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才生态环境优化对策分析与实践
2021-02-24孙鹏红
孙鹏红
摘 要:人才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人才的引聚、培育、创新创业与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为解决当前人才生态环境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科创驱动、人才政策、人才评价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文章以新时代背景下人才生态环境优化对策为研究对象,对人才生态环境重点维度进行研究阐述,结合青岛市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实践做法,辐射城市人才生态环境优化提升,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人才生态;青岛;优化;对策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间的竞争更多表现为人才竞争,发展优势也多表现为人才优势。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重视人才生态环境建设,精准打造和优化切合人才多层次需求的生态系统。
一、城市人才生态环境维度
人才生态环境,是一种在社会物质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综合体,包括影响人才发展的各方面因素,重点体现在经济发展、科创驱动、政策体系、人才评价、城市品质等生态维度。
(一)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作为人才生态环境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引聚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人才发展的各种物质需求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衍生需求得到满足的可能性就越大。城市经济发展涉及经济发展质量、经济活力、经济开放度、营商环境、产业吸引力等诸多方面。
(二)科创驱动
科创驱动为人才提供科创氛围、创新创业的载体和平台,是综合反映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科创生态不仅反映城市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而且影响或者说决定了人才的事业发展空间。特别对于高层次人才而言,科创驱动很大程度决定其价值体现和发挥。城市科创驱动涉及科创投入、科创平台、科创活力、科创绩效等多个方面。
(三)政策体系
政策体系主要反映从宏观到微观的政策制定、实施及政府服务效能等,无论从发展政策层面,还是从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层面,都会对城市人才集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各部门出台的政策需要相互配套、补位,确保各项政策的一致性、协调性、连贯性、互补性。
(四)人才评价
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对于引才、聚才、留才具有正向的引导作用,能有效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五)城市品质
城市品质涵盖城市社会文化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内容。社会文化环境主要从人口结构、教育文化、健康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多方面体现,是影响人才聚集、发展的精神源泉和文化支撑。生活环境是反映城市生活的舒适程度、便利度及时尚潮流等吸引人才的重要生活指标,也是决定是否能够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城市自然环境主要通过人才在印象中及工作、生活中自己切身感受得以反映,同样是影响人才集聚、安居的重要因素。
二、人才生态环境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科创驱动优势不明显
城市间科创驱动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从历年数据统计情况看,深圳、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科创环境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与他们的发展理念、创新措施、地区优势等紧密相关。如深圳一直致力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先驱区,无论在科创投入、科创活力和科创绩效都处于全国领先。相比较而言,大多数城市虽相继提出了创新创业理念,但在具体实施中普遍存在理念不新、方法不多、实效不大等情况,无论在科创投入、要素整合、平台建设运营还是在科创人才的重视程度上都存在明显不足。
(二)人才政策特色不鲜明
不同城市出台的引才政策实质差异不大,同质化严重,针对性不强,特色不突出。对当前各地“城才”政策进行粗略梳理,会发现地方政府依旧是政策的牵头制定者和主导方,没有很好体现市场的能动性和对政策的主导性。政策重心大多还放在需求这,政策举措仍多集中在資金奖补、户口及房子等方面。客观上看,一些奖补政策虽然能在短期内产生一定的效果,部分人才可能会被吸引来享受相关政策,但一旦政策到期,资金到手,由于人才不匹配、城市整体发展动力不足等原因,人才就会再度流失。此外,从政策环境看,各地引进、育才、留才政策的系统性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吸引精英入驻和保障人才后续稳健生活的政策效应,从而导致人才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三)人才评价体制问题突出
人才评价是人才引进、培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动,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城市仍存在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手段趋同、评价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偏低,用人主体自主权落实不足等明显问题。具体开展人才评价中,“唯学历、唯论文、唯奖项、唯职称”的倾向仍然比较突出,导致一些企业认可、资本认可、市场认可的有能力、有业绩、有贡献的实战型人才评不出、评不准。
三、人才生态环境优化对策分析与实践
(一)链接科创要素,提升科创氛围和保障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十四五”时期应对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抓手。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新发展的着力点在于从核心创新要素上进行突破。作为新一线城市,青岛注重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链接平台、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等创新创业要素,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建设的青岛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地图、人才赋能中心、人才创新创业学院等市场化的平台载体,服务企业“初创期”,全方位满足初创期企业政策、场地、资金、技术、人才等需要。设立以人才股权投资为主的“青创金”、提供资金支持的“青创贷”、扶持企业挂牌融资的“青创板”,为“成长期”企业进行资本赋能,帮助企业加速成长。以高端科研人才为核心,搭建千山大厦、蓝色硅谷、国际创新园、微电子产业园创新载体和平台,推动人才、技术、产业整合发展,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带动产业集聚。集聚创新创业要素,打造海外院士青岛行、青岛“蓝洽会”、千山峰会、全球博士研修营、青岛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周等一系列聚才品牌及活动,每年吸引近万名海外人才携技术、项目落地集聚岛城。
(二)突出城市特质,坚持精准施策
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特质和优势,应立足区域发展定位,着眼比较优势,借鉴优者经验,创新制定个性化人才政策,增强人才政策实效性。青岛在人才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坚持目标、需求、问题导向,深化产才融合,突出高精尖缺,推进机制创新,本着积极开放原则,在政策拟定、落实、优化闭环运转中,充分尊重企业意见,听取企业建议,回应企业需求,全链条提升人才政策效能。政策拟定前先摸清问题、需求,确保政策拟定有依据;政策拟定中广泛征求意见、同步细则,确保政策发布即落地;政策发布后充分利用传统渠道与新媒体相结合,确保政策宣传解读到位;政策执行中注重“双跟踪”:跟踪落实,确保政策执行兑现精准;跟踪评估,确保优化调整及时。结合青岛人才工作灵活、开放、高效机制,创新性提出“量身定制”政策,出台《青岛市高端人才项目定制化支持实施办法》,聚焦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急需紧缺的头部企业和高端人才项目,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给予定制化服务和支持。
(三)构建科学人才评价体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人才评价体制的完善与实施,能够进一步满足人才发展需求,发挥正向激励作用,推動城市人才引聚,从而提升人才生态环境建设效果。实际工作中,需要对以往存在的问题,以科学分类为基础,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动为目的,形成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为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效果,青岛市第一时间出台了人才分类评价实施办法,提出实行分类分层评价人才,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和贡献指标制定评价标准,形成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聚焦头部企业、新兴产业领域和高成长性企业,将人才项目企业推荐、比赛结果、薪酬收入与人才工程选拔、人才服务相衔接,推行“自主荐才”“以赛选才”“按薪定才”等评价方式,从企业视角、用市场逻辑、靠资本力量发现人才、成就人才。创新评价方式,在分类评价机制上,更加注重发挥政府、市场、专业化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基础研究人才以社会组织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社会科学人才以社会评价为主,兼顾政府评价。针对多头、频繁、重复评价人才问题,提出“不重复评价”和“人才发展全周期评价”,综合运用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人才评价结果,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解决了多个类似人才项目同时支持同一人才等问题。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才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一个城市人才的引育留用。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更有力的人才资源做支撑。诸多城市因为科创驱动、人才政策、人才评价体制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人才生态环境建设效果不理想。实际工作中,青岛能着力转变政府主导思维,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要素,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积极打造人才工作新格局,逐步探索形成独具青岛特色的人才生态环境改善新路径,形成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邢震宇,姜建斌.新时代背景下人才生态环境优化对策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现代交际,2020(01):78-79.
[2]庄建辉,陈建俞.科技人才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对人才居留意愿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J].科技导报,2020,38(10):103-112.
[3]贾未寰,符刚.乡村旅游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机理、模式及对策[J].农村经济,2020(03):19-25.
[4]耿子恒,汪文祥.人才生态视域下的人才集聚策略研究——河北雄安新区的探索[J].经济论坛,2020(04):48-60.
[5]林琳.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人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1):219-226.
[6]冯茹.东北振兴背景下城市人才生态优化对策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大连干部学刊,2019,35(07):49-53.
[7]顾然,商华.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人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1):289-294.
[8]张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生态环境比较研究——以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与武汉东湖为例[J].科学发展,2017(07):5-13.
猜你喜欢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