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塑造“供春”看紫砂艺术的传承之路*

2021-02-23吴梦谧

陶瓷 2021年1期
关键词:紫砂壶紫砂艺术

吴梦谧

(吴梦谧紫砂工作室 江苏 宜兴 214221)

1 “供春壶”介绍

缤纷的紫砂壶艺有着数不尽的紫砂壶造型,在这些造型之中,“供春壶”(见图1)无疑是相当独特的。这把壶相传是所有紫砂壶的鼻祖,是开创了整个紫砂艺术典当的作品。有关“供春壶”诞生的故事在紫砂的故乡,宜兴丁蜀镇可谓口耳相传。供春作为一名书童跟随进士吴颐山来到金山寺伺读,由于无意中看到寺内的老和尚用紫泥捏做茶壶,就取了老和尚用来洗手的缸底沉淀的洗手泥,照着寺院内大银杏树的树瘿制作出了“供春壶”。

在这个故事中,透露了不少的历史信息。首先进士吴颐山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晚明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中就记述了这样一段话供春乃“学宪吴颐山公青衣也”。经过进一步考证,吴颐山名仕,字克学,宜兴人,吴家在宜兴当地乃是大户,极有文名,是吴门画家唐寅的好友。明正德甲戌年间进士,以提学副使擢四川学政。这就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的“学宪”对应起来。但在吴颐山的家谱《吴氏家乘》中却并没有“供春”这个人物,但却记载了他的书童真名为朱昌,原籍浙江钱塘,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吴颐山在寺庙读书的时候,书童朱昌只有十三四岁的光景,这一点与故事中的人物相符。而在《浙江通志》与《钱塘县志》以及万历十七年和康熙年间所纂修的《宜兴县旧志》,以及嘉庆二年的《重刊宜兴县旧志》中,有几处均记载朱昌不忘旧主之恩,与《吴氏家乘》中“义仆”的记载相对应,可见确有其人。只是故事中的地点与现实有所出入,吴颐山确实带书童朱昌在寺里读书,但并非金沙寺,而是大潮山的福源禅寺。这座寺庙是吴颐山弟弟吴佶岳父的家产。吴佶的岳父是当时的工部侍郎沈晖。清代有一位与紫砂渊源颇深的文人吴梅鼎是吴颐山的玄孙,他写了一本《阳羡瓷壶赋》,其中序言中写道:“余祖拳石公(吴颐山)读书南山,为吴佶岳父明侍郎沈辉旧业”。

那么“供春壶”的传说又是如何诞生的呢?这就要从故事本身所透露出的信息说起,在明代正德年间,散茶作为一种开始在文人阶层普及的饮茶方式,事实上更早流传于佛寺之中,喝茶悟道,禅茶一味就是在那个时期逐渐兴起的。“供春”当中的那个“春”字,实际上就是指的春茶,而吴颐山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提倡用“茗壶”泡茶。这样一来,一系列的线索就串联了起来,“供”为壶,“春”为茶,两者相结合实际上就是指点泡茶要用紫砂壶。并且“供春”二字很可能收受其好友沈周的启发。两人关系可以从沈周写的《铜官秋色别吴克学》加以证明,而沈周又同时与唐寅是好友,这些文人骚客聚在一起,曾作《落花》组诗,其中就有一句叫做“供送春愁上客眉”在这篇诗词中,感伤情绪,甚至超越了人生乐趣的捕捉,喝茶的时候闻之有所触动未尝不是一种可能。

紫砂壶艺是一种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的艺术,所以天然地就带有一种深厚的民俗文化的气息;但同时紫砂艺术也是经过传统文人加工美化的艺术,它的传承实际上是既有着通俗的面貌,又有着高雅的外衣,从延续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两条轨迹相互平行又偶尔交叉,所以我们才称紫砂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供春壶”的造型自其诞生起就不断的变化,但又始终不变,无论是何种外形的供春壶,都遵循着最初的成形规律,延续着一种以茶为伴,贴近自然的初心。

塑造一把“供春壶”,做起来简单,做精做美却很难,总结下来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

1.1 供春无定式

“供春壶”的外形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的,它的表面凹凸,沟壑纹理纵横,以指压的方式塑造出来的壶面很难标准地重现,因为即便是同一个人的手指,在手工制作的时候也会由于生理状况,视觉触觉所造成误差而造成完全不同的效果,而紫砂壶又是一个整体塑造的艺术,牵一发而动全身,单点的塑造会影响周围的塑造进而影响全器。倘若一个制作者沿着固定的制作模式来制作供春壶,那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不美的,因为这违反了自然本身的规律,自然多变,自然的气息往往意味着洒脱和随意,坚持一定样式的造型本身就是与供春壶背后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图1 “供春壶”

1.2 细节与整体密度的掌握

任何一件紫砂花货作品,其形态塑造都有迹可循,细节的疏密精细将会影响全器的审美重点,而“供春壶”则很难采用这种细节侧重的方法来制作,因为供春壶的魅力本身就来源于它的整体,局部的装饰永远只是一种点缀,一旦这种点缀的比例占得过大,超越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供春也就不再是供春了,对于其中度的掌握是非常微妙的一件事,当代创作供春壶会以供春本体作为延伸,塑造出诸如“灵芝供春”、“游龙供春”这类的作品其本身亦没有将“灵芝”或“游龙”置于供春之上,而是将这些额外的元素与茶壶本身的肌理紧密的融合在一起,这就非常考验创作者对于形体和装饰的控制力,可以说是对创作者综合素养的极大考验。

1.3 供春的个性强烈

供春是非常体现一个创作者个性的茶壶。就以眼前这件“供春壶”为例,壶钮的大小,壶上瘤节的塑造,都是可以展示出作者的个性,这种个性很难被复制,因为供春造型包括指压的肌理在内,都是个性的一种体现,而新手创作者普遍习惯了临摹和重现这种学习方法以后,面对无穷的选择就会变得无所适从,最终制作出来的供春就会显得没有个性,且前后作品相差极大。只有突破了对自身技艺的认识,对紫砂壶艺有了清晰感悟的创作者才能真正理解供春壶背后,创作个性的意义。

2 结语

“供春壶”在紫砂艺术的历史上无疑是一个传奇,在这传奇的背后,蕴含着紫砂文化不断传承的理念,那就是永远的开拓和创新。传统文化和艺术是牢固的基础,同样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束缚,当社会向前发展,新的基础必然会产生,而紫砂却不会因此而故步自封,只要秉承“供春”传承背后的理念,就必将继续成长繁荣。

猜你喜欢

紫砂壶紫砂艺术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无相
刘少白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纸的艺术
购买紫砂壶4忌
因艺术而生
购买紫砂壶忌4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