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王静怡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用药规律分析
2021-02-23呼兴华王静怡
呼兴华,王静怡,李 静,李 玲
王静怡主任医师系陕西省名中医,在脑血管病、神经症、颈椎病等疾病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积累门诊医案数万例。本研究通过收集王静怡主任医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病案,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inheritancesupport system,TCMISS)中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其治疗PCIV辨证用药经验进行统计与分析,通过与王静怡主任医师本人及其传承人进行访谈,现将结合计算机观察得出的结果和既往检索文献资料得到的结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处方均来自2017年1月— 2018年12月陕西省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门诊经王静怡主任医师诊治的PCIV病案。以《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006)》[1]为诊断标准,共筛选出处方153张。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选择以PCIV病为主要诊断的中药电子处方;处方具有门诊挂号流水号码,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药物名称、用量等资料。排除标准:结合既往病史及影像学等相关资料,排除因内耳疾病、颅内障碍、眼病等引起的眩晕,如颈椎病、高血压、低血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贫血等;同期服用其他中药治疗,伴有严重肝、肾疾病;不同病人或同一病人相同诊断的处方,仅纳入首次就诊时处方。
1.3 规范中药名称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名称,对纳入处方中中药名称进行规范, 如“草决明”统一为“决明子”,“怀牛膝”统一为“牛膝”,“生龙骨、生牡蛎”统一为“龙骨、牡蛎”,“山栀子”统一为“栀子”,“乌贼骨”统一为“海螵蛸”等。
1.4 研究方法 分析与数据录入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发的TCMISS作为分析工具。由两名研究人员进行数据处理,其中一名研究者负责将所有纳入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 另一名研究者负责对录入信息进行核对。
1.5 统计学处理 TCMISS内含“数据分析”模块,整合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方法,依次使用“频次统计”“组方规律”“新方分析”等功能,自主完成王静怡主任医师治疗PCIV处方用药规律的分析。
2 结 果
2.1 用药频次分析 本次研究共收集到治疗PCIV处方153张,涉及中药共有98味,四气频率分布从高到低分别是:温、平、寒、凉、热;五味频率分布从高到低分别是:甘、辛、苦、酸、咸、涩;药物归经排名前7位的是肝、脾、心、肾、胃、肺、胆。治疗PCIV的药物频次从高到低排列,使用频次在20次及以上的药物有30味。详见表1。
表1 处方中使用频次≥20次的药物分布 单位:次
2.2 组方关联度分析 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 2.5”中“数据分析”模块的“组方规律”功能,置信度为0.90,按照药物组合出现的频次进行降序排列(见表2),并进行关联规则网络展示(见图1)。
表2 处方中药物组合关联规则 (置信度≥0.90)
图1 中药关联规则网络展示图(置信度为0.90)
2.3 潜在新组方分析 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 2.5”中“数据分析”模块的“熵聚类”和“改进的互信息法”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方法, 对不同参数提取数据的预读,通过与王静怡主任医师本人及其传承人进行访谈,通过验证判断后,提取新方组合。详见表3、表4及图2。
表3 用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中药
表4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潜在新方组合
图2 新方网络展示图
3 讨 论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是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的主要血供来源,因此,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PCI)的发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形成密切相关。随着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不断深入,诊治PCI所致眩晕获得的益处逐渐掩盖了既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所引起眩晕的“成绩”。这一点也随着现代医家不断对PCI的评估、诊断和治疗所证实。而且有研究证实,辨证论治PCIV对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疗效显著,且副作用较少,安全性高[3-4]。
PCIV属于中医学“眩晕”“颈痹”范畴,其病因围绕血脉运行受阻之风、痰、瘀、虚等,具体发病则与病人年龄、情志、饮食等密切相关。采用补中益气化瘀为原则对PCIV中医症候改善明显[5-6]。王静怡主任医师对于老年PCIV的认识,强调痰瘀交结,虚实夹杂。并提出PCIV急性期多系痰瘀痹阻脑络之“实证”,曾创制涤痰化瘀、补气通阳之镇眩饮(组方包括天麻、川芎、茯苓等)[7],用于中风病人获得良效[8],现已开发为新药。有研究表明,中医中药配合西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肯定[9-11]。王静怡主任医师将青年PCIV归为颈源性眩晕,其发病与生活方式有关,与血脉瘀痹关系不明显,对此王静怡主任医师曾提出以手法复位为主,配合中药以及外用中药理疗的三维治疗策略[12],经临床验证,收效良好。
本研究所收集到的处方显示,王静怡主任医师治疗PCIV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天麻、炒白术、川芎、当归、桂枝。用药频次在20次及以上的30味常用药物主要有以下7类, ①祛风解痉药:天麻、羌活、地龙;②补气健脾药:炒白术、黄芪、茯苓、陈皮;③活血化瘀药:红花、川芎、桃仁、郁金、牡丹皮、鸡血藤;④养血舒筋通络药:当归、桂枝、葛根、桑寄生、赤芍、白芍、牛膝;⑤安神镇静药:半夏、夜交藤、茯神、龙骨、牡蛎;⑥泻肝除烦药:柴胡、栀子、决明子;⑦理气化湿药:香附、白豆蔻等。可见王静怡主任医师治疗PCIV常用药以祛风解痉、补气健脾、活血化瘀、养血舒筋通络、泻肝除烦、理气化湿为主。本研究结果显示,PCIV病人发病兼有风、痰、(脾)虚、瘀等病理因素。这也与病人饮食规律趋向于“华食脂肥”“食杂不劳”,加之地处西北,阴虚内热,热盛可灼津为痰,阻滞气机运行血液,故而痰瘀并者居多有关。
本研究所收集处方中,药物间关联度分析显示,组合频次居前10位依次为:白芍→炒白术;川芎→炒白术;炒白术,当归→天麻;川芎,炒白术→天麻;香附→桂枝;白芍→柴胡;龙骨,牡蛎→天麻;川芎→天麻;葛根,天麻→炒白术;牛膝→天麻等最为常见,而天麻是平肝息风药物,从药证角度反映了王静怡主任医师治疗PCIV的立论趋向于脾虚痰瘀助生肝风。
本研究所收集处方中,在核心药物组合的基础上,通过熵聚类统计,经王静怡主任医师经验判断,挖掘出3首新方。组方特点如下:1号方(川芎-牛膝-地龙-牡丹皮),理气活血配伍凉血活血药、清热活络药,有助于改善颈部气血循行;2号方(当归-红花-炒白术-天麻-延胡索),养血活血配健脾化湿之药,另加辛温理气之元胡可防止头晕、头痛不适;3号方(鸡血藤-柴胡-龙骨-白芍-茯苓-郁金-牡丹皮),针对青年PCIV病人,多属肝阳亢奋,筋脉拘紧,表现为失眠、烦躁等症状,立法宜养血通络配伍泻肝除烦药、健脾化湿、柔肝活血之品。以上3首新方基本体现了王静怡主任医师治疗PCIV注重祛风、健脾、养血、活血的同时,也重视祛除痰热痰湿化热与柔肝息风、清热除烦的化裁原则,尤其辅以泻肝除烦养血安神之品,对于PCIV发作时伴见焦虑、紧张情绪的缓解,以及促进PCI的症状改善都有较大启发,需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本研究运用TCMISS研究名中医王静怡主任医师治疗PCIV临床经验的隐性知识。同时,经王静怡主任医师指点,立法从肝、脾、心、肾、胃、肺、胆等脏腑入手,重视脾虚痰瘀助生肝风的病机把握和祛风、健脾、养血、活血的治疗原则,为临床治疗PCIV用药提供了参考。