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医联体情境下的区域医技网络建设模式研究
2021-02-24张宽
文/张宽
对当前区域医技中心的四种建设模式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医联体建设情境下的三大区域医技网络(区域影像网络、区域检验网络和区域病理网络)的建设内容进行探索。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是一次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次疫情抗击过程,暴露出了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中的短板:各方对“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要求理解不够、重视不足;“重医轻防”现象普遍存在;社会办医在现有医疗卫生体系中地位存在感较弱;公立医院和非公医疗的协同意识较差;城乡之间医技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等。
在后疫情时代,国家及各省区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健康体系现代化建设。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抢抓“后疫情时代”机遇,以“医疗+新基建”为发展契机,以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打造现代化医疗卫生体系。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医联体优势,将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的优势资源整合”成为了当前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个话题。
基于此,本文立足医联体建设情境,对以影像专科、检验专科和病理专科为代表的区域医技网络建设模式进行深度研究。
现有模式分析
总院—分院模式:是指由总院建立标准、规范的影像/检验/病理科室,分院将患者引流至总院,或者将标本、影像数据送至总院,由总院负责开展相关样本及影像数据检查,并将检验检查结果通过信息系统反馈至分院。该模式实施前提,是指总院对分院具有较强的控制和管理能力,一般在医疗集团中比较常见,适用范围有限。
第三方医技服务机构与单个医疗机构合作共建模式:是指第三方医技服务机构与区域内医疗机构合作共建医技中心。医技服务机构通过投入专业设备、药械等资源,与医疗机构合作共管医院医技科室,从而实现自身产品或者耗材的垂直销售。该模式通过引入外部资本,对区域内各医疗机构进行赋能,但是第三方医技服务机构须在各医疗机构投入资本,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院运营管理费用,但会加剧医技服务机构的资本支出,且易受国家及地方医疗健康政策制约,推广难度较大。
依托区域龙头医院建立区域医技中心模式:是指集中区域内的优势资源,由大型综合医院科室牵头建立区域医技中心,由该区域医技中心负责本区域内其他成员医疗机构的医技管理和技术支撑。如上海市某区区域临床检验中心,将区域内的18家卫生机构统一纳入该中心,由某区中心医院检验科统一进行医学检测,并将结果通过信息系统反馈至各个卫生机构。该模式适用于医联体范围内,便于龙头医院与区域成员医疗机构的协同,但受成本限制,无法大范围推广。
第三方医技服务机构与医联体合作模式:是指独立第三方医技服务机构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加入本地医联体的形式,履行区域网络构建、区域检验网络搭建等职能,赋能本地医疗机构医技服务水平提升。如平安医保科技旗下的平安好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平安好医”),首创影像诊断、医学检验、健康管理“三位一体”业态,通过设备投入、信息平台搭建、医技质量管理等方式来赋能医联体成员医疗机构医技专科科室,履行区域医技中心的职能,助力分级诊疗体系构建。平安好医助力医联体建设的区域医技中心架构图如右图所示。
图1 区域医技中心架构图
第三方医技服务机构与医联体合作模式相比较于前三种模式而言,以独立第三方的模式对区域内成员机构的医技科室进行监管和赋能,不但充分发挥出医联体优势,还可引入社会资本,减少传统公立医疗机构在影像、检验设备、系统等方面的投入,促使第三方医技服务机构和传统公立医疗机构达到“双赢”。
区域医技网络建设
基于上述四种模式分析,本文立足国家对分级诊疗和区域医联体的建设要求,对医联体情境下的三大区域医技网络(区域影像网络、区域检验网络和区域病理网络)建设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
区域影像网络建设
组建区域影像中心。采用与区域内龙头医院合作共建或者与独立第三方影像中心合作的形式组建区域影像中心,引进国内外最尖端的影像设备,开展疑难病症的研究和诊治;引入国内外顶尖影像专家资源,建立行业专家库,同时建立远程影像诊疗网络,支持医技专家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开展远程质控、远程诊断、多学科会诊、远程教学指导等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建立影像协作网络。由区域三级医院牵头搭建区域影像网络,吸纳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参加,以医疗卫生专网和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为支撑,以影像数据为应用对象,实现跨机构影像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结果互认的上下联动协作机制,为下级医疗机构提供优质的影像服务,包括远程阅片、远程会诊、影像报告书写等,帮助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像诊断水平和临床治疗水平。
提升基层机构影像诊断能力。在现有医联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设备更新升级、专家资源投入、医技人员培训等方式赋能基层医疗机构,借助远程影像诊断服务网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影像诊断能力。
区域检验网络建设
建设区域医学检验实验室。大型医疗机构与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机构共建区域医学检验试验室,或者采购第三方服务机构服务,构建测序、质谱、基因芯片、FISH、荧光定量PCR等一系列精准医学检测服务。
组建区域检验协作网络。支持鼓励区域内医疗机构组建检验专科医联体,为地市及下属区县医疗机构提供高标准的临床检验服务,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与冷链物流企业合作,建立完善标准化运输体系,支持县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将检验样本送至区域医学实验室进行集中检测,充分发挥规模效应。
区域病理网络建设
组建区域病理检验实验室。聚集区域内病理专业龙头医院资源,与IVD企业、非公医疗机构携手打造区域病理检验实验室;加快推动常规切片的数字化工作,实现数字切片首诊、数字化报告和数字切片存档,实现病理过程全流程数字化质控和管理,打造全数字化病理中心;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机构的取材和切片的操作规范,缓解区县病理人员能力不足的问题。
建立远程病理诊断网络。以区域病理检验实验室为依托构建远程病理诊断网络,实现区域病理检验实验室与区域成员医疗机构病理科室间信息共享,实现远程病理会诊、远程教学培训指导、病理切片托管,着力提高区域内远程医疗协作水平和疑难病理的诊断能力;同时支持公立医疗机构以病理科共建、远程病理服务托管等形式与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助力基层病理服务能力提升;建立区域性网络病理诊断平台,形成打破地域限制的“大病理科”或“云病理科”,支持实现病理资源共享和优质资源下沉,不断提升市级、县级医疗机构病理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