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时代大学生情感心理的性别差异新态及其教育启示
2021-02-24李宝斌刘英玲
李宝斌,刘英玲
(1.湖南文理学院 师范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2.大理大学 学报编辑部,云南 大理 671003)
男女大学生的情感心理存在差异,邓丽芳、郑日昌针对大学生的研究表明:男性在负向情感上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女性,在快乐感上的得分明显低于女性[1]。周文洁针对高中生的研究显示,女性有更强的情绪冲动,更强的情绪表达倾向[2]。郭小艳等人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3]。这种差异一定会被打上时代烙印,具有相应的时代特征。智能手机时代,大学生的认知范围、信息获得渠道和信息获得量比以往发生了更多变化,其情感心理的性别差异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呈现新的发展态势[4]。晏嘉炜、王贵敏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率为76.6%,而且超过一半的学生多次尝试缩短使用智能手机时间却以失败告终[5]。为了更好地了解智能手机时代大学生情感心理的性别差异发展新态势,我们在较大范围内开展了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和调研对象
(一)研究方法
我们采用的是调查研究法,主要是线上问卷调查。为了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情感心理的性别差异,我们从学生中收集了一些有关情感的问题,并在课堂上和课后线上开展了讨论,然后在此基础上,整理出20道问题,制成调查问卷,其中问卷内容主要集中在择偶标准、情感责任、情感期待等方面,也涉及示爱方式、情感经历等问题。问卷要求调查对象从五种不同程度的认可度上进行单项选择。我们采用纸质问卷在小范围内调查,然后在此基础上修订问卷,再通过问卷网平台在大范围内收集样本,调查对象通过智能手机作答。
(二)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主要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区100多所高校的在校本科学生。回收有效问卷519份,其中男生125人,女生394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调查班级的男女学生比例本身不协调;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女生对情感问题更感兴趣,而男生的兴趣相对低一些,在要求他们发动自己外校的新朋友和老同学参与调查时,女生相对积极一些,而男生不太积极。
二、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的部分内容基本印证假设,但也有部分内容并没有印证假设,反映了智能手机时代不同性别学生的情感心理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迹象。采用SPSS20.0进行分析,对两者均值差异性作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附注:M 均值,SD标准差,*P<0.05,**P<0.01
如表1所示,针对以下问题的回答,在显著性水平为 P<0.01 时,Q4、Q5、Q6、Q9、Q10、Q11、Q15、Q16、Q19有差异;在显著性水平为P<0.05时,Q2、Q8、Q20;其他选项无显著差异。具体情况如下:
(一)呈现显著差异的选项
1.在“爱我”与“我爱”的选择中,存在明显性别差异。尤其是自己很难把控全局时,男生往往更加钟情于自己的所爱,哪怕对方并不领情,前途并不乐观,有将近30%的男生选择义无反顾地坚持,而女生只有大约10%的人会这样;女生更容易改变立场,高达60%以上的女生在所爱之人不喜欢自己时转而求其次,选择爱己之人,寻求心灵的安慰,而男生只有34%,见表2。
2.男女对情感存在不同的期待。男女对于被关爱、呵护有着不同的期待值,有半数以上的女生希望总是被恋人关注、哄着、宠着,而男生则不到20%;男生将近半数选择不需要被宠,女生却不到14%。两者的差别非常明显,见表3。
?
?
3.在求偶与相处中谁需要更加主动,态度差异显著。在求偶或找异性朋友时,大约37%男生认为(包括基本认可和认可)“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纱”,男生处于劣势,被要求主动出击,承担被拒绝的风险,谈恋爱不容易;但女生并不这么认为,有57.6%觉得在找异性朋友和求偶中,女性更加被动,更不容易找到心仪的另一半。生活中,男生会更加主动哄女友开心,56.8%的男生作出了肯定选择;但女生更希望是被宠、被哄,却只有11.3%选择会主动哄男友开心,见表4。
?
4.在婚恋、家庭的责任感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更在乎男友的情感经历,而男生的宽容度更高。在对待男人是否应该承担更多的家庭与婚姻责任时,虽然显示明显差别,但却是反向差别,即更多的男性(将近70%)认可这种观点,而女生则有超过20%的调查对象不以为然,也许智能手机时代的女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增强。在对待对方过往情感经历上,调查结果显示与平常观点相反的结论,参见表5。
?
(二)无明显差别的选项
1.情感的持久性与深刻性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在对待更加相信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更加在乎曾经拥有还是天长地久等问题时,预见男女的态度应该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估计男生更加大胆,更多人相信一见钟情,追求轰轰烈烈的爱,但调查结果并没有显示显著差异,似乎男女学生都偏向于现实,认可平平淡淡才是真,对那种戏剧性的浪漫与炽热,多数学生持谨慎态度,见表6。
?
2.择偶时,对颜值、才华、人品、家境的要求没有明显差别。按照一般思维以及对平常生活的观察,感觉男女青年择偶时,男性更加注重对象的容貌外表,而女性似乎更加“重才”或“重财”,在一些相亲电视节目中,部分女嘉宾的“重财”倾向比较明显,即所谓的“拜金女”。但调查结果显示,这种差别并不明显,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选择对象或找恋人时,相比于颜值、家境等外在因素,更加看重内才,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详情见表7。
?
3.宽容感取向。在日常生活中,谁都不能容忍另一半的出轨,但在对待对方身体出轨与精神出轨的选择中,似乎男性更不能容忍另一半的身体出轨;女性更不能原谅对方的精神出轨。不过,调查结果并没有支持这种观点,在对精神出轨甚于身体出轨的认可度上,男女学生的答案惊人的相似,都是16.8%的人认可,基本认可的比例也很接近,男生18.4%,女生16.0%。反对人数与支持人数也没有反映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见表8。
?
三、调查研究结论及讨论
调查结果基本上验证有关情感心理性别差异的传统观点,比如男生更加主动外露,女生更加委婉内敛,各自的婚恋观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生理差别、社会分工、性别刻板印象、父母的区别对待,共同促进了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几种因素并列发挥作用,从整个社会来说,起递进作用,因为基于性别的社会分工产生性别的刻板印象,层层递进,强化孩子的性别角色,并且在千百年的社会进化中不断发展和强化。到高中毕业、大学入学阶段,青年学生的性别角色基本定型,其情绪体验、情感反应就会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调查结果也显示,在智能手机时代,大学生的情感心理性别差异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迹象。许多研究结果得出心理生理活动的自我报告测量和生理指标测量之间统计上呈正相关但相关度并不高[6]。我们的调查结果也不排除自我报告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误差,结论供感兴趣者参考。
(一)交友和择偶时,两者都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和理性倾向
在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的现实主义倾向非常明显,对一些抽象、浪漫的感觉少了一份热情,比如交友择偶时,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有60%以上调查对象明确表示倾向于比较稳健的日久生情,只有约10%的调查对象倾向于比较浪漫但并不可靠的一见钟情;在交友与择偶的观测点上,都更加看重内在的才华和人品(超过60%),少部分人(不到20%)更看重外在的容貌。智能手机时代的大学生,通过手机获得丰富的外部信息,了解到很多正反案例,在处理情感问题时,能够比较理性地面对现实,作出比较合理的选择,而且在这方面男女学生的观点有趋同的迹象。
(二)处理情感问题时,女生自我中心倾向更加明显
传统观点认为女性情感更加细腻,希望有人关心与呵护,同时也温柔贤惠,会关心体贴对方。调查数据显示,女生在两性相处时,自我中心倾向上远远高于男生,感觉这种倾向比革命年代、建国年代明显得多,比如明确表示“我想享受被宠的感觉,不愿受委屈”的男女比例是6.4∶29.9,而在“关心体贴对方,主动逗乐对方”的肯定选择上,男女比例是36.0∶2.5。很多女生只想着被宠、被哄,但并不怎么考虑对方的感受。独生子女时代,很多家庭溺爱孩子,许多女孩子被视若掌上明珠,宠出了“公主病”。智能手机时代,一些偏宠女性的文艺作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少综艺作品里经常调侃男性,娇宠女性。有时把怕老婆当作了一种美德。在智能手机时代,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看这些文艺作品非常方便,有些女人喜欢利用智能手机作为自媒体,自娱自乐发一些拔高女人地位的段子,某种程度上助推了部分女生的“公主病”。虽然大部分男生愿意在与女朋友的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呵护关心对方,但也有不少男生不愿意总是让着、哄着,觉得心累,不愿做“冤大头”或“傻蛋”。
(三)承担家庭责任方面,女生主动意识强于传统观点
传统观点“男主外,女主内”,养家糊口主要是男人的责任,在现代社会为结婚生子买房买车的主要责任也是男方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仍有大部分男生(将近70%)认同这种观点,但智能手机时代女大学生的态度已经发生很大转变,有超过20%的调查对象不以为然,认为女生在承担家庭责任、维系婚姻关系、维护二人情感上,女生应该承担同样的责任。智能手机时代的女大学生学历提高、能力增强、眼界开阔,不愿意在家庭责任和情感生活中充当配角,自强意识、责任意识在增强。
(四)对待对方过往情感经历,男生宽容态度强于传统观点
在是否在意对方以往的情感经历上,有一种说法是,“女人看重的是男人心的最后归宿,而不纠结于以往与谁有过交往;男人看重女人是否把自己当作第一人,而且许多男人有处女情结”。但本次调查结果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有37.6%的男生选择不在意对方的过往情感经历,而作出肯定选择的女生只有18.0%,比例不到男生的一半。也许是智能手机时代,娱乐节目和娱乐圈中结婚、离婚、复婚、再婚这样的事情太多了,男生见多了,听多了,部分男生已经接受了这种现实,加之男性的心胸要宽广一些,对女友的过往情感经历并不十分在意。女生对这方面故事的了解程度不会低于男生,但女性的细腻情感和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促使她们对有恋爱史的男生更加不放心,更有防患意识。
四、教育启示
调查显示,大学生退学、休学的现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心理原因的占比较大。不能孤立地看待和分析情感,它与身体状况、学习效率、社会适用都有密切的关系[7]。了解智能手机时代大学生的情感心理新态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情感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
(一)结合智能手机时代特征,调整情感教育内容
智能手机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多,信息传播速度快,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对新事物、新观点的好奇心比较强。他们情感丰富,在处理情感问题时存在的困惑、疑问也比较多,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就不能停留在传统观点上,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所思所想。比如,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对待情感问题时,男生女生都显示了高度的现实主义和理性态度;针对各自在家庭和婚恋中的责任,虽然男女学生的选择呈现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显示的是双方不认为对方一定要承担更多责任,大部分男生自认为应该更加主动,承担更多责任;为数不少的女生并不这么认为,觉得在维系感情和承担家庭责任时,双方是平等的,要求某方承担更多责任并不合理。这种男生的主动态度,女生的平等意识具有积极性,应该顺应时代特点给予鼓励,不断健全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如果讲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宣扬一些高调、空洞的伦理道德,恐怕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根据时代特征,联系他们的切实需要,因势利导地进行引导,才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婚恋观和家庭观,走出情感困境,把握人生方向。
(二)发挥智能手机的积极作用,改进情感教育方法和途径
教师个性特征、教育技术都会对情感教育产生影响,提高参与度,加强信息反馈,有利于促进情感心理的健康发展[8]。智能手机时代,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很强,手机也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工具,但面对面用口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在下降,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比较明显,经常看到一群学生坐在一起各自玩着手机,相互之间并不交流。在与老师交流时,也喜欢用微信或QQ,不愿意当面交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时,也应考虑这些特点,充分发挥智能手机的积极作用,利用微信、QQ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比面对面交流,学生更加放松、更加坦诚、更容易达成共识。
(三)针对性别差异特性,促进相互了解
既要承认和尊重不同性别情感的差异,又应该在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方面宣传一些正能量的共性,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引导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构建新型异性交往关系。受生理机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情感心理的性别差异客观存在,有些差异还非常明显。比如,对情感的期待,大部分女生总希望男友哄着自己、宠着自己,逗自己开心,不愿意受委屈,但是自己并不愿意主动付出。这种情感预期性别差异,容易造成交友过程中的隔阂和不协调。在课程教育和学生工作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情感心理的性别差异,同时学会尊重异性的情感,鼓励他们重视现实需要,留出浪漫空间;尊重自我内心,谨防自恋成癖;积极承担责任,适当放松自我,用积极包容的态度与异性相处、结交异性朋友。
(四)关注大比例人群的同时,不能忽视小众群体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能够理性处理情感问题,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具有浪漫情结,非常注重外表。这与时代风气有关,智能手机时代,是一个高度关注颜值的时代,原本作为称赞别人容貌的“帅哥”“美女”等词被作为性别称呼,并且整个社会普遍接受,爱美之风可见一斑。电视电影节目中帅哥靓妹成为众多粉丝追逐的偶像;许多人用智能手机自拍,晒美颜照,仿佛这个社会已经成为高颜值消费的时代,且长久不衰。我们不能说关注外表、爱美不好,也不能说浪漫情调,喜欢一见钟情有问题,但如果只注重外表,而不进行理性思考、理性选择,很容易出问题,许多学生情感出现挫折就与重感性轻理性相关。因此在情感教育时,不能忽视这小部分过于倚重感性的学生,引导他们妥善处理理性与感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