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欣赏课程融合策略

2021-02-24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音乐信息技术

刘 鸽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乐山镇中心小学校,吉林长春130000)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程中非常重要,小学音乐欣赏课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本文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理念,力求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欣赏课程融合策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中提出了“以美育人”的审美性,“课程理念”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课程目标”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首位。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和音乐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领域,是培养学生审美鉴别能力的有效手段。音乐审美教育必须是建立在音乐欣赏基础上的,没有音乐审美教育的教育可以说是不完整的教育。

在全媒体大数据时代,小学生获取音乐的方式渠道多、途径广,但是存在单一且不完整的聆听,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音乐的表现欲有所下降,鉴赏和创编能力有所提升,这为深入聆听音乐作品做好了铺垫。如果按传统的方式学习,学生鉴赏音乐会受极大局限,学生的创编能力难以发挥。为解决以上难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音乐教育一线教师应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欣赏课相互融合,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音乐学科特点、朴实高效的教学策略,才会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联觉逐渐融入到情感化的共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

(一)运用移动终端,视听相结合

欣赏音乐作品离不开听觉,音乐欣赏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觉感受能力。以往的教学方法只是播放音频和视频,而采用信息技术,运用音乐学科软件,将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音乐要素变成具体的音波,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音的具体存在方式,也是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用节奏软件去感受组合节奏的快乐,用旋律组合来感受旋律线条,调节音乐的速度,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速度变化带来的情绪变化,这些体验音乐要素的过程也是学生感受节奏美、旋律美、音色美和结构美的过程。

教师要在欣赏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欣赏舞曲的方法,体会音乐要素的变化特点对音乐情绪的作用。教师应提高制作微课的能力,善于结合相应的知识点,将重要且难掌握的知识点做成微课。教师在课前将微课和音频制作成试听二维码发给学生,创设任务驱动,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完整欣赏音乐作品,再采用声像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直观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到音乐作品的情景中。

以人民音乐出版社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课《跳起来》为例,教师可在学生欣赏作品前借助音频和视频,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提出问题“同学们置身不同的舞池,大家有怎么样的体会?”此处借助多媒体的辅助,穿越到三首乐曲时代,运用专题二维码进行探究式学习,采用移动终端融入音乐欣赏教学,给学生直观的音响联觉,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例如:四年级上册欣赏课《春到沂河》是一首由柳琴和扬琴分别独奏的乐曲,教师先引导学生由曲名展开想象“春天来到沂河”的景象,想象纯的美丽景色,再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乐曲是如何变现音乐主题的”,最后完整欣赏作品,随着学生们手机的资料,教师出示PPT,学生在聆听中思考想象探究作品的音乐意境,从视觉上感受乐曲的音乐性和旋律性,感受品悟作品的韵味和内涵。学生对音乐领悟能力是在学和听中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去解读音乐作品,音乐也会展示出学生“隐藏的灵魂”。

(二)运用思维导图,自主探究学习

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完整聆听音乐作品,抓住音乐主题特点,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扫描本课二维码资源进行梳理归纳,在梳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反复有目的地聆听,对音乐作品进行初步归纳,利用思维导图软件,自主制作思维导图。

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对比音乐要素在不同文化的音乐作品,在运用软件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积累音乐家、乐器音色、各国的音乐风格、作曲家的代表作和音乐创作背景等。整个教学过程将探究式学习工具使用得恰到好处,世界各国丰富的音乐作品通过思维导图给学生留下了直观的音乐记忆。鼓励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前注重自主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中,还能通过对比增强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作品。

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以往欣赏音乐的学习方式,以听觉先行,凸显了信息技术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移动终端下的小学音乐课堂,分层次分梯度开展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例如:欣赏五年级下第六单元的《黄水谣》,教师先让学生们收集抗战时期东北沦陷的资料,使学生对音乐创作背景所反映的时代有初步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自己转为思维导图的形式,更能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场景,在制作的同时也是在走进那个特殊的时代。学生按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也有的学生将大旋律线条绘制来,领略黄河两岸秀丽的风光,感受音乐“大线条的旋律起伏”的情绪,制作时学生能将激荡和奔腾的乐段表现出来。大家各抒己见,还有的小组将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各个部分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乐章《黄河颂》、第三乐章《黄河愤》、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对比欣赏,跃跃欲试,兴趣盎然。学生们在听取大家的制作过程后,对整个乐曲的掌握更深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水到渠成,一举多得。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生们的导图进行共享,从各个视角走进《黄水谣》,能有效地解决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图1

图2

(三)借助图形谱,展现乐曲结构

欣赏音乐作品,离不开音乐要素本身,教师如何去挖掘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引导启发学生利用白板推拽功能,播放欣赏的乐曲用色块和线条绘制图形谱,图形谱是欣赏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理解音乐的有效手段,但在以往的课程中只是教师设计好匹配的图形谱,没有让学生操作,只给学生“鱼”而没有教学生“渔”的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将乐曲中抽象的曲式借助图形谱软件画出来,参与到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而不单单只是低效率地“听音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抽象的音乐曲式转化为具体、直观、形象化的音乐形象。

例如:人音版二年级下欣赏课《圣桑动物狂欢节》中的序曲《狮王进行曲》,学生在绘制图形谱时,不仅抓住,音乐要素的特点,随着力度越来越强,学生所绘的线条也越来越粗。学生们还能准确用下划线表现音乐作品中小猴子出现的滑稽情境。对比教师原来设计好的图形谱,虽是规范的,但却不能充分挖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运用移动终端的画图软件中简单的拖拽功能将学生们的音乐联觉和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好地表现出音乐形象。

(四)利用工具软件,帮助记忆音乐主题

欣赏音乐作品重要的是抓住音乐主题,面对不同的音乐作品风格,针对音乐主题情绪情感的变化,学生能通过学科APP 仔细聆听音乐作品,反复对比,将展示乐曲不同变化,使音乐作品的主题层层递进,感受音乐要素变化,让学生听到主题“知其然”,且感受“所以然”。

教师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欣赏活动,从体验、聆听、感受到展示,为学生们搭建适合自己的平台。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好奇心特别强,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学科软件,教学生自己录制音乐主题旋律,采用音乐APP 软件进行分组合作创编伴奏,分声部进行角色表演,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版本的视频,穿越和自己“合作”,按照学生们不同的需求传递知识,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展示中。

学生在知觉性欣赏中能通过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和力度等因素的感觉引起喜怒哀乐的各种反应,能通过合作探索分析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和音乐主题的发展和变化,领会感受作曲家创作时的感情和意图。学生之间的音乐实践交流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帮助记忆音乐主题,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其学会独立认识、理解。音乐欣赏课不是单一的尺子来衡量欣赏目标的完成,运用信息技术也是将音乐欣赏分层次有侧重地进行欣赏。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对比法能提高效果,教师选择有典型性的音乐要素对比,对比具体的内容,再用工具软件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音乐主题。

例如:《祖国颂》和《红旗颂》的节拍对比,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和《赛马》的速度对比,《卡门序曲》的音区变化和《军队进行曲》的调性变化等,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乐曲的变现作用,学会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和感受能力,在欣赏《卡门序曲》时,教师可以将乐曲的主题音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乐段顺序打乱,学生利用移动终端按照音乐的原貌,进行顺序调整,从而更好地认识乐曲的曲式结构——回旋曲式。教师作为引导者,时刻关注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时运用各种学科软件辅助学习的过程,师生可以不同形式交流,反馈问题,学会质疑,学会合作。

二、利用信息技术,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人音版的音乐作品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欣赏活动,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足,在建构新知上有一定的难度,此处教师可借助微课辅助教学,使学生走进作曲家,了解创作音乐的全过程。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联觉与想象,学生通过完整聆听音乐,挑选音乐作品的主题,每一次聆听时都根据学习任务单中的音乐要素进行整理,用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象,用在线学科软件变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教师利用大数据分析出学生共同认为和掌握的音乐素养。实现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进行更自主更自由的学习。实践出真知,最后学生在亲自体验音乐作品的特点后,在自己的网络空间进行课堂展示,所学知识得以及时的巩固提升。这也是音乐欣赏整体性的重要环节,欣赏从整体到局部音乐主题,再到整体,这一过程是综合性深入体验过程,学生达到深层次的音乐作品欣赏。

例如:欣赏课《翻身的日子》,教师先演示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图,学生们在平板中任意点击一个乐器,乐器的简介和乐器的音色就会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不但了解乐器的基本特点还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编排规律,学会按高低声部进行划分音区。通过直观的实践,学生们在线用学科软件,根据音乐要素进行分类整理,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生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欣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无论是自评、互评还是他评,整个评价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鉴赏音乐的同时,学会客观准确评价同伴和自己的表现,使得师生得到有效互动,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档案评价,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展。

(一)运用投票软件,共同参与评价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对音乐作品独一无二的理解和感受,但在课堂上往往会听到统一或唯一的答案,学生总用对与错去衡量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因此不敢表达的“一言堂”成了欣赏课的怪象。利用信息技术能解决此问题,教师让学生辅助APP 进行配乐合作表演,上传共享自己的表演,再运用投票软件寻找班级的小小音乐家,将同学们的创编表演视频上传资源共享,学生互评,为自己喜欢的表演投票点赞,通过自评和他评的得票数,最终评选出学生心中的音乐家。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是欣赏者和鼓励者,教师鼓励每一名学生都能勇敢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独特感受,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表演展示,从展示中树立自信心和认同感。

(二)根据答题游戏软件,评估教学成果

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欣赏课的评价具体为聆听音乐时能说出曲名;初步感受歌曲、乐曲不同的音乐情绪;关注音乐要素,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等。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运用小程序设计出答题闯关小游戏,每一组游戏都有音频和视频,引导学生在游戏软件中答题,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作答,提交后自动生成答题结果,学生之间不知道分数结果,通过每一次答题的成绩可以浇灌自己播种的“音乐小树苗”,每一次点滴的进步,“音乐小树苗”都会得到雨水和阳光。学生更愿意为自己的“音乐小树苗”增加能量,使其在自己的努力下茁长成长,在学习完一学期后,系统会推送学生的学习报告,学生还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准确评估。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增加学习的兴趣,坚持下来更有成就感,增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教师也会根据大数据呈现的曲线图,做到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直接切入问题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学习活动,进行诊断式的辅助教学,以学定教,以需解惑,改进优化学习情境,实现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推荐,从而达到学习效果的快捷转换。

分组合作反馈质疑,通过白板拖拽功能,用色块和线条来画图形谱,进一步养成完整聆听的习惯。让学生不仅能“学会”还要“会学”,在这个环节针对教学重点,采用移动终端将直观的音乐体验还给学生。

四、教育信息化下的音乐欣赏课堂中师生角色重新转换

音乐欣赏是以学生的听觉感知、情感体验、联想想象、创作性思维等为欣赏的基础。信息化下的音乐欣赏课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要引领学生走进音乐作品,将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三个层次与音乐欣赏联系,促进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提高音乐素养能力,更好地完成音乐欣赏教学。

在欣赏乐曲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不是放任自流,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而是一名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设计者要为每一个学生设计适合的信息技术环境和恰当的环节;指导者是搜集教学重难点的信息指导者,要帮助学生获得正确、选择适合的学科软件的策略和方法;帮助者要在学生遇到操作软件困难时,共同合作,并肩攻克难题。教师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学习的水平,远超出教师的原有认知。音乐欣赏本身也没有权威的唯一答案,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同,信息技术就是让每个学生按自己的感受和能力进行分层次的欣赏。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阵地,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融入信息技术,能真正实现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相协作和交流,改变音乐欣赏课“跟随老师听”的传统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创编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与提升。无论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多元互动,互评互助,还是分组表演,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改变着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运用信息技术渗透到音乐欣赏课的各环节,与传统教学相互碰撞,在碰撞中逐步融合,在融合中不断补充和完善,使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体验中来。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欣赏的视野

音乐欣赏教学对一个音乐作品中音乐要素和音乐知识的积累、感受和表现,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聆听接纳世界各国的音乐作品,也是帮助学生实现民族幸福感和认同感的重要方式。

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将音乐单元进行整合,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进行融合。“适时、适当、适度”运用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推荐移动教学平台,音乐学习APP,微信教学平台和网站,用来推送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测评,互动交流等教学服务。

六、结语

笔者认为学习软件和程序无法取代优秀的教师。教师要以多种方式、从多种角度将信息展现给学生,要把学习者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分辨、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来欣赏音乐作品。

音乐欣赏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教师教具体音乐表现的内容,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会聆听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体验中来,能自觉主动地去获得听觉感官的满足,能够达到自己内心情感与音乐作品的丰富体验和共鸣。

探索出合理有效掌握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培养学生从感官上点滴融入到情感,不断内化欣赏能力。实现移动终端下的小学音乐课堂,分层次分梯度学习,在课堂上恰当运用PAID 为载体,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培养聆听音乐的习惯,从而使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在这个大数据信息时代,教师要学做一个“联网”的老师,将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学生不仅是学习者,又是学习资源的创造者。形式是移动的,内容是互动的。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教师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学”的课堂,将音乐欣赏与信息融合。课前线上学习微课,利用专题二维码中的资源包,借助移动终端,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课上师生、生生互动,以PPT 为基础,借助学科工具软件,自带设备,按自己的需要主动获取,分享与应用信息,便捷自主探究学习。课后讨论时生成词云,运用答题软件使教师更好地评价本节课教学成果。在高效互助的学习氛围下,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方式是数字化教学,同时是提高学生鉴赏经验的过程、体验音乐的过程、归纳总结音乐要素的过程。并将教学成果分享到云端,实现共享,增加课程容量,最大化提高教学效果,最终呈现给学生一个相互化、信息化的全新音乐课堂。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音乐信息技术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信息技术2.0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音乐作品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