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诗品》之“旷达”浅析
2021-02-23张馨彤
摘 要:《二十四诗品》是晚唐文论家司空图的著作,是一部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其中《旷达》一品传达了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作为一种人的精神境界和一种诗的审美风范而出现。本文试从其含义、历史背景、语境、价值角度入手进行浅析,通过其与不同风格之“旷达”的比较,进一步理解其独特美学意义。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 《旷达》 司空图 比较研究
引言
《二十四诗品》是晚唐文论家司空图的著作,是一部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全书分为二十四品,每一品皆为一首诗歌构成,表明了诗歌创作的二十四中不同风格。其中《旷达》一品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研究价值,却历来缺少研究者们的重视。
一、研究缘起
司空图《旷达》一品传达了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作为一种人的精神境界和一种诗的审美风范而出现。旷达的美学蕴涵在从品人术语到文论范畴演变的过程中得以拓展深化,愈发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与概念,在史学、哲学、美学、文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价值意义。了解《旷达》品的具体内涵,不仅有利于我们研究各领域的相关内容,也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人生选择,达到旷达的人生境界。
《旷达》一品在《二十四诗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然而历来研究者们对其重视不够。从文学角度来看,深入了解《旷达》品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历史上的旷达含义及文学内涵。可以通过对《旷达》之旷达与其他各家旷达的比较,得见旷达多种多样的具体形态。从人生角度看,《旷达》对人的生命意识、生存方式的思考,至今仍有深刻影响,对当代研究者来说依然有很大的挖掘空间,需要从多角度进行整体性研究。
《旷达》一品不似《冲淡》可以明确归入优美,也不似《雄浑》可以明确归入壮美,也不似《飘逸》《沉着》之类可以归入阴阳和合之美。从风格的角度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它是否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学风格呢?且《二十四诗品》伪书说的提出让司空图的作者身份有了怀疑,那么《旷达》所传达出的人生精神与司空图旷达的人生观念紧密相关,这一说法也就面临着成立与否的问题。诸如此类的疑问在研究中还有许多,表明了《旷达》品的研究仍有肥沃的土壤,等待学人们耕耘。
二、《旷达》之含义
(一)内容解析
“旷达”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心胸豁达”。孙联奎《诗品臆说》题解为“旷,昭旷;达,达观。胸中具有道理,眼底自无障碍”,是一种旷达人生观念的体现。
其中“花覆茆檐,疏雨相过”句,历来评论中颇有争议。对《旷达》品研究颇有心得的张国庆先生则在《〈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中提出:孙联奎《诗品臆说》云:“‘疏雨或即是‘旧雨。故交曰‘旧雨。‘最难风雨故人来,此时相过,有客有酒,可与开拓万古心胸矣。”这就把“疏雨相过”看作是探访故交了。我以为,这样的理解并不错,但也还可以作另一种理解。即所“相过”者不一定是老友故居,而也可能是一熟悉的酒肆茅舍(及其主人),而此“旷达”者的本意也可能只是沽酒行乐,“玉壶买春”而已。a针对这一不同的观点,再结合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传统,笔者认为我国古代自古“酒”意象常与“友人”“故人”“知己”等词语相伴。可以将此句理解为故人来访,酒与老友更可以体现出旷达的生活方式和自在的人生状态。
“孰不有古,南山峨峨”句其中的南山指终南山,意味着南山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形成鲜明的对比。“南山”这个意象在这里不单单指一终南山,而是以终南山为代表的自然万物,纵使它们的形态会随着时间变换更迭,但万物归一的自然宇宙却会生生不息,亘古长存。
(二)全篇之意
《旷达》通篇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对困境的超越,展现了一种内在的生命力量和达观的人生态度。杜黎均先生整体对《旷达》一品持否定态度,《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作为一篇抒情散文,《旷达》还清新可读。它对布局、层次、节奏、韵律,都做了细致的安排。”b但对于其内容之美做出了肯定的评价。
《旷达》品前四句从慨叹人生世事开始,交代了“旷达”提出的思想背景。从节奏来看,有静有动,快慢结合,收放自如。从布局、层次来看,近景、中景和远景相结合,“何如尊酒,日往烟萝”是一个近景,诗人手持酒壶,走向烟云缭绕藤萝丛生之处,通过对人物體态和神情的近镜头捕捉,来表现旷达之情。“花覆茆檐,疏雨相过”是一个中景,是对诗人所处局部景色的描绘。“倒酒既尽”又是一个近景,可以把目光集中在倒酒的诗人身上,也可以集中于手部、酒壶。“杖藜行歌”更像一个远景,镜头追随着诗人的行动,表现的是诗人手握着藜杖渐行渐远的背影,旷放又缥缈的歌声像画外音一样回荡在山谷中。“孰不有古,南山峨峨”是一个大推镜,由诗人背影向上推进至屹立的终南山,人的渺小和山的巍峨可以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更能表达在亘古不变的自然中,人所需要的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旷达》品在整部书是自有其独特性的。《旷达》品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尚未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学风格,更多的是体现一种人生态度。它与《豪放》《冲淡》两品关系密切,《豪放》与《冲淡》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表现在具体的意象和外在的内容上,而《旷达》则为此二品提供了态度指导和动力内核,正是因为有了旷达的人生态度,行为方式与生活情致上方显豪放与冲淡。
三、司空图之《旷达》比较研究
《二十四诗品》成就颇高,后世对其多有仿作,诗、词、文、书、画、琴等体裁等都有续作产生。诗之续作以顾翰《补诗品》和曾纪泽《演补司空表圣诗品二十四首》为代表。下面将曾纪泽所仿作之《旷达》与司空表圣之《旷达》品进行比较。
曾纪泽《旷达》篇同样描写了一个旷达者的形象,通过对“风”“月”“云”“酒”等意象的把握,绘就了一幅闲适旷达的画卷。“开门长啸风吹襟,云散遥天月满林”与“花覆茆檐,疏雨相过”的景色描写,“倒酒既尽,杖藜行歌”的形象描写相类;“伯伦常遣锸随酒,元亮不劳弦上琴”,借用古人的典故表达对旷达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二人旷放情怀的称赏,同样是用酒来辅助,如同“何如尊酒,日往烟萝”一样,拥有洒脱快意之风格。“月有盈亏宁自主,云能舒卷亦无心”“诠罢漆园齐物论,新诗渐觉道根深”二句都直接或间接地传达出了道家哲学思想对诗人的影响。自然万物行之有常,不以外物为转移,不正如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所传达出的哲学内涵相一致吗?
但两者之间仍有较多不同。司空图《旷达》品开篇四句:“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是该品产生的背景,是对人生恒常困境的感叹,下文所提出的旷达之观,所做出的旷达之行,皆是以超越困境为旨归,在旷达之中略添沉重,疏放之中窥见矛盾。而曾纪泽《旷达》一篇虽然也时时可见道家思想的渗透,但并没有忧患的困境描写,只是对旷达生活与思想的追求,相较于司空图,更加轻松,旷达之境少有系累。司空图所作《旷达》,有道禅思想的共同影响,曾纪泽则受道家齐物论等思想影响更深。总之,司空表圣之《旷达》虽体现出一种矛盾中的超越意识,但整体依然清新可读,较曾纪泽之诗底蕴更加深厚,格调更高。
四、《旷达》之价值与局限
《旷达》在对生命与人生的思考中,抛除了魏晋时人的纵任狂诞,而是继承了其雅趣,它是一种自有特色的旷达人生。在和历史上旷达的联系中,更像是对历史内涵的继承和补正,中规中矩而趋于雅正。
把握《二十四诗品·旷达》的内涵,对现代社会的人们有着别样的启发。《旷达》一品所反映出的对生命短暂,死亡终将到来的思考,与汉末魏晋之时人的观点相贯通。这些前人对死亡课题的先行研究,为今人看待死亡提供了极佳的范例和新的思考。由于司空图在《旷达》品中加入了些许消极的矛盾思想,导致杜黎均先生对其评价不高。笔者认为这是略有不妥的。忧愁与困苦是人一生中恒常的存在,矛盾的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旷达》品能够为处于困顿状态的人们指出一种出路,一种选择,一种态度。这种生活方式是对现实困境的超越和升华,是对突破困境后真旷境界的向往。而消极悲观思想只是这种生活方式所呈现出的其中一种,“何如尊酒,日往烟萝”的超越背后,仍然可以怀有对现实人生的希望,甚至帮助人们走出困境,回归人生的平静自适,这也是它的现实意义所在。
《旷达》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从《旷达》所标示的人生来看,它缺少儒家高尚的社会理想和入世态度,不似其积极而远大;缺少庄子在精神上的自由舒旷,没有那样的超越而高远;缺少苏轼坦然豁达的胸襟和气度,不似其乐观和豪旷,这本身可以算是其局限性的一部分;从《旷达》的内核来看,它是与矛盾相伴而生的,在超越与困境斗争与往复,尚未达到真旷的超然境界;从《旷达》的作者来看,它与司空图之间存在着众多的高度的相似。司空图为人旷达,但又与陶渊明等人的旷达人生有所不同,他身处晚唐时期,未曾亲自躬耕于田园,而是于乱世浮沉中践行着其旷达的人生观念,《旷达》一品所表达出的美学内涵也仅更相类于司空图本身的生活。虽然《旷达》一篇有其局限性,在《二十四诗品》中只是短短四十八的一篇,但“旷达”一词由来已久,它所标示的人生态度是具体而复杂,历朝历代皆有差别,在如此短的篇幅中,准确传达出旷达的具体内涵实在是非常难的,因此对其局限性不可多责。
结语
综上所述,“旷达”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和品人术语,产生于魏晋时期,发展历史悠久,在唐代经过司空图的引用,正式用在之后的多种文学批评之中,有其独特的价值美学,在史学、哲学、美学、文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价值意义,且仍有许多值得深入讨论与学习的课题,等待后世学人研究。
a 张国庆:《〈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4页。
b 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180页。
参考文献:
[1] 郭绍虞.诗品集解·续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 詹幼馨.司空圖《诗品》衍绎[M].北京:华风书局,1983.
[3] 乔力.二十四诗品探微[M].济南:齐鲁书社,1983.
[4] 司空图.诗品新释[M].赵福坛等释.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
[5] 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6]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 张国庆.《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8] 朱良志.《二十四诗品》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
[9] 祖保泉.二十四诗品校注译评[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0] 李春桃.《二十四诗品》接受史[D].复旦大学,2005.
[11] 王许林,盖德安.伟哉旷达士知命固不忧——漫说“旷达”[J].古典文学知识,2006(5):34-41.
[12] 张国庆.《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13] 张国庆.旷达精神与和谐人生、和谐社会建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4):79-84.
作 者: 张馨彤,中国海洋大学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