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式流程护理管理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效果
2021-02-24刘守英
刘守英
(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病房,辽宁 朝阳 122000)
冠状动脉介入术是指临床范围内采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以改善其心肌血流灌注的手术治疗方法[1]。该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大范围心肌缺血症状,降低患者急性期的病死率,改善其预后。链式流程护理属于临床护理领域的新型护理方式,在急诊科室的严重创伤患者诊断及治疗中应用效果明显[2]。基于此,本文对链式流程护理管理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有效分析,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的8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将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入院的患者归于对照组,共41例,男28例,女13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2±2.8)岁;将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入院的患者归于观察组,共4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60.8±2.5)岁。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②无心脑血管功能障碍;③认知功能正常,无精神类疾病。排除标准:①入院前,患者接受过专业护理或相同研究;②出现心源性休克症状;③患有肝、肾等重要器质性功能障碍。患者均在病发6 h内到达医院接受救治,两组为同一小组护理,护理小组在参与研究期间未更换人员。参与本次研究者,均对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等具有知情权,基线资料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体制,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常规抢救、体征观察、用药指导等。观察组行链式流程护理管理体制,患者接受流程护理:①设置链式流程管理小组:成立链式流程护理管理小组,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急诊护理全程由护士长负责管理,并分为专科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指导、重症监护等4个流程模块,使岗位人员各司其职,明确护理人员自身责任,提高护理效率[3]。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定期组织专业化培训,阶段性培训结束后,成立考核小组对护理人员进行知识考核,督促护理人员掌握更专业化的护理技能。②链式流程护理分工:各小组人员配备根据护理人员的年龄、资历、性格、特长等进行分配。如专科护理模块需强化管理急诊抢救的所需物品,定期对物品进行查验、核对,并及时更换损坏、污染的医疗抢救用品,实施无菌化物品存放管理[4];重症监护模块负责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对体征异常者,及时配合医师实施抢救、治疗及护理等行为。通过各模块间护理人员的相互配合,可有效提高急诊的有效性。③链式流程护理质量控制:急诊流程管理小组可结合院内实际情况,每月展开1~3次随机链式流程护理管理考核等,并将考核内容以表格形式进行记录,以方便后期全过程工作的总结[5]。具体考核内容,可从术前准备时间、急诊应用物品的准备情况、患者对急诊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各类文书填写是否合格、基础护理技能考察等方面入手,根据考核结果,总结上一阶段的工作状态,并提出问题,找出解决对策,在下次护理人员的公开会议上进行综合点评和结果反馈,以督促优化护理管理流程[6]。④链式流程护理实施:患者入院后,由预检护士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面瘫程度、语言功能、生命体征等在30 s内进行初步评估及检查,采用边分诊、先抢救后挂号的接诊流程;进入抢救室后,流程护理管理小组成员根据模块分工站位,迅速完成急救物品的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参数调节等工作,在急救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等;负责循环系统的护理人员建立静脉通道,并在10 min内完成血样本的采集,进行血液各项指标检查,根据检测结果给予准确的救治措施,利用急救间歇时间对药物实施时间、抢救措施实施时间、患者病情变化等进行记录和监控。
1.3 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链式流程护理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患者急救时间等指标,并统计护理实施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等。①护理质量:根据《医院护理质量评分标准》[7]对链式流程护理管理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护理技能、专科护理、护理记录、环境设施、前期准备5个方面,每项25分,分值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好;②急救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病情预警时间、确诊时间、抢救时间等;③不良事件:包括风险事件、护理纠纷、并发症,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总例数×100.00%;④满意度: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内容包含环境设施、质量与安全、服务态度、操作熟练度4项,每项25分,满分为100分,评估分值>80分为满意,≤8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科室收集到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病例输入至SSPS20.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 观察组在护理技能、专科护理、护理记录、环境设施、前期准备5个方面的评估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急救时间 观察组的病情预警时间、确诊时间、抢救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 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满意度 观察组出现风险事件、护理纠纷、并发症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则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对比(分,±s)
表1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对比(分,±s)
表2 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对比(min,±s)
表2 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对比(min,±s)
表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在临床治疗冠心病患者中效果显著[8]。但是,原有的急诊程序缺乏规范性,护理参与人员责任不明确,造成了抢救时间的浪费,严重者可对救治结果造成不利影响[9]。链式流程护理管理的应用,可通过规范化护理体制,使急诊护理人员各司其职,最大可能地节省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效率[10]。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在2018年下半年实施链式流程护理管理后,急诊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明显提升,且风险事件、护理纠纷、并发症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情预警时间、确诊时间、抢救时间等较2018年上半年大幅缩短。这表明,链式流程护理管理的应用,可通过小组各模块的秩序化分工,对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抢救过程进行准确有效的护理干预,且获得效果较好。另外,由医院制订急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案,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抢救流程给予指导,细化急诊环节,规划急诊抢救护理工作的流程秩序[11-18]。
综上所述,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应用链式流程护理管理,可通过规范化的护理体制管理模式,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加强,并有效缩短患者的病情预警时间、确诊时间、抢救时间等,且在降低风险事件、护理纠纷、并发症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作用显著,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可进行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