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数字的文化内涵
——以○、一、二、三为例
2021-02-24费燕洪
费燕洪
(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 孔子学院,斯里兰卡 科伦坡 00200)
引言
人类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数字,衣食住行无处不见,生老病死无事不涉及,而与数字最为密切的当属数学,加减乘除、开方无限莫不涉及,人类既利用数字创造了计算机这一伟大发明,也用数字便利了日常生活。有些人可能觉得在一定程度上数字等同于数学,其实不然。数字背后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一个个简单的符号并不仅仅局限于数学书上的描述,它还与人类自身、历史以及宇宙自然皆有着莫大联系。中国的数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脱胎于先民对混沌世界的观察与体悟,根植于中华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折射出先哲对自然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是对周遭环境的抽象反映。
一、数与象
(一)数与象的定义
“数”也称“数字”,《说文解字》解释为:“计也。从攴婁声。所矩切。”[1]指一一点数、计算的意思。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将“数字”定义为:“表示数目的文字;表示数目的符号;数量。”[2]
“象”在《周易·系辞》中有明确的表述:“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可知“象”即“像”[9]。具体来讲,可以指“卦象、爻象”。“卦象”指《周易》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形象,以及卦象所表示的万事万物之象[3];爻象指阴阳二爻相互组合而形成的卦所代表的事物,比如乾卦所体现的“天、阳刚、父”等。此外,象还可以指“现象”,也就是生活中具体和抽象事物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不管分成何种类别,“象”一定是包含抽象的文化内涵,是抽象文化在具体世界中的直观体现。
(二)数与象的关系
数字虽然是一个个简单的符号,但它更是客观自然世界在人类面前的反映,二者的关系简单说来就是“象以定数,数以征象”[4],二者互为统一,均含有丰富的宇宙信息,是主客观世界和感性、理性世界的缩影,是人体、人类社会和宇宙自然以及直观现实和抽象文化相互联通的媒介。
二、数与周易
《周易》是数字文化的突出代表,为周文王所撰,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成书于殷商之际,起于伏羲做八卦,前后历经三千余年,不仅避过秦焚书之祸,而且得到历朝大儒、方士、高僧的丰富补充,深刻体现了中国人对周遭世界的人文理解,是古人的智慧所在。构成《周易》的基本内容是八卦,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此八卦均由阳爻(—)和阴爻(--)构成,分别表示天、泽、火、雷、风、水、山和地。八卦又可分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前者又称为“伏羲八卦”,后者又称为“文王八卦”,分别用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解释,把这八卦进行相叠重合,就演化出之后的六十四卦。
《周易》一书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既有人文科学价值,又有自然科学价值。在人文科学方面,《周易》的八卦符号具有图画的象形美、意义的象征美和文字的象形美[3],对中国的乐舞、书画、风水堪舆等都有莫大影响;自然科学方面,《周易》的阴阳二爻中蕴含了象与数相互转化的思想,开创了今日象与数字符号转换机制的先河[5]。
三、数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数字○
汉语中的数字“○”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汉字,曲线结构与常见汉字的方形结构相去甚远。“○”有如下内涵:
1.空位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收录了“○”,并解释为:“数的空位,同‘零’,多用于数字中:三~六号、二~~五年。”[2]在《大明历》中,它表示天文历法中的位值空位[6]。
2.零
生活中将“○”等同于“零”,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也将其作为“○”的注释语,表示“零”在数码中多用“○”[2],如“二零二零”即“二○二○”,“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零一医院”即“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一医院”。其实二者只是音同义相似而已,因为在行文书写时,“○”不作“零”,比如“孤孤零零”≠“孤孤○○”。
3.圆
墨子定义“○”为:“圜,一中同长也。”[7]说明中国人很早就使用“○”这一符号。古文字里有“○”,是圆的最早写法,这中间经历了从“○”演变为“员”再演变为“圆”(简化为圆)的过程[8]。可以说,○即圆,而圆即全,意为圆满,另外圆同“元”和“原”同音,后两个汉字皆可指“初、本”,其形音义皆可让人联想到“太极”,而太极为阴阳融合之物,象征世间诸物之圆融、和谐。圆具有封闭性,无论从哪一个点出发,仍旧会回到那个点,没有始终,换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周行而不殆”[10]。随着思想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圆慢慢地就成为了宇宙的一种符号象征,这也正如圆形的太极图所表示的,周游不息,阴阳相生相长。这种对哲学意义上的思考,逐渐映射到其他层面,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从古至今,人们都普遍地认为圆的事物是美好的,代表圆满、和谐,人们将这种美好的寓意寄托于手工艺品、建筑、雕刻、文学作品中,比如圆形的玉环、传统园林建筑的圆栱门等。
(二)数字一
这个数字历史久远,意蕴丰富,有如下内涵:
1.道
《说文解字》中将“一”解释为“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1]。《周易·系辞上》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9]《道德经·四十二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0]《淮南子·原道训》中有:“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11]
从上述经典中,我们可以将“一”理解为“道”,也即世界之本源,万物之初生。进一步理解,“一”也即“太极”,因为太极生两仪,而“一”生“二”;“一”既可有形有象,因其为万物之根,万物既为有形有象之物,其当如此,当然,亦可无形无象,因“有生于无”“其动无形”“其行无迹”[11]。
2.混沌
“混沌”这个内涵可以从《盘古开天辟地》这个神话故事找到佐证。三国时期吴国徐整写的《三五历纪》中是这样描述的:“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12]其中“天地混沌如鸡子”表明天地未分之时,宇宙是一个形似鸡子的卵,“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表明将“混沌”从中间切开,分为天与地,生化阴和阳,对比于“一生三、五、七、九”。且上文已经论述到“道”可以理解为“无”和“有”,也即“混沌”,因此“一”可理解为“混沌”的意思。
3.太极
《周易·系辞上》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9],对应老子的“一生二”,可以知晓,“太极”即为“一”,也就是所谓的“太一”。“太一”和“太极”在形式和本质上均有联系,其原始意蕴同太阳神话相关,是君王权威的象征[13]。
4.天、男性器官、父、金
《周易·系辞上》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9]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太极’(也即原始的混沌一片)孕育产生‘阴阳’,也就是‘两仪’;而后变化又产生‘金、木、水、火’,也就是‘四象’;‘四象’经过变化分化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对应的八卦则是‘乾、坤、坎、离、巽、震、艮、兑’。”
《周易·说卦》有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9]该句明确指出了上段提到的乾坤八卦分别对应的八种自然现象,并且这其中有一个自然生化的顺序,就是1、2、3、4、5、6、7、8(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与八卦对应。
“一”外形和八卦中的阳爻“—”一致,从性质上来讲属于“阳”。“一”又对应“1”,“1”的形状和男根极为一致,根据表1,它还对应八卦的“乾卦”,为天、父,可指“男性生殖器官”,这也正如陈碧(2005)的论述:“阴阳二爻记录着人类文化悠久的发端——原始生殖崇拜信息,男女交媾,阴阳相迭,则生命不息。”[3]
表1 八卦、五行和家庭关系对应图(先天八卦卦数)
(三)数字二
“二”对应于汉语数字“2”,日常生活中也做“贰”,有如下文化内涵:
1.“两仪”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9]前面已经论述到“一为太极,一生二”,故“两仪”为“二”。“两仪”就是混沌初开之时的被盘古一分为二的“天和地”,以及同时从混沌中生化出的“阴和阳”,在太极图上由代表阴阳的黑白阴阳鱼来表示,阴阳双鱼相互环绕,一黑一白,一阴一阳,一动一静,构成一个对称、和谐而自然的圆,给人以无限美感。这种对称和谐在《道德经》中也有所体现,比如《道德经·三十二章》中有“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10],该句就表现了“天地、自然”的和谐,是太极两仪内涵的体现。
汉民族对“和谐”“对称(对偶)”的追求促使其将这一思想寄托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如语言文字、建筑设计、舞蹈音乐等。比如生活中常将结婚的夫妻称为“一对新人”,将他们的世界称为“二人世界”,置办的床上用品包括被套、杯子等都是成对成对的,以上这些均体现了一种“和谐、对称”之美。再如,故宫是享誉海内外的建筑奇迹,鳞次栉比的房屋、巍峨磅礴的气势、君临天下的威严,数百年风雨不倒,让人惊叹。作为中国五千年建筑的代表,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包括法天相地的风水理念、对称和谐的周易思想。
2.“地、母、女性生殖器官、土”
《说文解字》释其为:“地之数也。从偶一。”[1]从中可知,“二”对应于“地”,也就是八卦中的“坤卦”,对应的五行为“土”。从八卦中的“--”性质来看为“阴”,与“阳”的“乾卦”相对,对应汉语中的数字“二”和“2”。坤卦的三爻皆断,从象上来看就是“缺、陷”,对应的人伦关系是“母”,自然事物是“地、土”,从形象和寓意上都暗指“女性生殖器官”,这其实就是周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一种体现。
3.分裂、背叛
在某些情况下,“二”和“贰”互为等值,旧版人民币中的“贰元”就是一个例子,《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贰”注解为“‘二’的大写;变节、背叛”[2]。“二”的这层内涵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如今都有很多的例子,比如《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14]和《左传·隐公三年》“王贰于虢”[14]两句话中的“贰”均表示“背叛”。人们生活中常说的“三心二意”“二心”等也是该内涵的体现。
4.傻、蠢、呆
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限于社会成员的约定俗成这一规约,它一直都在变化,反映着同一时期人们的生活面貌、性格心态。计算机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促生了网络语言,网络的开放性给予了网民创造新词、赋予旧词新意的可能,像“雷人”“剩女”“给力”等均是其中的代表。“二”也是其中一员,它被网民赋予了“傻、蠢、呆”等意义,完全不是现代汉语的规范词义,比如:“你今天怎么总是犯二呢?”“他太二了!真是不可理喻!”“那人穿衣服真二。”以上例句,结合语境,不难知道其中的“二”表示“蠢、令人抓狂、丑陋”等意思。
(四)数字三
1.演化、生成世间万事万物
《说文解字》将“三”解释为:“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1]这一解释在《周易·说卦》中得到证实:“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9]还有《周易·系辞》中的“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9]。这其中均提到了“三才”,即《说文解字》中提到的“天地人”,也即“三”的原始内涵——演化生成世间万事万物,充满神秘意味。故《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云:“三生万物。”[10]既然“三”能生万物,因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解释“表示多数或多次”[2]也就容易理解了。这种富含哲学意味的理念充分地体现在汉民族的文化中(如表2)。
表2 儒家、道家、佛家中含有“三”的用语
2.“火、中女”
“三”对应“3”,对应“离卦”,参照表1,我们可以知道离卦在南方也就是四方神朱雀守卫之地,五行为火,对应人伦关系为中女,与上一涵义的“三昧真火”可以互相理解。人们钟情于“三”,爱屋及乌,连带着对“三”的倍数也是备受推崇,比如六六大顺、三十六层天、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百零八将等等。
结束语
数字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元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是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文化内涵,对其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音形义、来源,探索并挖掘其隐藏的内在含义是可能的。分析它们,包括本文所举的“○、一、二、三”以及未提到的其他数字等,都可以让后人进一步了解先民是如何思考自然的、数字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对现今社会有何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