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干预模式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患者中的应用
2021-02-23杨梦
杨 梦
(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人工肝血浆置换(PE)是将患者体内引出的血液分离,去除血浆后重新注入等量正常血浆等置换液,清除患者体内的代谢毒素和炎症因子,为患者补充身体必需的蛋白质及凝血因子,为肝细胞再生创造有利环境,可有效治疗肝衰竭和重症肝炎[1]。但PE可能引发低血压、过敏、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预警干预模式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做预警性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2]。为此,本研究将其应用于PE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9月—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108例PE患者,采用抽签分组法分为两组,各54例。观察组:男31例,女23例;年龄28~76岁,平均(52.01±7.23)岁;急性肝衰竭38例,慢性肝衰竭16例。对照组:男33例,女21例;年龄26~77岁,平均(51.59±7.19)岁;急性肝衰竭35例,慢性肝衰竭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模式,包括:术前评估患者病情,讲解注意事项,疏导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术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后控制患者饮食,保证营养充足,注意穿刺口周围情况,预防局部炎症。观察组:实施预警干预模式,内容如下:①术前。护理人员对患者过往病史进行详细了解并检查其凝血功能及电解质情况,采用地塞米松注射液进行预防性抗过敏治疗,严密监测患者血压,术前低血压时给予晶体、胶体液扩容,并给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加葡萄糖酸钙20 ml静脉滴注,可酌情增加剂量。②术中。实时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发生异常时及时报告医师做紧急处理;若患者出现血浆过敏则静脉推注10%地塞米松注射液。③术后。提醒患者及家属注意颈内静脉置管的情况,以患者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为依据,对诱发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高、中、低风险分级,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
1.3评价指标 住院时间及费用;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805,重测信度为0.83,总分100分,分数≥85分为非常满意,70~84分为满意;<70分为不满意;并发症:过敏、颈内静脉血栓、低血压等发生情况。
2 结果
2.1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观察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住院时间及费用比较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54例患者中,发生过敏2例,低血压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56%;对照组:54例患者中,发生过敏4例,颈内静脉血栓及低血压各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38)。
2.3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54例患者中,非常满意35例,满意17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96.30%;对照组:54例患者中,非常满意26例,满意19例,不满意9例,护理满意度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P=0.026)。
3 讨论
肝衰竭会造成肝脏出现代谢、合成、分泌、转化等功能障碍,病死率高、预后差[3]。PE是通过去除并更新血液中的血浆成分,从而消除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和肉毒素,并为肝细胞再生创造有利环境[4]。但PE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增加患者治疗难度及经济负担。常规护理模式虽可保障PE治疗效率,但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上效果一般。因此,在行PE后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十分关键。本研究对此类患者实施预警干预模式,通过术前医护人员与患者积极沟通,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术中监测生命体征,及时为有过敏反应的患者静脉推注地塞米松,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后以患者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为依据,对诱发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高、中、低风险分级,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5-6]。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预警干预模式本质上属于前瞻性护理模式,是在并发症未发生的情况下进行预防,可有效降低其发生率,且能确保对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理,及时控制病情,防止症状加重。
综上所述,PE患者接受预警干预模式护理,患者住院时间缩短,相应住院费用减少,满意度提高,且在一定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