传播网络正能量上做文章。

当然,也应认清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尤其大学生群体所关注的大量网站内容鱼龙混杂,信息质量不高,且具有极强的诱导性,这也是近几年网络借贷、电信诈骗频发的主要原因。在面对网络的社会正面引导上,也是思政课程应该涉及的话题,内容为王的网络媒体时代更应该用正面的事例、积极的内容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在调查中,在校大学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3个小时,所以在网络媒体上的思想政治传播影响力,并不比在课堂上弱。

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抓紧抢占网络这块高地,一是要打造自身网络王牌宣传阵地。充分利用校园微信公众号、党建信息平台等,积极宣传思政理念、弘扬中国文化,展现先进典型和励志模范人物形象,将生涩的文字理论图文并茂展现出来,增强趣味性、可阅读性,打造既渗透着当下大学生趣味,又蕴藏着思想政治理念的网络文化空间,生动形象的做出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网络文化作品。二是利用网络媒介开展群团活动。“指尖上的党建”要充分利用起来,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充分利用新媒体党建阵地,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和快速传播性组织一些可参与性强的网络活动,例如作品征集、优秀文案投票、自强之星推选等有意义的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网络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兴趣。三是适时开展网络课堂教育,打造“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也为网络课堂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网络课堂教育的话题出现已久,但是总体成效欠佳,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学习通、腾讯在线、钉钉等网络直播软件品类繁多、鱼龙混杂,但在这次疫情期间的试用过程中也出现了网络信号差、服务器不稳定、卡顿频发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总之,从大趋势来看,网络课堂的发展势在必行,是未来课堂教育不可缺少的方式方法。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程,因其政治性强,相对来说随意发挥性小,并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很多优质的网络资源,名师大家的示范课视频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可以说是最适合网络课堂教育的方式,高校在思政课程涉及上应该更加注重网络课程的运用,除了非常规情况下的网络直播教学外,应增加网络名师大家的示范性课堂教学,让所有的学子不管你身在何处都能聆听名师讲堂,在网络课堂上播放教育片、爱国影视片、先进典型事迹等等,通過更加专业、灵活的教学方式,促进思政课程质效并举。

三、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更应在思政课改革上做大文章、下重功夫。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更是应当成为思政课改革的重要目标,将新时代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政策在学生阶段就更好的入脑入心,把我们国家所崇尚的价值取向、制度优势等讲出来,助推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付诸实践,让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保证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在“举旗定向”方面不出问题。真正为国家、社会培养经得住考验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克志. 深入开[3] 郭培荣 徐永超.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展“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教育整顿 着力锻造“四个[D]. [1]公安部党委, 2020.

[2]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D]. [1]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2]西北工业大学学校办公室, 2020.

[3] 范跃进 刘恩贤. 以习近平高等教育思想为指导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D]. 青岛大学, 2018.

[4] 刘建平 李双清. 红色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D]. 领导之友, 2011.

[5] 李晓静. 红色文化视角下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探寻与路径分析[D]. [1]河南警察学院, 2020.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人才培养高校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