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训看医学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差异
2021-02-24黄天桥门瑞雪
黄天桥,门瑞雪
(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校训”一词释义,学者引用最多的是《辞海》的解释:“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校训作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一种手段,具有公示性、凝练性和实践性特征。校训的公示性指校训设立的位置通常选取最瞩目、最常见的位置,在校内建筑上、学校官网上、各类证件上的最显眼位置都能看到校训的存在;校训的凝练性指校训是全体师生价值共识、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的概括和抽象;校训的实践性指一方面校训设立的目的指向是实践的,校训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使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另一方面校训作为全校师生的价值共识和指导思想,其功能是指导实践的。
一、研究现状
从国内对校训的研究状况来看,以“校训”进行篇名检索共有1258篇文章,以“校训”进行关键词检索共有534 篇文章,其中对整体大学校训进行研究或是对特定大学校训进行重新释义的文章较多,对于特定类型大学校训研究较少。分别以“中医校训”“西医校训”“医学院校校训”进行篇名、关键词、主题搜索,仅有5篇文章,且都是关于中医院校校训或医学校训的研究,以中医本科院校与西医本科院校校训对比为切入点来研究中医本科院校与西医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差异的研究可以说几乎还未有过。
二、研究对象
依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的2019年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对全国2956 所高等学校进行筛选,剔除专科高校以及成人高等学校,对其中1268所本科院校(含公办824 所,民办本科435 所,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2 所,中外合作办学7 所)的校训进行收集整理。借助网络工具针对高校校训在百度百科网站、中国教育在线网站以及各大高校的官方网站进行检索,共获取校训1251 条。据笔者统计,目前有1251 所本科院校有自己的校训,有17 所本科院校没有设立自己的校训(如北京大学、西湖大学),有校训的本科院校占所有本科院校的98.7%,由此看来,校训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本科院校校训特点
现代本科院校以培养知识与德行并重、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时代新人为人才培养目标。传授知识,指引学生探求真理是大学的基本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大学获得持续发展动力的根本途径。校训是大学精神、办学理念的凝练,校训的指向与大学的职能与使命紧密联系。现代大学校训不仅有追求真理与躬行实践相结合的知行导向,也有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的时代导向以及追求完善人格的价值导向。
本文选用图悦词频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处理,形成高频词词库,词语总计151个,累计词频2719 次,词频大于100 的词语有“博学”“创新”“厚德”“笃 行”“明德”“求 实”。根 据 研究需要将词频次数大于100 的前6 个词算作高频词,6个高频词出现次数共1031 次,约占词频总量的37.9%。其中:“博学”出现264次,在本科院校校训中约占为21.1%;“创新”出现188 次,约占15.0%;“厚德”出现184 次,约占14.7%;“笃行”出现150 次,约占11.9%;“明德”出现131 次,约占10.4%;“求实”出现114次,约占9.1%。
(一)校训的知行导向——博学、求实、笃行
“博学”一词出自《说文解字》,“博学”作为形容词是学识渊博的意思,如《论语·子罕》中“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作为动词是广泛学习的意思,如《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既是求知的目标,也是求知的方法。作为目标指希望培养出具有广博学问的学生,作为方法指通过对各类知识广博涉猎学习从而达到博学的境界。
“求实”是一种科学精神,是讲求实际,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求实”作为校训的内涵是指:做学问不可弄虚作假,异想天开,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笃行”出自《礼记·中庸》,其第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最早见于小篆(《说文解字》中),其本义是马行走缓慢,即《说文解字》所谓的“马行顿遟”,后延伸至忠实专一、深厚、厚重、加厚等。“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笃行”作为校训的内涵是指:树立明确的目标、具有坚定的意志。
大学不仅是传承知识的场地,也是探索知识、改造实践的场地。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博学”是大学校训中“知”的向度,“求实”与“笃行”是大学校训中“行”的向度。“知”与“行”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方面,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动力、目标;另一方面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必须要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把握理论创新的关键,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博学”“求实”“笃行”就是现代本科院校校训知行导向的凝练。
(二)校训的时代导向——创新
大学具有创造知识、传播知识、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创新的哲学内涵是指利用现有的物质世界矛盾,再创造和制造新的矛盾关系。由此可见创新与时代是紧密联系的,创新的基础是充分认识现实、立足当下,创新的指向是引领新时代的到来。创新精神一直存在于中国大学的大学精神中。在新中国成立前,创新精神蕴含在“求是”“求真”中,后来“创新”作为校训内容直接出现。创新是现代大学校训的时代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要继续弘扬创新精神,以创新开拓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不断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校训的价值导向——明德、厚德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德性文化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我国从古代教育开始一直高度重视道德教育,现代教育对“德”的重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儒家著作《大学》中,就提出过教育的三纲八目。三纲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三纲的核心就是“德”。现代本科院校校训中“明德”与“厚德”出处不同,但都指向理想人格的完善。“明德”出自《大学》,原义是光明之德;“厚德”出自《周易》,原义是心胸宽广、不以个人得失为主,重公轻私。现代本科院校对“明德”与“厚德”的重视,究其根源,原因有三:
第一,高等教育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校训作为教育一种手段,是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校为党、国家、人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德”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必须具备的首要品格。
第二,在高等教育领域对“德”的重视不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是对中国“德性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德”的文化历史传统,如价值观上,儒家提出的君子人格、人事任用观上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义利观上的“重义轻利”等等。由此可见“德性文化”在我国是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
第三,“德性文化”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由中国长期以来的社会基础决定的。马克思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思想与文化的出现都能找到其生成的现实土壤,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稳定的宗族伦理型社会,“德性文化”有利于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宗族伦理型社会为“德性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也为“德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需要,因而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我国都注重弘扬“德性文化”。
四、医学类院校办学理念差异
将我国106 所医学本科院校校训进行词频统计,共计用词84 个,出现次数排名前五的词依次是“博学”“厚 德”“创新”“济世”“求 实”。其中:“博学”一词出现30 次,在医学本科院校校训中约占28.3%;“厚德”出现28 次,约占26.4%;“创新”出现17 次,约占16.0%;“济世”出现16 次,约占15.0%;“求实”出现12 次,约占11.3%。将31 所中医本科院校与75所西医本科院校的校训分别进行统计分析,中医本科院校校训共计用词28个,出现次数排名前五的词依次是“厚德”“博学”“创新”“继承”“求实”。其中“厚德”一词出现10次,在中医本科院校校训中约占32.2%;“创新”与“博学”,出现9 次,约占29.0%;“继承”与“求实”,出现5 次,约占16.1%。西医本科院校校训共计用词80个,出现次数排名前五的词依次是“博学”“厚德”“创新”“济世”“求实”。其中“博学”一词出现30次,在西医本科院校校训中约占40.0%;“厚德”出现28 次,约占37.3%;“创新”出现17次,约占22.6%;“济世”出现16次,约占21.3%;“求实”出现12 次,约占16.0%。3 次统计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医学类院校词频分析
(一)本科院校和医学本科院校办学理念差异——济世
从表1 可以看出,医学本科院校校训除了具有本科院校校训三重导向之外,还突出了独具医学特色的“济世”。“济世”词义为救济世人、救世,原义出自《论语·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济世”凸显了医学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医学院校的鲜明特征,是对医者使命的最好诠释。“济世”凸显了医学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强调大学应当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体现了医者仁心的济世情怀与医学生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崇高使命。
(二)中西医院校办理念差异——继承
从表1 可以看出,中医本科院校与西医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最明显的差异是“继承”。“继承”是中医本科院校校训特有的,中医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继承”有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文化特点不同。西方文化属于滨海文化,广阔的海洋造就了西方人的冒险和进取精神,这种地理环境在客观上导致了西医的开放性、融合性特征。西医的发展得益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但其发展过程同样受制于自然科学发展法则——实证主义,因而不注重“继承”,注重“严谨”与“科学”。中医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伦理类型文化,是在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以小农经济和宗法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为基础生成的内陆型文化,中医在发展过程中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注重整体与系统,导致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难以脱离传统文化而自觉发展,造就了中医相对稳定的文化特质,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因而“继承”高频出现在中医本科院校校训中。
第二,哲学基础不同。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而中国哲学成熟于周。受地理环境影响,海洋性国家哲学与陆地性国家哲学各有其特点。西方哲学以个性为出发点,以把握各个事物的规律为目标,西医以西方哲学为基础,其医学知识体系更迭迅速。中国哲学以共性为出发点,追求普遍真理。事物的普通规律具有相对稳定、历时长久而不变的特点,中医以中国哲学为基础,其医学知识体系发展相对平缓稳定,注重继承先贤学说。中西医的发展在不同哲学思维的指导下发展到今天,二者不同的哲学基础是中医本科院校与西医本科院校校训差异的根本原因。
第三,发展模式不同。中医的发展模式是实践—哲学—理论—实践,西医的发展模式是实验室—动物模型—临床—理论—实践。中医的理论是有原则性的,但对具体经验的解释和归纳有很大灵活性,个体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与医疗对象群体的特点有关,因此中国古代医家哲学思想虽然一致,基本理论也相同,但具体临床实践经验有明显差异。中医的发展特点决定了中医流派产生的必然性,和中国其他传统文化领域相同,注重继承是流派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继承”出现在中医本科院校校训之中。
第四,方法论不同。中医与西医看待病症的差异在于:西医是从还原论的角度以分析的、个体的、静态的视角来看待病症,在看待病症上更注重实体、结构、空间三个维度;中医是从整体论的角度以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视角来看待病症,在看待病症上更注重关系、功能、时间三个维度。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二者也有差异,西医注重严谨与科学,中医注重继承。
五、结语
大学校训直接反映了大学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中医本科院校与西医本科院校在校训上的差异直接反映出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方针,厘清中医本科院校与西医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差异的产生原因,有利于探索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新途径,为中西医结合发展开拓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