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的效果对比

2021-02-24谢世容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2期
关键词: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感染性

谢世容

(成飞医院儿科,四川 成都 610091)

小儿感染性发热(infectious fever)是指因感染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而导致的发热。此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在进入人体后其毒素或代谢产物会作用于白细胞,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又叫白细胞致热原),而内源性致热源的分子量小,可通过血- 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进而引起发热。持续高热是感染性发热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上在对此病患儿进行治疗时若不能及时为其退热,易导致其出现惊厥等并发症,也可能对其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性损伤[1]。本文主要是比较用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 年2 月至2019 年7 月我院儿科收治的98 例感染性发热患儿纳入本研究。其病情均符合小儿感染性发热的诊断标准,入院其体温均超过39℃,且其家长均自愿让其参与本研究。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布洛芬组(n=49)与对乙酰氨基酚组(n=49)。在布洛芬组患儿中,有女22 例(占44.9%),男27 例(占55.1%);其平均年龄为(6.76±1.76)岁,其出现发热症状至入院的平均时间为(3.47±1.27)d ;其中,因感染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及其他病原菌而导致发热的患儿分别有24 例(占48.98%)、15 例(占30.61%)、2 例(占4.08%)、5 例(占10.2%)和3 例(占6.12%)。在对乙酰氨基酚组患儿中,有女20 例(占40.82%),男29 例(占59.18%);其平均年龄为(6.23±1.43)岁,其出现发热症状至入院的平均时间为(3.60±1.33)d ;其中,因感染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及其他病原菌而导致发热的患儿分别有22 例(占44.9%)、16 例(占32.65%)、2 例(占4.08%)、4 例(占8.16%)和5 例(占10.2%)。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P >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儿均进行抗感染、补液、物理降温、解痉及营养支持等治疗。在此基础上,用对乙酰氨基酚对对乙酰氨基酚组患儿进行治疗,其用法是:口服,用药剂量为10 mg/kg。若用药后患儿的体温仍高于38.5℃,需重复为其用药,两次用药的间隔时间不可少于4 h,24 h 内的用药次数不可超过4 次。用布洛芬对布洛芬组患儿进行治疗,其用法是:口服,用药剂量为8 mg/kg。若用药后患儿的体温仍高于38.5℃,需重复为其用药,两次用药的间隔时间不可少于4 h,24 h 内的用药次数不可超过4 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用药前及用药后30 min、1 h、2 h、3 h 和4 h 两组患儿的体温。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用显效、有效和无效评估其疗效。显效:在用药后的4 h 内,患儿的体温下降>1℃。有效:在用药后的4 h 内,患儿的体温下降0.5℃~1℃。无效:在用药后的4 h 内,患儿的体温下降<0.5℃或在升高。用药后,比较两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用药前后两组患儿的体温

用药前,两组患儿的体温相比,P >0.05。用药后30 min、1 h、2 h、3 h 和4 h,布洛芬组患儿的体温均低于对乙酰氨基酚组患儿,P <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布洛芬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乙酰氨基酚组患儿,P <0.05。详见表2。

表1 用药前后两组患儿的体温(℃,±s)

表1 用药前后两组患儿的体温(℃,±s)

组别 用药前 用药后30 min 用药后1 h 用药后2 h 用药后3 h 用药后4 h对乙酰氨基酚组(n=49)布洛芬组(n=49)t 值P 值39.95±0.54 39.80±0.55 0.323 0.082 39.34±1.72 38.44±1.49 8.512<0.001 38.67±1.82 37.76±1.62 8.232<0.001 38.70±1.89 37.50±1.73 7.483<0.001 38.00±1.33 37.12±1.69 7.033<0.001 37.87±1.70 37.00±1.68 6.487 0.002

表2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2.3 用药后两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用药后,对乙酰氨基酚组患儿中有3 例(占6.12%)患儿发生恶心呕吐,有2 例(占4.08%)患儿发生皮疹,有2 例(占4.08%)患儿发生腹泻,有2 例(占4.08%)患儿发生头晕,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37%(9/49)。用药后,布洛芬组患儿中有1 例(占2.04%)患儿发生恶心呕吐,有1 例(占2.04%)患儿发生皮疹,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08%(2/49)。用药后,布洛芬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乙酰氨基酚组患儿,P <0.05。

3 讨论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均是临床上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的常用药。这两种药物均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对下丘脑环氧化酶的合成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从而可阻断热源的合成路径,达到降温的目的[2]。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苯胺类解热镇痛药。临床研究表明,对于体内缺乏葡萄糖-6- 磷酸脱氢酶的感染性发热患儿来说,用对乙酰氨基酚对其进行治疗易导致其发生溶血。布洛芬是一种丙酸类解热镇痛药,不会引起溶血反应[3]。此外,布洛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下丘脑后叶黑素细胞刺激素和血管加压素的合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能阻断肿瘤坏死因子的释放,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从而可有效地缓解感染性发热患儿的病情。布洛芬具有退热效果好、起效快及安全性高等优点[4-5]。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用药后30 min、1 h、2 h、3 h和4 h,布洛芬组患儿的体温均低于对乙酰氨基酚组患儿,P <0.05。布洛芬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乙酰氨基酚组患儿,用药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乙酰氨基酚组患儿,P <0.05。可见,与用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相比,用布洛芬治疗此病的效果更好,能有效地降低患儿的体温,缓解其病情,且用药的安全性更高。

猜你喜欢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感染性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思考心电图之177》
北化大生物合成对乙酰氨基酚
吃感冒药进了ICU 全因做错一件事
儿童退热还能用布洛芬吗
蓑衣莲酮硫酸酯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S-布洛芬的合成进展
布洛芬抑制人肝癌细胞BEL-7402生长及机制的初步研究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中医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