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瓷器的艺术特征
2021-02-24赵铭
赵铭
摘 要:山西瓷器一直以其悠久的历史与精湛的技艺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瞩目,是我国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在山西瓷器中,浑源窑瓷器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瓷器,创烧于大唐年间,历经了宋朝、金朝的发展,在元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通过查阅我国瓷器史可以得知,宋、金时期,浑源窑曾有过一段辉煌灿烂的时期,生产的瓷器远销海外,对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山西瓷器中的浑源窑瓷器进行展开讨论,希望能够挖掘到更多浑源窑瓷器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山西;瓷器;艺术特征;浑源窑
0 引言
山西瓷业的发展受到了周边省份的影响,如陕西耀州窑、河南当阳峪窑以及河北定窑和磁州窑,装饰工艺以印、画、剔、刻相结合,但其风格更加豪迈奔放。而山西最具代表的窑厂当属雁北地区的著名窑厂—浑源窑。
浑源县当时属于少数民族政权管辖,所产器物多胎体厚重,纹饰多以大花大叶的剔、画为主,器型多是为方便游牧民族生活而设计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各种小口、圆肩、腹部偏大、下腹逐渐收紧的用于装酒的瓷瓶,这种瓷瓶便于骑马时携带,在中原地区并不多见。
辽、金两朝均以大同为陪都(西京),作为军事重镇,朝廷会派王公贵族驻守此地,这些贵族对用瓷的追求促使以大同为中心的周边窑厂蓬勃发展。浑源窑在此时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各类精细白瓷应运而生,形制和质量直追定窑。
1 浑源窑瓷器的发展
浑源窑位于山区,古时候生产的瓷器主要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山区中物资匮乏,当时的人们经常使用瓷器来装饰室内环境或盛放物品。后来,浑源窑的工匠们根据多年来的生产经验,并充分汲取其他地区的先进生产工艺,创新思路,带着自身对于这片山区的热爱,研制出专属于浑源窑的瓷器烧制工艺手法,流传至今。浑源窑瓷器从釉色设计到纯熟技法都具有艺术性,值得后人深入挖掘、继承并发扬光大。
1.1 浑源窑瓷器概况
大唐盛世为陶瓷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优越的对外输出政策,让我国陶瓷享誉世界。可以说,唐代是陶瓷发展最为快速的阶段,人们对于制瓷技术和瓷器的审美要求相对较高,也助推了烧瓷技术的不断提升。浑源窑瓷器以其特立独行的风格与艺术品质,在山西这样的瓷器大省中仍然拥有一定地位。
浑源窑瓷器的类型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杯、执壶、瓶、碗、缸、钵、罐、炉等,遍布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实用性较强;同时,浑源窑瓷器兼具美学艺术价值,其釉色主要包括黄釉、青釉、白釉、酱釉、茶叶末釉等,其中茶叶末釉如图1所示。浑源窑瓷器中茶叶末釉的釉层匀称,艺术价值极高。一些陶瓷专家学者经过研究认为这种茶叶末釉可能是一些烧瓷工匠专门研制配料烧制出来的。
1.2 浑源窑瓷器的发展时期
宋朝是瓷器辉煌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的陶瓷手工艺品风格迥异,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陶瓷的品类多样,釉色也层出不穷,主要以灰色、浅灰色最为流行。浑源窑受定窑和地理位置的影响,烧瓷工艺不断交流融合,如这一时期的剔花、贴花等工艺与当时的其他窑口具有一定的共同点。处于宋、辽、金时期的浑源窑,规模显著扩张,生产的瓷器更加多元化,如瓶、罐、枕等。釉色也不断更新,出现了如黄釉、白釉、黑釉等。同时,装饰技法也不断改进,出现了如笔绘、画花、贴花、印花、剔花等,这些技法能够彰显当时浑源窑瓷器生产技艺的进步,其中浑源窑镶嵌瓷器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甚至曾经远销海内外,推动了山西瓷器产业的蓬勃发展。
2 浑源窑瓷器的艺术特征
制作浑源窑瓷器的工匠们善于深入挖掘当地乡土生活、自然环境中的文化内涵,并将其映刻在瓷器上。当时生产的瓷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并且凸显了浑源窑的地方特色。从浑源窑的瓷器中,既可以看到当时人民日常生活的点滴,也能够感受他们借此抒发自身的情感,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2.1 不同釉色瓷器的艺术特征
我国瓷器的釉色丰富多样,不同釉色会呈现出各自的特色,浑源窑瓷器也不例外。
2.1.1 浑源窑白釉
渾源窑的白釉瓷器基本分为两类:粗瓷和细瓷。其中,粗瓷生产规模相对较大,年产量多,类型如碟、碗、瓶、罐、盆、瓮等,制作工艺手法相对简单。很多瓷器在制作时釉色不均匀,可能发黄或灰色,整个胎体厚重并且坚硬,如图2所示。粗瓷瓷器在生产中,对于原材料加工相对粗糙,颗粒分布不够均匀,甚至能够看到一些白褐色的细砂,伴有一些气孔,吸水性较强。主要以印花、剔花、画花等装饰技法为主,实用性较强,不具有装饰作用。细瓷的生产产量少,主要生产杯、盏、罐、枕等,质地松脆,化妆土呈现细白色,均匀干净,制作精良。白釉细瓷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采取雕塑、施化妆土、贴花等技艺,玻璃质感强,较为美观。例如,在生产盏时,需要保持盏的内外施釉均匀,细致匀称,釉色整体通透,呈现透明的釉色。相较于粗瓷来说,细瓷对生产技艺的要求更严格。
2.1.2 浑源窑黑釉
黑釉瓷器是山西瓷器中的代表作,质量好、口碑好,具有极高的装饰艺术价值与制造工艺水平。其釉色是乌黑色,质感晶莹润透,主要生产的瓷器种类有罐、枕、盒等,并采取了贴花、画花、提花等手法。
黑釉瓷器的煅烧需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借助于氧化铁作呈色剂。黑釉在宋、辽时期发展逐渐成熟,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盛行饮茶和斗茶风尚,黑釉盏呈现出的茶浮沫较为明显,因此被广泛使用。黑釉瓷器种类繁多,如瓶、碗、钵、盂、执壶等,大多是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浑源窑的黑釉瓷器主要分为:①细腻明亮型,饰色均匀;②釉层厚重型,黑中发亮;③褐色型黑釉呈深沉的芝麻酱色。质量最好的黑釉瓷器应乌黑如漆、细腻均匀,如图3所示,这种瓷器的釉色通常需要经过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制配料才能制作出来。
2.1.3 浑源窑青釉
青釉的历史最为悠久,贯穿整个陶瓷发展进程。然而,青釉绝非单纯以青色为上色材料,而是其中包含了绿色、黄色、青色等几种颜色。浑源窑青釉青中泛黄,一些瓷器的釉色青中甚至透出铁锈色。呈现铁锈色的原因是烧制瓷器时窑内温度较高,缺乏对温度的有效控制,让一些铁元素析出瓷器表层形成的。浑源窑青釉瓷器多以钵、盏、执壶、铃铛、手工雕塑动物等为主要造型,质地相对白釉瓷器来说更细致一些,釉色分为青绿色、灰绿色、褐绿色等。还有一些瓷器在制作时会在胎体上施一层化妆土,同时在外壁施青釉、内壁施黑釉,这样会让青釉的釉色显得更为明亮透净。浑源窑青瓷生产的瓷器主要用于日常生活,装饰的纹样也较为常见,如鸟禽、米字点、双线文、菊花、牡丹等。
2.2 装饰技法的艺术特征
瓷器装饰技法的提升,体现了时代的不断发展。浑源窑的工匠们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从实际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将身边的植物、动物、生活场景等装饰在瓷器上,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1 印花
印花是浑源窑瓷器制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装饰技法,是将刻有装饰印花的印模,在瓷器胎体没有完全干透时直接印在胎体上。在浑源窑瓷器中,印花的题材多元,纹样组合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的瓷器上采取了分组、分段的方式,运用不同的线条和纹样装饰瓷器。浑源窑瓷器上的花卉纹样主要有团菊、牡丹、缠枝花卉。
2.2.2 画花
画花装饰技法的出现主要为了满足使用需求,起初目的是在陶瓷器上标注文字符号,后来逐渐演变为装饰纹样技法。画花是运用竹针等尖形工具,在瓷器胎体上画出纹路与线条,剔除多余的化妆土,制作成黑白相间的图案,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如图4所示,浑源窑瓷器的画花图案通常是线条奔放、结构严谨型的,能够呈现出极强的工艺装饰效果。
2.2.3 镶嵌瓷
浑源窑镶嵌青瓷的艺术美感较强,风格独特。制作方法是先在胎体上画出想要的范文,然后在范文中填入白色化妆土,并将多余化妆土完全剔除,施青釉烧制而成。因为胎体是青灰色,而化妆土是纯白色,烧制之后便成了青底白花的瓷器。现阶段,我国考古团队发现的浑源窑镶嵌瓷器主要是碗、盘、枕等,上面有牡丹、鸟禽、米字点、网格纹等装饰纹样。镶嵌青瓷的胎体多为灰色、黄色,釉色以青黄色为主,具有光泽。镶嵌瓷由于制作难度较大,需要融合不同装饰技法,因此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
2.2.4 剔花
黑釉剔花瓷器是浑源窑瓷器的主流产品,其艺术价值颇高。浑源窑剔花瓷器以黑釉为主,釉色黑亮,造型丰富,多是罐、瓶,工匠技术纯熟、精湛,纹饰线条流畅。剔花技法在北方颇受欢迎,因此风格也多奔放粗犷。花纹具有浮雕美感,装饰性能较强。相对来说,黑釉剔花瓷器最能彰显浑源人的质朴与坚韧。
3 结束语
山西瓷业在宋、金时期异彩纷呈,浑源窑作为山西北部著名窑厂,不仅丰富了山西瓷的品类,更浓缩了山西瓷业的发展历程,为研究整个山西瓷业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渾源窑瓷器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并存,凝结着几百年来当地工匠艺人的智慧与心血,从釉色选择到装饰技法的应用,都映照着山西人的生活习惯、艺术追求、审美能力、文化气息。可以说,浑源窑瓷器是我国山西瓷器的典型缩影,对于后世的瓷器研究有着重要的人文价值。故此,我们要加强对浑源窑瓷器的重点保护,广泛普及浑源窑瓷器的专业知识,扩大知名度,进而更好地传承瓷器文化。
参考文献
[1]汤俊.浑源窑瓷器艺术特征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4.
[2]冯绍华.明代万历、天启年间景德镇外销青花瓷的历史及艺术特征的相关赏析与简述[J].中国陶瓷工业,2021(3):62-66.
[3]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成燕凯.传统文化下的明清陶瓷艺术审美特征及人文气息[J].汉字文化,2021(10):180-181.
[5]李金来.器以载道:宋代瓷器艺术的文化蕴涵略谈[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61-65.
[6]田银梅.从浑源窑镶嵌瓷谈起[J].文物世界,2018(6):18-21.
[7]冯宵慧.山西地区宋元时期白地黑花瓷器初步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