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分析
2021-02-24郭富红
□文/郭富红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辽宁·大连)
[提要] 本文应用投入产出法与相关统计数据从不同角度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就业影响效应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测度就业效应衡量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结果表明:整体上辽宁生产性服务业与内部分行业就业贡献度呈现增加趋势,个别行业就业贡献值出现小幅下降。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间接带动就业增长方面优势显著,充分表明它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和关联作用,因此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解决辽宁省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一、引言
现有文献认为服务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带来就业的增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日益明显。2007 年3 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0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就业容量增加,服务业结构向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转型,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通过自身发展直接促进就业增加,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产业,主要是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以及产业部门间的前向与后向关联,间接促进就业增长。
辽宁省作为重工业基地,传统工业比重很大,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化解产能过剩,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其他部门的关联效应和波动效应,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与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
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效应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指标与术语分析。以辽宁省2012 年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通过设计一系列相关的指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衡量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1、消耗系数
(1)直接消耗系数aij=xij/Xj,表示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 行业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 行业产品的数量。
(2)完全消耗系数bij,表示第j 行业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所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第i 行业产品的数量。里昂惕夫矩阵=完全消耗系数矩阵-I。
(3)自产率。计算直接消耗系数时,中间产品包括省外产品调入数据,但省外产品调入对辽宁就业没有影响,因此要对直接消耗系数做出调整。因为行业总产出是地区内的总产出,所以总产出+行业调入额=行业中间使用+行业最终使用,可得:
表1 辽宁产业/行业就业相关指标一览表
自产率=总产出/(行业中间使用+行业最终使用)
设第j 行业产出的自产率为mj,则第j 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aij*=mj*aij,完全消耗系数与里昂惕夫矩阵也要做出相应调整。
2、产出乘数
bij*是做了自产率调整的完全消耗系数,Fj反映了j 行业带动国民经济产出规模的能力,间接反映行业j 吸纳就业的能力。行业产出乘数越大,该行业就业吸纳能力越强。
3、劳动力投入系数
h 行业的劳动力投入系数为lh=Lh/Xh
Lh为行业h 的就业人数,xh为其总产出,表示行业h 单位总产出所投入的劳动力,反映了行业h 直接吸纳就业的能力。反映一个行业产出增加导致本行业就业增加的能力,并没有反映该行业产出增加引发直接间接消耗各个行业产品导致的各个行业就业的变化。因而这个指标反映行业吸纳就业能力是不完全的,因此需要用就业弹性增加值对该系数进行调整(黄涛等,2002)。
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农业的产出受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很大,就业人数与产出增减没有显著关系,农业劳动力投入系数为零。
4、就业效应系数
就业效应表示j 行业产出增加而导致对各个行业劳动力的增加。它反映j 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大小。随着劳动力投入系数的调整为,就业效应中的因子li也要做相应调整。
(二)就业指标测算与分析。指标所需数据主要有最新辽宁省42×42 部门投入产出表、辽宁最新人口普查资料及辽宁省历年统计年鉴,据此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效应进行分析。其中,劳动力投入系数中的就业人数,依据辽宁人口普查资料,再根据比例逐年调整就业人数。为了进一步揭示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对其他行业就业增加的促进作用,依据新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将投入产出表的42×42 部门合并,合并后的部门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七个分行业及非生产性服务业。具体指标计算结果如表1 所示。(表1)
1、产出乘数反映了某行业或行业带动国民经济产出规模的能力,也间接反映了该行业或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如表1 所示,产出乘数最大的是第二产业(2.355),说明该部门最终使用每增加1 万元,而促进总产值增加2,350 元。辽宁省作为重工业基地,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第二产业促进辽宁经济增长发挥重要的作用。产出乘数略低于第二产业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072)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5),表明该行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规模扩张能力较强。从社会总产值增长的角度而言,第二产业及该行业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其他部门的发展。产出乘数排位前十中,生产性服务业占50%,说明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其他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2、从表1 可知,综合就业系数最高的是批发零售业(0.113),其次是教育(0.106),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0.089)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08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066)排在第六位。综合系数较小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0.04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0.047),金融业(0.043)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040),分别位于第11、12、13 位,说明上述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或者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高,或者行业生产率较高,导致拉动就业的效应不强。但是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综合就业系数高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但是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综合就业系数高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说明生产性服务业拉动就业的能力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3、通过比较间接就业系数可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间接就业系数最高,为0.025,说明辽宁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技术成果转化迅速,加快了制造业技术升级,推动其他行业发展增加就业效应的能力很强。间接就业效应排在第二位的是第二产业,表明第二产业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能力较强。排序前五中其余的全部是生产性服务业,充分说明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充分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其他行业就业量的增加,就业效应显著。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间接就业效应大于非生产性服务业整体。
4、间接就业比重仍然是第二产业最大,达到70.4%,表明辽宁省第二产业在间接带动就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排在第二位、第三位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52.7%)、金融业(52.1%)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2.1%),说明每增加1 万元的最终使用带来的就业增长中,52.7%、52.1%与52.1%是由该行业促进其他行业发展而形成的,表明上述行业与其他行业关联紧密,对其他行业的就业有较强的促进作用,间接就业效应显著。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2.4%)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5.7%)的间接就业比重不足50%,而其间接就业系数、劳动力投入系数、综合就业系数都不高,说明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就业效应不显著。批发和零售业(13.2%)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1.9%)间接就业系数较低,而劳动力投入系数与综合就业系数较高,表明直接吸纳就业效应显著。
值得关注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直接就业效应较弱,一方面因为该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生产服务业,导致就业人员进入门槛较高,或者行业生产效率较高;另一方面原因是该行业还基本处于行业垄断经营的状态,国有单位比重较大,市场化程度不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其他经济单位在岗职工人数占该行业总人数的比重为4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中其他经济单位在岗职工人数比重仅为30%,各行业的国有单位比重越高,其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越弱。因此,上述行业应逐步放松规制,制定行业竞争政策,引入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促成市场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三、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辽宁省首先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促进第二产业提质增效,其次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推进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批发和零售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着力破除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吸引高端专业人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协同发展与创新,充分挖掘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地区就业的能力和效率,从整体上提高辽宁省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