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联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效果研究
2021-02-24杨雪玉
张 艳,杨雪玉,吕 文
(南京市江宁区中医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2)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是指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出现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反应。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是肩周炎患者的典型症状。此病虽然不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但会严重影响其工作、学习及生活。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肩周炎的常用手段之一。本文主要是研究用隔姜灸联合温针灸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72 例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病情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肩周炎的治疗标准》中关于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均存在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且均自愿参与本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6)与对照组(n=36)。在36 例观察组患者中,有女性24 例,男性12 例;其平均年龄和平均病程分别为(41.25±5.47)岁和(2.34±0.76)年。在36 例对照组患者中,有女性21 例,男性15 例;其平均年龄和平均病程分别为(41.80±5.63)岁和(2.51±0.92)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 >0.05。
1.2 方法
用温针灸疗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选择其患侧的靳氏肩三针穴[1](肩前穴、肩髃穴、肩后穴)、肩髎穴、肩贞穴、天宗穴作为治疗的主穴,选择其患侧的曲池穴、手三里穴、外关穴、合谷穴、条口穴作为治疗的配穴。对其上述穴位所在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用40 mm 的毫针对其肩部穴位进行针刺,针刺的深度为30 mm;用25 mm的毫针对手部穴位和下肢穴位进行针刺,针刺的深度为20 mm。采用平补平泻法运针,得气后留针20 min。在留针期间,将2 cm 的艾卷插到针尾上并点燃,每段艾卷为一壮,每个穴位均艾灸2 壮。每周治疗5 次,共治疗3 周。用隔姜灸联合温针灸疗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用温针灸疗法对其进行治疗的方法同上,用隔姜灸疗法对其进行治疗的方法是:每次对其进行温针灸后2 h 对其实施隔姜灸,在治疗时指导其取仰卧位。将鲜姜切成数个直径为5 ~6 cm、厚为3 mm 的薄片,并在姜片上戳数个小孔。将姜片分别置于其靳氏肩三针穴和肩髎穴上。将艾绒制成直径为2.5 cm、高为2cm 的圆锥形艾柱,将艾柱置于姜片上并点燃,每个穴位均艾灸3 壮。之后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将姜片分别置于其肩贞穴、天宗穴和曲池穴上,将艾柱置于姜片上并点燃,每个穴位均艾灸3 壮。若患者存在肩部疼痛拒按、得温痛减的症状,则对其大椎穴进行隔姜灸。若患者肩痛日久,肩部肌肉萎缩,举臂不及头,则对其肩井穴和外关穴进行隔姜灸[2]。每周治疗5 次,共治疗3 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值为0 ~10 分)的评分。患者的VAS 评分越高,表示其肩部疼痛越严重。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患侧肩关节功能的评分。采用自制的“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分值为0 ~360分)评估两组患者患侧肩关节的功能。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的评分为0 ~60 分、61 ~120 分、121 ~180 分、181 ~240 分、241 ~300 分和301 ~360 分,分 别表示其患侧肩关节的功能存在极度受限、严重受限、显著受限、中度受限、轻度受限和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相比,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分,±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分,±s)
组别 例数 VAS 评分 t 值 P 值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6 7.52±1.59 1.21±0.67 42.69 <0.05对照组 36 7.44±1.82 2.84±0.56 36.86 <0.05 t 值 0.31 6.25 P 值 >0.05 <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侧肩关节功能的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肩关节功能的评分相比,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患侧肩关节功能的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侧肩关节功能的评分(分,±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侧肩关节功能的评分(分,±s)
?组别 例数 肩关节功能的评分 t 值 P 值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6 172.54±15.50 316.54±24.53 26.95 <0.05对照组 36 175.57±16.72 260.85±25.98 15.56 <0.05 t 值 0.75 10.57 P 值 >0.05 <0.05
3 讨论
肩周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有报道称,肩周炎患者约占肩部疾病患者总数的42%,此病在40 ~70 岁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5%[3-4]。中医将肩周炎归于“痹病”的范畴,认为其主要是由风寒湿三气杂至、外伤劳损所致[5]。针灸是中医治疗肩周炎的常用方法。通过对此病患者患侧的靳氏肩三针穴、肩髎穴、肩贞穴、天宗穴等穴位进行针灸,可起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对肩周炎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可加速其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其局部气血瘀阻的状态,有利于其肩部炎症的吸收和损伤组织的修复,减轻其肩部疼痛的程度,改善其肩关节的功能。隔姜灸是艾灸的一种类型。《针灸大成》中说:“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然后灸之。”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活血驱寒的作用,配合艾灸能达到祛湿散寒、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止痛的功效[6]。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用隔姜灸联合温针灸疗法治疗肩周炎能显著减轻患者肩部疼痛的症状,改善其患侧肩关节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